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来源:一二三四网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皖国土资[2010]29号

关于促进全省地质找矿新突破的意见

各市国土资源局,各地勘局,各地勘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和李克强副总理视察国土资源部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促进地质找矿新突破提出如下意见:

一、地质找矿新突破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先行和基础作用,以煤、铁、铜、水泥用灰岩、硫铁矿等主要资源为依托,形成的煤炭、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基础行业成为支撑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业经济约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煤、铁、铜、金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可供能力下降,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瓶颈突显。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很大。资源供应问题已成为我省经济崛起、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地质工作在以往基础上,基础地质得到加强,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上新区,取得重要新发现。在皖南山区祁门县东源、大别山区金寨县沙坪沟找到两处大型钨钼矿

1

产地。挖老点,取得重大进展。在庐江县泥河铁矿、南陵县姚家岭铅锌铜矿、青阳县高家塝白钨矿、马鞍山市白象山铁矿、滁州市琅琊山铜矿、铜陵市鸡冠山铜矿等老矿区深部及外围均提交大中型矿产地。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成效显著。提交了淮北市刘桥煤矿深部、铜陵市铜山铜矿、马鞍山和尚桥铁矿等大中型矿产地,缓解了矿山企业发展的资源瓶颈。

虽然我省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高,但呈现出不均衡性,部分地区勘查程度仍然较低,如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省际交界处和第四系覆盖区。从近年来我省地质矿产勘查取得的成果来看,在重要成矿地段、低缓异常区和原有矿山深部及外围仍有较大的找矿空间。据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初步成果,煤矿已探明284亿吨、预测资源量为250亿吨,铜矿已探明560万吨、预测资源量530万吨,铁矿已探明47.47亿吨、预测资源量32亿吨,铅锌矿已探明163万吨、预测资源量435万吨,金矿已探明384吨、预测资源量为435吨,钨矿已探明4.5万吨、预测资源量为180万吨,我省地质找矿新突破仍具备较好的地质条件。

促进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具体实践,是缓解我省资源瓶颈制约、增加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对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中部崛起为契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区域经济发展部署和全省矿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地质勘查工作。按照“找新区、挖老点、上专项、加强基础、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总体思路,开展重要成矿区带深部及外围和新区找矿工作,充分挖掘我省矿产资源潜力,实现能源、重要金属以及优质高效非金属等重点矿种的找矿突破,尽快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矿产资源保障。

2

(二)基本原则

1、加强基础和科研,努力提高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加强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和区域物化探等基础性地质工作,圈定找矿靶区,为地质找矿新突破提供靶区或远景区。对基础地质、科研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与地质找矿在项目布置上要相对集中,相互依托,为找大矿服务。

2、依靠科技和人才,提高找矿水平。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研究解决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找矿问题,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探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推广应用。强化定位预测,缩短找矿周期,提高找矿效果。

3、找新区,取得找矿新发现、新进展和新突破。对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以及其他区域等新发现的找矿靶区,积极开展进一步的找矿工作,集中突破,力争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开辟出地质找矿的新领域,形成新基地。

4、挖老点,攻深找盲,危机矿山和老矿山深部及外围、重要矿集区深部找矿要有重大突破。以煤、铁、铜、金找矿勘查为重点,主攻-500米以下第二空间,实现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5、统一部署,实行整装勘查和试点示范,快找矿、找好矿、找大矿。对具有大中型远景规模的地区要整装勘查、整体评价,以期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整合人、财、物和矿权等,实行强强联合,发挥整体优势,力争快找矿。

三、工作重点及部署

(一)重要矿种

以煤、铁、铜、铅、锌、金、铀、地热、金刚石、宝玉石和优质高效的非金属以及其他对经

3

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矿产为重点勘查矿种。对钨、锑、钼矿由省级财政出资的,主要进行预查,对大型钨钼矿产地,可做到普查。

