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09年第15期 (总第127期) 现代企业文化 MODERN ENTERPRISE CU IlURE NO.15,2009 (CumulativetyNO.1 27) 高校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 蒋含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综合素质越来越被强调, 悦性、和谐性、创造性。这也是其他如德育、智育所不能替代 我们也已清楚地认识到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而舞蹈 的功用。 作为美育的手段之一,又有着其特殊的功用与意义。笔者立足 (一)愉悦性 于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之现状,从舞蹈教育的愉悦性、和谐性、 愉悦性是指教育影响的美及教育活动的美引起学生的审美 创新性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开展舞蹈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美的事物 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以期其日后更进一步地发展。 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审美教育;舞蹈功用 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 中图分类号:J7O 文献标识码:A 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5—0189-02 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愉悦性来自于教育活动内容与 形式的统一中,是审美教育本质力量的体现。因此,愉悦性也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指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展示美 成了判断教育是否具有审美特质的一个标志。 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培养人审美的观点和美感情操 (二)和谐性 的教育。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讲常新的课题。世界文明史向我 和谐性既体现为教育影响的和谐搭配,教育活动中教与学 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它们犹如 的和谐互动,又表现为学生在审美化的教育境界中自主地选择 鼎之三足,其中有一足不济,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毫 发展方向,多方面地接受教育影响,使他们的知、情、意、技、 无疑问,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 能和谐生成、同步发展,在全面发展中体现个性特征,在个性 全的乃至畸形的教育。 发展中获得全面提高。审美教育不仅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功用 而且着眼于完美的人的塑造。通过教育帮助和促成人寻求一种 我们说审美教育以“美”为最高境界,其基本精神是:愉 个性发展的最佳结构,即知、情、意、技、能的和谐构成。 三、正确处理四种关系,把准创新着力点,从工 校,大学生与班年级集体、同学之间的矛盾已是司空见惯。从 作的方法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性、实效性 根本上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应立足长效,未雨 和针对性 绸缪,固本强基,既要讲大道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导 思想政治是我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从思想政治工作产 向作用,打牢企业青工思想基础,也要讲小道理,于微真处动 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都 真情。只有通过思想上的强身,才能不被忙于“纠错”绊住了 是对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状态的 手脚,才能不会背离以人为本的原则,才可以达到降低思想问 复杂化,我们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已不能仅仅满足于 题“诱发系数”的目的。第三是要在正确处理好虚功与硬功关 传统的现有的方法,而更应该结合各自的具体实情,要在正确 系的基础上创新。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只强调 处理以上四种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首 轻功,会出现管理松弛、学习效率低下的局面,相反,尽是硬 先是要在正确处理高校党组织的要求和大学生实际需要关系的 功,会造成高校与大学生等内部各种关系的紧张。第四是要在 基础上创新,实现两者的对接。也就是说既要对上情真正搞通 正确处理谋人与谋事关系的基础上创新,谋人是研究人、熟悉 吃透,又要对下情了如指掌、实事求是,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两 人、教育人、提高人的思想素质,谋事是通过办好事、办实事、 者的和谐共振,找准既能贯彻党组织精神,又能解决现实问题 办急事来解决大学生的具体困难,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谋 的工作结合点。其次是要在正确处理强身与被动关系基础上的 人与谋事应是并行不悖的两个轮子。光谋人不谋事会使思想教 创新。目前,我们很多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基本上是属于就 育工作的作用虚化,光谋事不谋人就是背离了主旨,使思想教 事论事、哪痛医哪、亡羊补牢、未错不管、有错再纠的祛病式, 育工作的作用异化,因此,只有使谋人与谋事相互补充才能相 虽然这是必要的,但毕竟在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下显得 得益彰,才能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性、实效性 被动,已不适应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要求。可操作性也明 和针对性。 显不够强。教育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负面效应越来越严重,在高 一189— (三)创造性 合艺术,涉及美术、音乐、文学等。所以在教育学生舞蹈的过 美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教育既是教育 程中还该让他们注意到视觉、听觉和思想上的整体统一。一个 的一种审美规范,又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创造性一面体现 舞蹈离不开音乐、服饰、灯光之类的结合,脱离开来就不成舞 在教育者充分利用自身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对教育的独特 蹈。优秀作品是整体的完整与和谐。所以在关注学习舞蹈的过 感受、认识和情感,创造新颖、多样、丰富的教育活动操作样 程中要注意各方同步进行。