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1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27卷第1期 阿 方学阮学探(医学版) Vo1.27 NO.1 2010年2月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Medical Edition) Feb.2OlO 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1 6例临床分析 王四海李彦玉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河北宣化0751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发病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l6例术前诊断 为乳腺癌的老年患者,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16例均以乳 腺肿块为首发症状,其中2例既往有乳头溢液病史,16例术前均行彩超及乳腺钼靶摄片检查,考虑乳腺占位、 癌可能性大。术后病理均诊断为乳头状瘤病,其中9例伴不典型增生。结论: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最常见症状为乳腺肿块,术前行乳腺彩超及乳腺钼靶检查确诊率较低,仍需要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明 确诊断指导手术及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关键词】乳腺;乳头状瘤;乳腺钼靶检查;老年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 B doi:i0.3969/j.issn.1673—1484.2010.O1.018 乳腺的多个中小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常呈乳 发性良性病变。多见于女性,高发年龄45~5O岁。临 头状增生,形成具有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这种形 床上多以乳头溢液、溢血和(或)局部肿物为首发症状。 态学改变被称为乳头状瘤病n]。乳头状瘤病为乳腺囊 而本组老年患者均以局部肿物为唯一症状,易与乳腺 性增生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癌相混淆 ]。①乳头状瘤病多有长时间的乳腺增生病 以中青年妇女多见,患者多表现为乳头长期或间断分 史,可分为单侧多乳腺导管同时受累或双侧乳腺均有 泌,血性浆液或混合性溢液。查体偶尔可触及肿块或 病变,目前公认其为癌前病变l_3。],相关文献报导 引有 结节样物而且局部自觉症状不明显,病史较长。而老 2O%~3O 的恶性率,本组病例虽没有癌变病例,可 年患者病史较短,常表现为局部肿块,无意中发现,短 能与病例数较少或随诊时间较短有关;②老年人的病 期内增大迅速,无明显乳头溢液病史,因而临床容易考 变发生在小导管或终末导管,闭经时间较长,大乳管已 虑为乳腺癌。术前误诊率较高,明确诊断仍依靠病理 闭塞,表现为乳头溢液的较少。较多乳房包块常发生 检查。 在乳晕以外,呈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腺体增厚或边界 1资料与方法 不清的包块。 1.1 一般资料 自2002一O1—2Oo9一O6月河北北方学 本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为65岁以上老年性 院附属第二医院共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16例乳腺导 患者,均以乳腺肿块为主要症状,16例中,仅有2例既 管内乳头状瘤病例,全为女性,年龄在65 ̄78岁,平均 往有患侧乳头溢液病史,但就诊时均无明显乳头溢液 71岁;左侧10例,右侧6例。16例均以乳腺肿块为首 表现,术前未行乳导管造影及乳导管内窥镜检查。双 发症状,其中2例早期有乳头溢液,为浆液性清水样溢 乳钼靶摄片16例,彩超检查16例,无一例确诊,且均 液。病史:半年至一年;检查方法:双乳钼靶摄片及彩 考虑有恶性变可能,加之肿块为无痛性,且病史较短, 超检查16例,无明确诊断病例。16例术后经病理诊断 生长迅速,故临床误诊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医生足够 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伴不典型增生9例。 的重视。不能盲从经验及影像学检查以扩大手术范 1.2诊断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术中送快速冰冻病 围,给患者造成身体、心理及经济上的不必要负担。术 理,全部依靠病理确诊。 前辅助检查中,不管是我们的双乳钼靶摄片、彩超检 1.3标本大体观察16例肿块直径均大于lcm,4例 查,还是乳管内窥镜检查对癌变确诊帮助不大,术中仍 直径达3cm,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切面灰黄、灰白色, 需行快速冰冻以明确诊断 ],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 无包膜,囊实性结节实性区乳头状,质脆,3例中央坏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治疗原则以区段切除病 死,伴褐色或浆液性清水样液。 变腺体为主,如有癌变,则需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大多 1.4治疗方法和随访 1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肿块 数病例选择病变导管区段腺体切除。无复发病例,结 切除术4例,象限腺体切除术12例。随访最短5个 果满意。l2例行病变象限腺体切除,4例行单纯肿块 月,最长6年,无复发。 