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收集纤夫拉纤和码头工人劳动的图片。 2.查找关于作家毛姆的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
1.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听到的歌声的内涵。
2.在探究中认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3.在比较中体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不同为文风格。 学习目标
1.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认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3.比较中体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不同为文风格,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学习抒情方法的多样化。 【学习过程】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歌曲《川江号子》,让学生感受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 【导入课堂】
刚才我们欣赏了《川江号子》,不少同学为之震撼。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示例一: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把川江号子写的旷远、激越,带给人极大地震撼。
示例二:这首诗采用了自由体,句式十分灵活,也没有严格的押韵,但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示例三: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给人视角、听觉的双重震撼。 (设计意图)《川江号子》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放在本课的初始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作家作品】
学生补充介绍毛姆的生平和作品。 教师补充写作写作背景。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一、粗观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⑴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⑵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江之歌》从文体上看是长江的歌,但实际上是写谁的声音?作者详写的是那种声音? (学生活动:浏览课文,概括提炼,小组合作交流,推荐发言。) 明确:①船夫、纤夫、码头工人。②详写:纤夫、码头工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实际上是通过船夫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来描绘纤夫和码头工人艰辛的劳动,苦难的生活,而并非长江之歌。 二、细品
(出示幻灯片,出示纤夫拉纤和码头工人劳动的图片) ⑴自学《江之歌》,朗读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学生从文中找出并积极发言,品析的答案,各抒己见,教师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
示例一: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地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
赏析: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抒情的倾向。首先,这种体力劳动是太沉重,太原始了,劳动者是太艰苦了,躯体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的细节,已够悲壮的了。,这一切已经足够表现他的同情惊叹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加上了一句抒情的话语:“像田里的牲口”。 示例二:“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否则就要前功尽弃。就这样他们还是唱着激昂而热切的号子,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它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要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虽然绳子可能扯断,大船可能倒退,但最终险滩必将通过,在筋疲力尽的一天结束时可以痛快吃上一顿饱饭„„”
赏析:这里作者借助想象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不仅看到了苦难,而且看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而且为其必胜而发出了赞叹。毛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精神,加以赞美。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非人劳动,另一方面,又是值得赞美的顽强精神,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⑵师:通过对精彩的句子体会,你是否会知道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学生仔细阅读,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①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②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 ③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⑶师:蔡其矫的《川江号子》一文中最初的“碎裂人心的呼号”和当中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诗人的寄托和毛姆有什么不同? (出示幻灯片,提供《川江号子》诗作)学生展开讨论。
明确:①毛姆通过船夫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描绘了纤夫和码头工人艰辛的劳动,苦难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又是对劳动人民顽强精神的赞美,显示了比一般人道主义者更为深沉的本色。
②《川江号子》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诗中“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既是船夫们悲慨心声的传达,又是诗人放声歌唱的渴望的袒露,也一定程度上暗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在阅读文章之后,找出自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通过学生的体会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文章的含义。 三、浅谈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1、师:悲壮的场面,激发了作者悲壮的认识。在毛姆的笔下,给人更深的还是苦难,作者的两个场面描写中哪些语句更能让你体会到这些低贱的劳动者的艰辛和苦难?(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如“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得,大幅度的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等。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对比,引导思维。
⑴出示《一条大河》中的场面描写和上面的语句:
①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河面??我的内心随着清脆的琴键而合唱起来。 ②那是更柔更缠绵更宽阔的声音??有一条小船颤颤悠悠的摇曳而去。
③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得,大幅度的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 ⑵提炼三段文字描写的关键词语。
明确:①划开河面、波纹荡漾、款款漫过了。 ②画轴铺展、小船摇曳而去。 ③大幅度弯腰、趴在地上匍匐前进
⑶发现共性,总结规律。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用层层叠加的可视意向进行渲染,形成细节,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运河与扬子江》的功力在于以理服人,本文的功力在于什么呢? 明确:以情动人。文章可以人生哲理取胜,也可以作者独特的情感取胜。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进一步感悟本文的写法。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老师的指导也许是多余的,只要肯放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把课文理解得相当透彻。而且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一定表现在课堂上几个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完全可以换一种形式来展现,找精彩语句写体会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写赏析性的文章,或者来个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辩论等。教学方法是不应该固定化的,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要尝试采用多变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真正投入进去的学习才是效率最高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