(二)重要成矿远景区

重要成矿远景区为:以淮北—宿州(皖北)煤、煤层气成矿远景区,淮南—蚌埠煤、煤层气及金、铅、锌和优质石英岩、矿盐成矿远景区,庐枞铜铁成矿远景区,马鞍山—繁昌铜铁成矿远景区,铜陵铜铁成矿远景区,贵池—东至铜铅锌钨钼成矿远景区,金寨—岳西钼铅锌金成矿远景区,宁国—祁门钨钼金成矿远景区,皖东和郯庐断裂带两侧金成矿远景区等。

(三)重要勘查区

重要勘查区35片,分别是:1、淮北—宿州(皖北)优质煤、煤层气勘查区;2、宿州金刚石勘查区;3、淮北王场—前常铁铜金勘查区;4、淮南煤炭、煤层气勘查区;5、凤阳东芦山—中家山金银铅锌矿勘查区;6、五河金矿勘查区;7、凤阳优质石英岩勘查区;8、定远矿盐、石膏矿勘查区;9、霍邱铁矿勘查区;10、金寨银水寺—银沙铅锌钼矿勘查区;11、金寨汞洞冲—洪冲铅锌矿勘查区;12、霍山东溪金矿勘查区;13、滁州琅琊山—大庙山铜金矿勘查区;14、庐江沙溪铜矿勘查区;15、庐江罗河—龙桥铁铜多金属矿勘查区;16、枞阳拔茅山—天头山铁铜金矿勘查区;17、安庆铜矿田及外围勘查区;18、马鞍山凹山铁矿田及外围勘查区;19、和县雍镇铁矿田及外围勘查区;20、繁昌桃冲—浮城墩铅锌铜矿勘查区;21、铜陵铜官山铜矿田及外围勘查区;22、铜陵狮子山铜矿田及外围勘查区;23、铜陵新桥铜矿田及外围勘查区;24、铜陵凤凰山铜矿田及外围勘查区;25、铜陵铜山铜矿田及外围勘查区;26、青阳铜矿里—吕山金银铜钼锑矿勘查区;27、青阳—泾县优质方解石勘查区;28、池州黄山岭—安子山铅锌银铜钼矿勘查区;29、宣城麻姑山—荞麦山铜钼矿勘查区;30、宁国西钨口—银峰钨锡银金多金属矿勘查区;31、祁门三堡—黟县西坑银多金属矿勘查区;32、绩溪逍遥—祁门东源钨钼多金属矿勘查区;33、休宁里东坑—小连口金钨钼矿勘查区;34、休宁天井山—璜尖金多金属矿勘查区;

4

35、皖西北深部地热和合肥、芜湖主要经济区及重要旅游风景区的浅层地热勘查区。

(四)工作部署

1、高质量、按时完成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利用调查及矿业权核查三项基础工作,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

2、大力推进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工作,重点开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1:5万矿产调查,统筹考虑九华山—天目山成矿带、皖浙赣成矿带、北淮阳成矿带和皖东成矿带。对于已经完成1:5万矿产调查的重点勘查区,安排1:5万系列编图和综合研究。更新全省基础地质图件,完成重要成矿区带内的物化探专项测量工作,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3、进一步加强服务于找矿工作的综合研究工作,开展重点成矿区带的大比例尺成矿预测;选择典型矿区,系统总结成矿规律;重点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立体填图试点示范、深部找矿关键勘查技术方法示范与综合信息提取、物化探新方法和大探测深度、钻探技术的应用示范。

4、大力推进重点勘查区的整装勘查,力争实现找矿新突破。对全省35个重点勘查区,加大投入。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马芜地区、繁昌地区、庐枞地区、和县—无为地区)成矿带国家示范区,主要是攻深找盲,按照“区域评价、择优验证、重点勘查”三个层次统一部署找矿工作。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主要是上新区,寻找浅部矿。进一步加强皖南地区钨钼矿勘查,力争在皖南地区形成新的钨钼生产基地。加快皖东地区金矿勘查、凤阳石英岩矿以及已有矿集区、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的勘查工作。

5、实施我省铁矿勘查专项,主攻长江中下游玢岩型铁矿、霍邱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兼顾淮北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力争在马芜地区、庐枞地区深部和霍邱地区铁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5