切除术,术后随访最长6年,最短5个月,无术后复发, 2讨论 皆健在。所以,我们认为: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病是指发生于乳腺中小及末梢导管的多 病只要临床医生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依靠术中 ・ 5】 ・ 第27卷第1期 2010年2月 阿 方学院学禄(医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Medical Edition) V01.27 No.1 Feb.2010 螺旋CT在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刘长春 (天津市新生医院放射科,天津300381) 【关键词】脾破裂;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1R657.62 【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673—1484.2010.01.019 脾是腹部外伤时最易受损害的脏器,其发生率占 腹部损伤的4O%~50 ,依病因可分为开放性脾破裂 与闭合性脾破裂[1],其中又以闭合性脾破裂多见。螺 旋CT在脾损伤的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在确定损伤 程度、明确损伤范围上有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进而能 2.1.1直接征象脾脏密度不均匀41例,表现为脾 实质内圆形、椭圆形、细条状或不规则点片状影。高密 度(脾内血肿)37例,低密度7例,脾脏密度均匀2例。 其中脾内高密度影及脾脏呈均匀密度多出现于外伤后 0.5h ̄3d内,而低密度多出现于3~6d内,包膜下血 肿26例,表现为脾周新月状影,早期呈均匀或不均匀 高密度,随时间推移密度逐渐减低至低密度。脾撕裂 够发现是否合并其它脏器损伤,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 的诊断依据。我们选择了46例脾损伤患者,探讨螺旋 CT在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与脾粉碎l3例,多伴有脾周凝血块,CT值大于 60HU。增强扫描征象明显:除表现为脾周间隙结构不 清、脾实质内出现未强化的低密度影外,还可表现为正 常脾脏明显强化,而撕裂口及血肿不强化[3]。脾损伤延 迟碎裂3例,即首次CT检查与腹膜灌洗均正常,间隔 一选取2007-11—2O09—11月就诊于天津新生医院 的46例脾损伤患者,男性41例,女性5例;年龄15~ 67岁,平均38.3岁;车祸伤29例,坠落伤8例,钝器 损伤4例,锐器所致开放伤5例。伤后CT检查时间: 0.5~12h 19例,12~24h 13例,1~3d 8例,4~6d 5 例,外伤后两周1例。临床皆有明确腹部外伤史,腹痛 以左上腹部为主,腹膜刺激征29例,Kehr征¨2](脾破 裂致左膈下积血刺激左膈肌,引发左肩部剧烈疼痛,于 定时间后又发生破裂,延迟破裂时间多在2~4周。 37例腹腔积血,表现为肝肾隐窝、 2.1.2间接征象结肠旁沟等较低部位充填血液,CT值约30~53HU, 术中可见不凝固血液3O0~1 200mL。 2.1.3 合并性损伤 脾损伤同时合并肋骨骨折21 深呼吸和头低脚高位时尤为明显)7例,休克9例。 2 结果 例,肝损伤5例,肾损伤4例,腰椎骨折3例,胰腺断裂 1例。 2.1 CT扫描扫描。 使用GE synergy型螺旋CT机,层厚 2.2 x线平片7例患者较清晰可有脾脏增大,密度 10mm,层距10ram,部分5mm重建,其中11例行增强 增高,边缘模糊;19例患者左膈抬高,活动受限,左半 结肠及脾曲下移;46例患者均有胃、十二指肠、空肠及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 规范第8分册(乳腺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l_58. 4 Dupont WD,Parl FF.Breast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pro— 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应用合理的治疗手段,效果满意。 另外,乳头状瘤病虽为良性病变,但有一定的癌变 倾向,治疗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为主。如其病变范围 比较大,手术范围应更广泛,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其恶 liferative breast disease and atypical hyperplasia[JJ.Cancer, 1993,71:1258. 变机率更大,我们建议对切除标本的边缘行病理组织 学检查,以确保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以防止残端组织发 生癌变。 5 徐开下.乳腺疾病影象学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社,1996.140—1411. 6 许良中.乳腺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参考 文 献 1999.50. 7赵小康,胡桂女,蒋阳平,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3例 1傅西林.乳腺肿瘤病理学类型[M]//刘复生主编.中国肿瘤 病理学分类.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10—411. 2刘红,范宇,惠锐,等.乳腺乳头状瘤病癌变的临床诊治[J]. 中国肿瘤临床,2001,28(6):425—427. ・ 52 ・ 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6):760. (责任编辑:袁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