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乌拉街满族镇文化旅游的研究综述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文化与生活

乌拉街满族镇文化旅游的研究综述北华大学东亚中心 李宗谕

摘要: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乌拉街镇带来了旅游发展的重大契机,近年来,吉林市政府根据“吉林乌拉”历史人文和雾凇美景这一特色,致力打造吉林乌拉旅游名镇,已经把乌拉街满族镇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到全市旅游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中。本文将从乌拉街镇历史遗迹、文化习俗等方面,通过研究对比最近5年来各学者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乌拉街镇依靠历史文化旅游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关键词:乌拉街;满族;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2015年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解读《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称“一号文件”)时说,近些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14年,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数量的30%。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1国内旅游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为乌拉街满族镇旅游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乌拉街满族镇是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据当地史籍记载,乌拉街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乌拉街镇历史悠久,古迹传闻众多,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及清朝三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进贡土特产品的经济特区)所在地。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2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奠定了乌拉街满族镇在吉林省历史地位,乌拉街保留著传统的满族风俗和多处名胜古迹。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候府、魁府、白花点将台、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历史古迹,这些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创造了机遇。

从乌拉街历史文化及民族风情、建筑风格等角度出发综合近5年来的研究成果,综合研讨乌拉街文化旅游发展道路。

一、对乌拉街镇建筑文化的研究

郎静的《浅谈乌拉街的建筑与文化》,介绍乌拉街有6处古文化遗址、7处古城遗址、一系列清代古建筑群,比如魁府、萨府、后府、白花点将台、清真寺、保宁寺等。并在建筑上蕴含了悠久满族风味的历史文化,认为乌拉街的建筑与满族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

申文勇的《浅析乌拉街满族历史建筑的保护》,介绍乌拉街保存至今的近代民居大约有六十余处,另有约二十处商铺旧址基本上都已改为民宅。这些建筑基本上都融合了中原地区建筑、北京民居和东北满族传统建筑的多种元素,是乌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的特色民族建筑。他认为政府在保护工作上要做所作为,综合考虑社会价值,认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的乌拉街历史文化遗产

的研究和保护,避免重蹈历史文化遗产“先濒危,后拯救”的覆辙。

李之吉、张所超的《乌拉街满族镇十字街历史沿革及建筑现状分析》,介绍十字街的现状,十字街内的建筑可分为当代建筑和传统建筑两大类。当代建筑以民居为主,大多是在原有传统建筑的位置重建而来;传统建筑多为清代、民国时期所建,商铺沿街以线性的方式分布,较为密集;街道周围的民居以散点式分布。这些建筑虽然受到不同程度改建,但依然保留原有的部分建筑特征,认为这些类似宝贵的历史可读性信息将更好地帮助我们解析历史,重塑乌拉古城风貌。同时为对十字街未来的建筑保护更新工作能提供第一手材料。

蔡淼的《重构碎片化的历史建筑风貌--以乌拉街满族镇为例》经过充分考虑乌拉街满族镇的具体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古镇的空间形态发展及演变、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满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等,认为要充分挖掘古镇中具有满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美学价值,通过与当代建筑美学价值相融合,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承满族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二、对乌拉街镇满族文化的研究

刘治龙、王铁军的《打牲文化的传承与重构--乌拉街打牲贡品市场及其景观规划研究》介绍了以打牲乌拉贡品为主的打牲文化,展示乌拉街当地特有的满族文化。认为以城乡统筹、集约用地为指导方针,通过结合乌拉街满族镇的自身特点,为乌拉街特色乡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

姜文的《积极做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关于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调研的思考》从乌拉街镇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探索传统文化转变和创新角度阐述乌拉街镇,并引申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意见,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发挥传统优势,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立足历史文化,注重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等意见。

孙胜华的《纪录片如何发掘中国元素——以乌拉街萨满为例》探讨了在走向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元素对纪录片的影响,并在实际拍摄

纪录片《乌拉街萨满》中发掘和运用中国元素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将中国元素与纪录片完美结合,使纪录片在保有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接轨,从而获得更高的国际影响力。

方铎的《人类学视野下传统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保障研究》,阐述了乌拉满族社区的人们总结出了各种保障措施,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使得各项保障措施形成一套可靠的保障体系,并以制度化形式使之得以实现。通过分析乌拉满族社区传统的技术保障、传统家庭及社会关系网络保障、传统的经济交换保障等内容,揭示了在传统的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中,人们自主进行的社会保障对人们的生存和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邵凤丽的《当代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现状及其价值》详细介绍了春节祭祖至今仍是乌拉街满族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的满族民众按照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期间按时举行仪式,他们虔诚地点燃香烛、悬挂家谱、跪拜祖先,希望与祖先一同度过新年。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更能感悟到生命的延续与价值。每年一次的春节祭祖仪式都是人们在亲情的感召下聚集在一起、共同抒发对亲人无限思念和眷恋的机会。所有族人齐聚一堂,祭祖仪式现场严肃而神圣,家族孝道伦理在族人的跪拜中得到认同和传承。同时诸多带有满族文化元素的仪节和物品更是他们满族身份认同的证明。因而,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孝道思想的培养,同时也具有维系家庭、家族乃至整个民族更好发展的精神力量,展现了乌拉街人文文化的现状和重要价值。

苏淮、王雪丽、姚晓明、查集震《吉林市乌拉街镇满族文化现状调查》从乌拉街镇满语文化发展现状、满族文化习俗发展现状、乌拉街镇对满族文化的看法三个角度分析乌拉街镇文化现状。并提出满族文化保护的几点办法。

