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
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2、中层功能理论内容
在194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尤其是1967年出版的《论理论社会学》等著作中,默顿集中探讨了他自己的中层功能思想。
(1)什么是功能? 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P20”。功能很多人以为就是“作用的意思”。在默顿看来,“功能”这个词在社会生活领域内有这样几种用法:
第一种是通俗用法,function意指某种公共集会或节日庆典,通常都带有“仪式”的
一、中层理论 默顿 二、功能分析范式
含意。我们猜想,正因为人们赋予这个术语这一含义,例如,某一报纸的标题断言:“托宾市长不支持social function”,新闻内容进一步解释:“托宾市长今日宣称,他对任何social function 都不感兴趣,他也未授权任何人替任何活动出售票券或做广告。”由于此用法的大众化,因而它很少进入学术文献,因此对于目前术语的混乱影响不大。显然,function的这一含义与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风马牛不相及。P99(日常生活用法)
Function的第二种用法与职业(occupation)一词同义,例如韦伯定义职业为一个人function 的专门化、具体化与组合化的方式,因而成为他继续获得收入或利润的基础。这是一些经济学家通常的用法,而且几乎是典型的用法。他们在研究一个团体的职业分布时,即称之为“一个团体的function analysis”。(经济学上的用法)
第三种用法第一种用法的特例,在一般言谈和政治科学中都可发现。Function通常意指委派给公职人员的种种活动。P100(政治学上的用法)
第四种用法:在数学中,function一词最初为莱布尼茨所用,它具有精确的含义。它指一个变量与其他某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它的变量可以用来表示该变量,或者说,从其他变量的数量,可以决定该变量的数值。P100(数学上的用法)
第五种含义是为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进行功能分析所一直沿用的中心含义。它主要是从生物科学转借过来的。在生物学中,function意指“维持某种有机体的生命或有机之过程”。P101社会学功能分析包括他自己的中层功能分析就是取最后一个意思。(社会学用法)
(2)批判了帕森斯功能理论的假设 默顿认为,帕森斯的功能理论之所以错误,就在于这个理论的前提也就是理论假设存在着严重的错误。他认为,帕森斯的功能理论假设存在三个错误假设:
第一,社会功能一体假设(postulate of the function unity of society)。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
布朗曾明白地提出这一假设:一种特定社会习俗的功能,对作为系统运转的整个社会生活作出贡献。这种看法蕴涵着社会系统即整个社会结构都具有某种统一性,我们可以称为功能一体。这可以界定为一种状况:在此情况下社会系统的所有部分,都以一种极为和谐一致的方式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而共同运转,而不会产生无法解决或无法控制的持续性冲突。P107
第二,泛功能假设(有的书上写成普遍功能假设)(postulate of universal functionalism)。认为一切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功能。
简言之,该假设主张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形式都具有正功能(positive function)。和功能概念的其他层面一样,马林诺夫斯基又是以最极端的形式来表述:文化功能观坚持下述原则,即在任何形态的文明中,任何风俗、物件、观念与信仰都履行某种重要的功。P112
第三,不可或缺性假设(postulate of indispensability)。认为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化形式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功能论者普遍采用的三个假设中的最后一个,就某些方面而言,最为含混。这种含混性在马林诺夫斯下列引文中最为明显:在任何形态的文明中,任何风俗、物件、观念与信仰都履行某种重要的功能,必须完成某种任务,因而是一个工作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P115
简言之,通常所说的不可或缺性的假设,包括两项互相关联但可以区分的断言。第一:假定某些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其意为除非这些功能被履行,否则社会(或团体或个人)将无法存续,这项断言提出了功能前提或一个社会在功能上必要的先决条件的概念,对此概念下面就会略加考察。第二:假定为了履行这些功能,某些文化或社会形式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另一回事。这涉及“专门化的结构”以及“不可替代结构”的概念,因而产生种种理论上的困难。因为这一断言不仅明显地违背事实,而且随之而来的几个辅助性的假定,一开始就围绕着功能分析。这个假定忽略了下述事实,即其他社会结构(与文化形式),在某种尚待考察的条件下,可能履行对于团体之存续所必需的功能。P117
(3)中层功能理论内容
默顿说,所谓的“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但又必须的研究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统一性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统一性理论的目的在于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一切可观察到的一致性。”
第一,强调区分负功能(dysfunction)和正功能(positive function)的存在。默顿认为,在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和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
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个系统而言就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功能。凡是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起促进和帮助作用的是正功能,而导致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第二,区别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默顿认为,在进行功能分析时,应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那些有意造成并可以认识到后果的是显性功能,而非有意造成的和不被认识到后果的是隐性功能。默顿指出,社会学者的特殊贡献不但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有意安排的预期后果(显性功能),而且主要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未预期的或不为一般人所觉察的后果(隐性功能)。P150
第三,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默顿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社会学状况,就必须确立起一整套社会学定性分析的范式。默顿以功能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他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其中包括11个方面的问题:(1)功能归属问题;(2)主观意向问题;(3)客观后果问题;(4)功能指向问题;(5)功能需求问题;(6)功能实现机制问题;(7)功能选择问题;(8)结构约束问题;(9)动态与变迁问题;(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问题。
第四,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默顿在1938年出版的《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失范理论。
默顿认为,当个人以正统的手段去实现目标时,个人行为是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要求的,但是目的与手段不一致时,失范现象便出现了。在他看来,失范可以被想象为文化结构中的一种断裂,这种情况在文化的规范和目标同该群体成员在社会结构层次上以符合这些规范和目标的方式行事的能力之间分裂时特别容易出现。为此,默顿列举了四种失范:
一是创新失范。是最常见的失范现象,这种行为虽然承认文化目标但却无法采取社会所承认的手段去到达目标。如为了富裕而挪用公款、卖淫等既是这类现象。
二是形式主义。指人们接受了正统手段但囿于缺乏教育机遇而没有接受社会认可的目标。
