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来源:一二三四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作者:王丽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6年第03期

一、课前交流,情境导入 (一)交流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生回应)

师:老师也喜欢听歌,因为每一首歌都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情感。

师:那我们就同听一首歌,听听这首歌又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情愫。用一个词、一个成语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 (二)听歌入情

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曲,学生感受,并自由发表见解,师适时评价。

师小结:这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送别歌曲,歌中长亭饮酒,古道送别,人间的离别之情表现得凄美而又委婉。

(三)导入新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今天老师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送别歌曲,还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送别诗,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看看诗人又是如何抒发他的离愁别绪的。 (四)齐读课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研读古诗,理清诗意 (一)探究题目,交流收获

1.齐读诗题,学生交流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用完整的话说说对诗题的理解。(指名说)

3.找出诗题中的关键词(送),板书换颜色,强调题眼。 4.借助这个“送”字,进行离别的体验交流。 5.介绍送别诗的来历。 (二)研读古诗,感悟诗情 1.通读全诗,扫除生字障碍。 2.学习前两句。

①指名读古诗的前两句,教师适时点评。 ②了解黄鹤楼。(出示黄鹤楼资料)

③思考:这两句诗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指名阐述,师适时引导。) ④完整地解读一下这两句诗。(生:解读)

⑤出示:江南三月的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诗句形容眼中所见的阳春三月,感受江南之美。

预设: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⑥师诵读苏东坡的一首词《望江南》补充画面的美好。

⑦交流初春,这样美好的时节,你们最想做点什么?(郊游、访友……) ⑧小结,导入下两句的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两句。

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学习报告单。(生4人一组,师巡视、指导) ②汇报学习成果。 【 】组学习报告单

③走近作者,了解李孟情深。 ④师吟唱毕业歌,体验不变的离愁。

⑤换位体验,这久久的伫立,此刻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用“再也没有人与我……再也没有人与我……”的句式说一说)

⑥小结板书。这就是朋友的情,这就是朋友的义,这真是:孤帆尽,情永留。 ⑦浓情诵读。 4.诵读指导。

①出示常见的七言诗的节奏,进行体验朗读、展示朗读。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播放录音范读,比较不同的韵律节奏。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③小结引导。古诗虽然有固定的节奏停连,但有时我们也可以随着情境的需要,适当变换韵律,使朗读的效果达到极致。 三、诗画情境,升华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拓展训练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大诗人仅仅用28个字,将一幅送别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真是诗中有画啊!你看到了什么?(生自由描述)

“眼望孤帆尽,只见江水流”这真是诗中有话啊!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生自由说)

(二)以诗解诗

师: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厚友谊,时隔一年李白仍旧不能忘怀,为这次离别又续诗一首。

出示:《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生齐读古诗) (三)引读抒怀 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小结作业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下请同学们收集更多的送别诗,感受送别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 帆 尽 情 永 留 编辑 张珍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