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认识平行》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空间与图形”其他相关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充分感受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体验“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乐趣。 1、设计理念: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直线虽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但“认识平行”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这些抽象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知识体验无疑是一次挑战。因此,我设计本课时,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技能的形成,并借助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的含义。教学中注重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 /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能初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学会借作直尺、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认识平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它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1、课件
2、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 / 5
传统的数学知识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较少,我们要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在教学《认识平行》一课时,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以活动为主线,展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值得反思,最主要的是:
1、链接生活理解,操作认清本质。
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节课当学生从常见的生活中抽取出平行这一数学现象,并惊奇的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平行线,从而激起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进而使学生有一种对平行线强烈的探求愿望。这种探求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的形成。 2、比较异同探究,注重过程体验。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理解“同一平面”不能不讲,但形式化的讲解,似乎并不能促进孩子们对此的理解。讲得过于深刻,也没有必要,有违于课改“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因为在整个小学阶段,除“平行”外,其他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学习,都无须特别强调“同一平面”。教学中对此的处理,重在让学生利用具体的生活物体(纸上的两条直线)支撑起抽象数学术语的理解。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数学术语、数学定义只是数学概念外在的表征形式,为人们交流和认识数学概念提供了工具和抓手,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是不大可能用这些词语、命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3 / 5
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又贴切的表象应该是其间最活跃的心理中介,所谓深入浅出的心理学意义也就在此,这样的做法显然更符合孩子们理解抽象概念的心理过程。
本节课在组织学生画平行线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白纸、不同的格纸、钉板、直尺、三角板等许多材料,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果然面对多种材料学生有的利用格纸上的平行线、有的利用物体平行的特点、有的利用折纸的技能。尤其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折纸活动中各种奇思妙想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并且积极的乐于创造,想要与众不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象。允许学生有错、走弯路,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
3、联系实际应用,拓展研究增效。
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我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沟通。练习中充分让学生动脑想、动手画,使学生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在全课的最后,利用故事新编理中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再一次找到平行,在蕴涵哲理的故事中,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学生在本节课中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而是用眼睛观察数学现象,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在探讨、交流、分析中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4 / 5
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感言:分类研究事物是人们遇到纷繁复杂的情况时所运用的方法,这节课体现了“分类”——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之处——“分类标准”,处理得很好。再者在处理“同一平面内”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方法得当,学生的理解在深处而不只是在字的表面。整节教学设计紧凑而且完备,重难点都落实,设计反思到位,学习了!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