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 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 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例4 1、引出例4。
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
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
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 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 2500吨 还剩?吨 用去3/5
4、查找资源。
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 3)用去3/5用去?吨 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
第 1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
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 2500吨
(用去?吨) 还剩?吨 用去3/5 (还剩几分之几)
解法一:2500-25003/5 解法二:2500(1-3/5) =2500-1500 =25002/5 =1000(吨) =1000(吨) (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对可能的错误如25003/5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对如这样的解法+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体现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
(1(指着两种解法)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 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联系:都把原有的吨数看作单位1,都要用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边听边观察计算机)
(2)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答例4的?(理解题意,联想学过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师:所以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理解题意,然后联系有关知识去帮助解决。
三、练习巩固,适当扩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做一些练习。 1、P84:做一做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汇报。再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订正:做的怎样?有什么评价?) 2、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先自己想一想,再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师:我们说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那么刚才两道练习你用到了什么知识呢?(例4的知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出示第3(1)题练习)遇到新问题又怎么办呢?联系什么知识?下面就交给你们自己去想一想、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3、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3。 (1)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 (2)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
第 2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
(用纸条收集不同的算法对答案并重点汇报240(1―1/4―1/3)怎样想。第二、三问独立完成,小组评价,全班订正) 四、教学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分数应用题)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或方法)所以当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查找有关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五、布置作业。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机动练习或作业。已经知道朝天小学六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25,问15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请大家想办法解决)(时间允许让学生汇报想到的一些办法)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P86:9。(至少用一种方法,有多种写多种,其中一种列式计算,其余的只列式不计算)
第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