三是退却主义。背离并拒绝社会工人的目标和手段,是社会“异化者”。如无赖、流浪人、乞丐。
四是造反。则是企图以创新的目标和手段来取代原因的目标和手段。 总之,默顿讲的失范侧重于其积极的方面。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失范的根源在于文化和社会结构。不能归咎于社会成员个人的缺点。因为他认为,个人的欲望和要求不一定出于人的本能。而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
根据迪尔凯姆和默顿对失范行为的论述,我们认为,失范行为是指个人、群体或组织所发生的偏离或违反社会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社会失范主要是指社会整体为了其生存而实行的制度、思想和习俗等。并不是指个人或某个组织或群体的制度或思想。所以,在某个群体有所谓的“失范行为”,但到了另个环境或场所也许就不是失范行为。
3、中层功能理论特点
按照默顿的理解,他的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并且根据这一理论是可以通过经验加以验证的。如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第二,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一般由几组有限的假定组成,且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出能够接受经验调查证实的具体假设。
第三,它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成为社会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第四,它能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从而划清微观与宏观问题的界限。 第五,它承传了早期社会学家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建构策略,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第六,它没有认定自己可以对当今一切紧迫的实际问题提出理论解决的终极办法,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指明了未知的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4、中层功能理论评价
第一,理论取向的多元化。提倡理论多元化,现在不会引起人们的批评。然而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默顿就鲜明地坚持理论多元化实为难能可贵。因为当时学术界实证主义观点盛行,帕森斯的“大理论”有一统天下之势。在帕森斯等人看来,社会学家的研究目标就是提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统一的理论体系,而且在他们看来,他们也已经找到了这样一种理论,即功能主义。默顿虽然同是功能主义的代表,他也极力倡导功能分析法,但从他的“中层理
论”我们可以看出,默顿的理论观具有明显的经验倾向和理论多元化的思想。
第二,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渗透。默顿中层功能理论的一个精髓之处,就是经验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证明。他认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互渗透,是任何社会学研究所必须的。他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喜欢那样的社会学家,他们只空谈而不观察,或者只观察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使他们的思想接受系统的经验研究的检验。”
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整合。默顿的中层理论不但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而且也弥合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鸿沟。最近西方学术界关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趋势的讨论,进一步证明了默顿思想的远见性。
因长期以来,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宏观分析学派和以米德为代表的微观分析学派,代表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阵营,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人为的难以调和的争执,如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等二分法之争。
按照默顿的理论观点,社会学研究应首先考虑涉及一定范围的现象的特定的理论,然后通过对这些不同理论的概括,去发展能解释更广范围的社会现象其概括性更高的社会学理论。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积累过程。因此,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把行动性的个体与结构性的社会整体人为地割裂开,它们本应是同一事物的互相联系与作用的两个方面。例如默顿就把小群体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看作是密切相关的理论。尽管默顿的研究侧重于对宏观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分析,但他从未忽视对社会行为的具体考察,如他所提出的著名的角色丛概念、参考群体概念、行动的非预期后果理论,突出地体现了他的中层理论的思想,反映了微观领域问题与宏观领域问题相联系的观点。
第四,默顿尽管创立了中层功能分析理论,试图统一社会学领域中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实现社会学二元理论的整合,但是,他也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理论与现实话题。
母亲的眼神是那么的慈爱,自打儿女呱呱坠地起,那一抹温柔的眼眸,就有如一道无形的细线,系在儿女的身上,儿女走到哪里,母亲的牵挂就延伸到哪里。冬天怕儿女冻着了,夏天怕儿女热着了;晴天怕儿女晒着了,雨天怕儿女淋着了…… 担忧似乎就是母亲的专利,操心好像就是母亲的代名词。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若想让母亲不为儿女担忧,不为儿女操心,那似乎是毫不可能的事。所以,母亲就习惯性地用她那无言的牵挂,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儿女,寸步不离。 无论什么时候,母亲都不会嫌弃自己的儿女,不会置自己的儿女于不顾。 母亲像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儿女的人生路;母亲像雨伞,挡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只为给儿女一份温暖;母亲像孺子牛,用自己的血汗,哺育儿女茁壮成长。 母亲是山,总能包容儿女的过错;母亲是水,总能涤尽儿女心灵的污垢;母亲是树,总想为儿女洒下一片阴凉;母亲是路,总是尽力为儿女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儿女的生日唯有母亲不会忘记,儿女打个喷嚏唯有母亲会在意,儿女的喜好唯有母亲能铭记在心,儿女的点点滴滴就是母亲的整个世界。 母亲的一辈子好像就是为儿女而生,为儿女而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辈子,母亲不停歇地为儿女操劳,用她那无声的母爱,缔结母子情缘,生生不息。 母亲是世界上最平凡的女人,她却倾尽自己一生的心血来书写那份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母亲是世界上最柔弱的女人,她却用自己瘦弱的双肩诠释出一份最坚强、最刚毅的不屈精神。 母亲是平凡的,母爱却是伟大的;母亲是平实的,母爱却是绵长的。天底下的母亲,高矮、胖瘦、容貌不一,但为子女奉献的精神却是一样的可贵,期盼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愿却尽皆相同。 母亲如和煦的春风,不仅孕育了我们,还用她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母亲如坚实的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构建人生;母亲如奔腾不息的长江,用她的青春铸成绵绵不绝的爱来哺育我们;母亲如沉稳的高山,用她的血与肉来维护我们的幸福。 世界上任何的语言都无法来歌颂母爱的伟大,因为母爱的力量,总是在无形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母爱,是一首不需歌颂,却静静流淌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不老赞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