如此一来,学生感受到、学习到就 式,另一方面体现为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境界中发展创造思维, 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在这里,创造性不再是普遍意 义上的单方面的创造活动,而是教育活动中特有的教与学互动 精神的撞击与闪光。 不仅仅是舞蹈本身的动作了…… (三)舞蹈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本就不同于一些自然学科,她更重于“创新”而不是 发展式的创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意识、主体感情、主体 “发现”。自然学科的许多知识、,规律是人们通过仔细观察思考 之后探索发现的,而艺术则是建筑于这些被发现的客观规律之 上再作创造。 二、舞蹈对于审美教育的作用 邓肯在她的文章《未来的舞蹈》中说:未来的舞蹈家将登 有如世界上的七个音符可以奏出永不重复的乐曲一样,构 上辉煌的艺术高峰,而且伸手提携其他所有的艺术。……艺术 就是要表现最道德、最健康、最美好的事物,这就是舞蹈家的 使命。在此足可见舞蹈在大师的眼里是何等地位。 (一)舞蹈能给生命注入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蹈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跃动,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 的跃动,就有欢悦的舞蹈。她伴随着人的一生,无论是婴儿、 幼儿、青年、中年或老年,特别是当人们处在欢乐的时刻,舞 蹈就是表达这种欢乐心情的最佳手段。 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欢悦之情是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现象, 这种共同的人性不受地域、民族、阶级、阶层的限制,可谓古 今中外概莫ft ̄#l-。巴西的狂欢节是《桑巴舞》的世界,坦桑尼 亚的群众集会时必跳《塞洛多 ,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民收割 小麦时则要跳《)骘迪舞》。 青年人喜爱用舞蹈来抒发他们如火如茶的青春热情。所以 在许多高校,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各种“舞协”的成立。这些有 许多是学生自发的,而非老师安排组建,对于一个老师来说, 这是件好事。因为学生由衷而发地对舞蹈的喜爱,是学习的最 大动力。于是就有了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舞蹈的愉悦性 能让许多青年人聚拢。我认为在这一基础上,作为老师就可对 学生作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对 良莠进行分析。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有了必要,因为这是一种审 美态度的建立,而学生可能并未意识到。 舞蹈的娱乐性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只有通过表层的“娱乐” 之后,有了美的感受于审美观的建立,使人身心感受到“愉 悦”。精神的愉悦有内而外才是最关键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它的方向是指向舞蹈所带来的和谐与人类的创新。 (二)舞蹈是一门和谐的艺术 舞蹈的和谐性体现为内在动作的和谐与外在教育过程、各 组成要素的整体和谐。旋转是基于把持人平衡力量的运用,弹 跳则是对肌肉、韧带力度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发挥。 和谐即成一种美,舞蹈动作达到和谐,也必有其一定的审 美标准。试以古典芭蕾为例。古典芭蕾强调动作姿势符合几何 构图,强调“黄金比”。在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而追求的“黄 金比”,是符合“人的自然”的。也正因为符合了这一“自然”, 才使我们看着芭蕾经久不衰。 舞蹈具有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不单是内在动作,它还是 外在教育过程、各组成要素的整体和谐。舞蹈本身就是一门综 一190一 造相同的人体可以跳出永不重复的舞蹈。一个人的智力是由观 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以及注意力 等方面构成。舞蹈训练从身体的各个部位着手,对以上诸要素 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从训练中可有效提高对时问、节 律、节拍的感知和对空间、形象、动静状态等时空的判断,观 察及想象能力,还fl ̄Jll练和提高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做不同动 作的注意力分配与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一个或一组动作,从模 仿阶段经过学生内部自身消化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产生新的动 作形象,从而有效地达到“二糜创造”的目的。对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的发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对学生进行舞蹈教 育,特别是一些编导作业,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创 新思维。 从审美教育来说,舞蹈教育既有如此众多的功效,所以推 广普及舞蹈教育应广受重视和关注。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 舞蹈教学已慢慢普及且已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普通高校则 不甚普及。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点不能被忽视。 根据高校教育对象的不同,因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有一定 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够建立起自有的理性思维体系,所以对他 们来说,舞蹈教学已不必单停留于口传身授的练习阶段。我们 更需在教学中融人对审美倾向的引导,以使其建立良好健康的 审美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不能脱离美育,美育离不 开舞蹈。日后如何在高校进一步推广舞蹈教育尚需我们不断地 探索与实践。因为我们期望着有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喜爱舞蹈, 使其真正能伸手提携其他艺术而推进整个人类文明。 参考文献 【1】欧建平.舞蹈美学[M】.东方出版社,1997. [2】于平.风姿流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青年出版社, 1985.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f51邓肯.邓肯论舞蹈艺术[M】.上海文艺术版社,1985. 作者简介:蒋含真(1982-),女,浙江台州人。浙江金融 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形体礼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