三、对乌拉街镇文化旅游角度的研究

李林的《吉林市乌拉街体验式旅游商业化发展途径研究》,描述了乌拉街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明代中叶,海西女真逐渐崛起,逐步吞并其他部落,在此设立了乌拉王国,就以乌拉街为其都城。1613年,努尔哈赤灭乌

·243·

文化与生活

拉国,顺治皇帝称帝后封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把它尊为“本朝发祥之圣地”。旅游开发情况存在的问题,人文资源保护不力,开发不足,资源为整合,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并从促进资源整合,突出乌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情况,同时没有进一步从整体规划上考虑,只是单方面的考虑乌拉街镇镇域角度考虑发展,没有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因此研究的系统和全面性有待加强。

五、结论

省道、县路设立重要景区标识交通指示牌。五是合理规划、建设乡镇、村屯、景区(点)的污水处理、供水、供电、通讯、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指导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完善旅游标识、停车场和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

拉街历史地位,打造独特体验式旅游品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角度阐述乌拉街体验式旅游商业发展途径。开发乌拉街镇旅游区即具有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孙素的《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的研究》,从人工环境、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文化的继续、节日种类繁多、乌拉街现状等角度介绍了乌拉街镇满族风情概况,从商业化角度分析乌拉街镇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即满族历史估计开发停滞,满族风情旅游景观文化要素缺失,满族风俗旅游资源欠开发,旅游产品不足等,同时提出了商业化的设想和建议,即充分利用乌拉街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现代旅游发展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充分运用商业运作带动经济发展,引入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合作,这些都为旅游乡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袁方的《乌拉街满族镇的旅游城镇化研究》,对乌拉街满族镇的基本概况、旅游资源、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并指出了乌拉街满族镇旅游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浙江乌镇、靖港古镇、江苏周庄的模式特点,并凝炼出历史文化古镇在推进旅游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后示。针对乌拉街满族镇从战略、产业、用地、景观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徐微微《吉林乌拉街三府之一--魁府》介绍了魁府的作为旅游资源的魅力。

刘晓林《吉林乌拉街镇旅游景观设计策略探析》,通过挖掘乌拉街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资源与旅游景观互动的设计模式,认为是使乌拉文化保存、传承下来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乌拉街深挖自身资源时,并进行科学定位,规划设计出乌拉特有的旅游景——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民俗旅游景观区、农业旅游景观区等,为乌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引领乌拉街满族镇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吉林市经济文化大繁荣。

四、研究现状分析

由这几年研究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界对乌拉街满族镇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建筑风格、旅游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尤其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研究的较为深刻,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即对旅游方面,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研究的不够深刻,整体规划上没有考虑周边乡镇·244·

综上所述,虽然对乌拉街镇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不足,但是学界已经开始关注乡镇旅游发展的价值,研究有了一个良好发展前景和广阔的空间。将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旅游型城镇化将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在研究上,要更加重视政府的作用。因此提出几点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首先,乌拉街满族镇是需要提升政府行为的推动力。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具体方案,抓好工作落实。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构造宽容的文化环境。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制度建设,对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减税免税政策。四是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五是做好创新、民俗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使资金、智力、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引入发展。

其次乌拉街满族镇需要提升文化资源的整合力。一是积极需求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地处长、吉两市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吉林地区、东三省文化的相近性为切入点,在政府、企业两层面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度。二是实现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以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类文化活动、风景古迹、温泉、冰雪等旅游资源为媒介,依托农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文化、旅游等工作职能,促进乡镇政府、文、图、博等文化活动开展主体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及文化、旅游等盈利性组织融合发展,互通有无。

最后,乌拉街满族镇需要提升产业发展的创新力。统筹全县全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将文化、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分步落实,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一是把文化作为旅游业的灵魂,深入挖掘温泉文化、冰雪文化、历史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为景区(点)建设注入文化内涵,同时培育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项目,逐步改变旅游消费结构。全力打造“吉长后花园、休闲养生地”的主题形象。二是有针对性的发展旅游业的上下游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三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重大活动等方式烘托文化、旅游优势,提高影响力。四是进一步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公路网络,提高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标准。实现景区景点的节点连接,在

参考文献

[1]李之吉,张所超.乌拉街满族镇十字街历史沿革及建筑现状分析[J].四川建材,2017(2):67-68.[2]刘元博.乌拉街烟云[J].吉林劳动保护,2016(9):47.[3]申文勇.浅析乌拉街满族历史建筑的保护[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8): 51-54.[4]蔡淼.重构碎片化的历史建筑风貌[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5]袁方.乌拉街满族镇的旅游城镇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6]李林.吉林市乌拉街体验式旅游商业化发展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5(33):255-256.[7]徐微微.吉林乌拉街三府之一——魁府[J].兰台内外,2016(1):18.[8]姜文.积极做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于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调研的思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33-34.[9]孙素.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3):121-122.[10]刘治龙,王铁军.打牲文化的传承与重构——乌拉街打牲贡品市场及其景观规划研究[J].文艺争鸣,2014(3): 253-256.[11]方铎.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传统乡村社会保障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3(12): 110-111.[12]刘晓林.吉林乌拉街镇旅游景观设计策略探析[J].中国商贸,2012(30): 140-141.[13]郎静.浅谈乌拉街的建筑与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9.[14]苏淮,王雪丽,姚小朋,查集振.吉林市乌拉街镇满族文化现状调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376.[15]孙胜华.纪录片如何发掘中国元素——以《乌拉街萨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127.注释

1 2014年三成游客选择乡村旅游[S].中国经济网,2015-02-03。2 乌拉街满族镇.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