6、加强能源资源勘查工作,对全省新能源(地热、浅层地热能)进行调查评价;启动两淮煤炭国家规划区煤炭资源勘查;加大庐枞地区铀矿资源勘查。

四、保障措施

(一)科学配置探矿权,促进地质找矿新突破。要把地质找矿纳入各级“十二五”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中,对重要矿种和35片重要勘查区要尽快编制单项找矿规划。尽快编制出台全省重要矿产地质勘查项目区块(探矿权)设置方案,科学合理地设置探矿权。财政出资找矿要重点放在重要找矿区带和矿集区,对成矿条件有利的空白区,统一规划,科学设置,有序投放。对已设矿业权,采取经济、技术、市场以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实行矿业权整合勘查。支持大中型矿山企业在其矿业权深部找矿,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在其已设采矿权深部、老区、外围进行探矿。未设置矿业权的区域(省级地质勘查预留区),或前期国家已有投入的未形成矿产地的地区,优先配置给具有地质找矿优势的地勘单位和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做到优势区块、优化配置。

(二)实施整装勘查,快出成果。根据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方案、庐枞地区矿产勘查统一部署方案、安徽省新一轮铁矿勘查方案和其他矿产勘查专项,统一部署找矿工作,统一基础地质工作,统一整合矿权,统一实施方案,统一集成找矿信息,要求各矿业权人按照统一部署的要求,进行合作勘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三)发挥地勘基金引导作用,鼓励多元投资勘查。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市级财政设立地勘专项资金。鼓励地勘单位、矿山企业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独资或合作勘查。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在省财政资金的引导下,鼓励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已设采矿权深部找矿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矿山企业、地质勘查单位及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出资开展地质找矿的投入机制。

6

(四)促进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衔接。公益性基础地质工作,圈定的找矿靶区或远景区,经工作证实后发现为矿产地的,及时转为省级地勘基金进入和组织出让,引导和拉动社会资金参加后续勘查工作。

(五)加大矿产勘查激励和监督管理。充分考虑知识、技术、管理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出台找矿奖励办法,重奖找矿有功单位和人员。转变政府职能,从重审批转为重监管,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地质勘查行为,促进地质勘查工作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加强项目选区研究,加强地勘项目质量的监管工作,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矿业权退出机制,对圈而不探,造成成矿区带人为分割的要依法取消其探矿权。

(六)提高地质找矿的科技水平。建立地质勘查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对财政出资的项目,要明确项目首席专家,增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各地勘局要根据各自人才需求,培养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科带头人,尽快形成一支技术过硬、装备精良,富有创新精神和战斗力的地质勘查队伍,推动找矿重大突破。鼓励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校联合,鼓励矿山企业与勘查单位、科研院校联合找矿,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逐步形成多手段、多兵种联合作战,加快更新老、旧设备。

(七)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创新地质找矿方法、技术理论。鼓励探索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鼓励一线地质人员提出的找矿方法和技术理论的创新以及钻探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大地质找矿科技报奖和评奖意识。在有创新的项目中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上,优先给予资金资助。加大地质科技投入,支持和鼓励地质科研单位和地质科技人员加强地质科技研究,适当提高研究工作经费额度,保证科技人员安心从事科研工作。

(八)实行资料共享,畅通信息交流。推进地质信息服务的集群化、产业化。充分利用现有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及多次开发。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行地质资料信息跨系统、跨单位互通

7

制度,方便地勘单位、矿山企业查阅。加强地质资料信息覆盖各地勘系统的网络建设,拓宽资料利用、查询通道。加强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九)加强矿业勘查市场主体培育。一要不断巩固国有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大对地勘单位矿业权、找矿装备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国有地勘单位的市场实力;二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矿业勘查市场主体的要求,积极探索和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三是国有地勘单位要按照地质找矿工作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内部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转变机制,为在地质找矿突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供坚强保障。

(十)继续推进“走出去”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建立“走出去”勘查开发备案制度,做好“走出去”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筹工作,加强境外地质矿产信息服务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落实境外矿产勘查的各项支持政策。完善“走出去”开展矿产勘查的运行机制。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印章)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六日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