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巧用学案助力合作学习

来源:一二三四网
课堂教学巧用学案助力合作学习

丁小飞

相比于合作学习,导学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兴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还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交流,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本文就结合实例具体探究导学案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相互交流,以期提升。

一、明确目标,情境激活

为了确保教学有效性,在正式进行之前,要结合实际明确目标,清楚教学内容、目标,即要让学生学习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以及到什么程度。通常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包含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导学案时,要在题型的设计上落实,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平台,引导其发现、挖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成目标。

目标确立之后,就要设计活动方案,这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也是小组探究的最大特色。实施之前,先要将学生分组,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伙伴结成一组,之后再根据情况微调。紧接着引导其开展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借助互动探究完成课堂学习活动,以此落实探究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课堂主导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少讲”原则,深入到学生当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个性化引导,有效激活其思维,鼓励其探究、表达。通常情况下,在合作初期我会借助情境引导,利用导学案展示背景资料,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从侧面引导,让其知道课文要讲什么,以此融入背景,展开积极探究。

在教学《荷》一课前,我引入谜语:“一个

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让学生猜一个植物。由此,在讲解文本之前透露主旨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在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我引入背景资料:“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由此,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主题,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而顺利融入文本,展开探究。

二、开展合作,交流共进

合作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充分解读文本,还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促进思维发散、膨胀,以此深化课堂学习,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首先,考虑到小组中学生能力的差异,我会在学案中设置有层次的问题,让其自主选择,针对所选的问题回到文本思考,一边寻找答案一边探究,不断深入,靠近作者,尝试揣摩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把每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完善,将解决得最好的部分在班级交流,以此展开促进总结归纳。之后,考虑到学生兴趣,我会根据文本设计小组分段表演,以此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将文章重点通过表演和肢体语言突出,包括关键词、重要语句。在学完《赵普》一文后,针对文章第二个片段“赵普奏荐人才”设计课本剧表演任务,明确要求:突出文章细节描写的写作特点,将其改编成具体生动的情境并呈现;借助演绎表演人物性格特征。这样一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其抓住关键进行二次学习,加深印象,还提供其合作学习平台,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此提升互助合作能力,高效

32

2018 . 7

课堂教学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分析

叶秀红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是教师接受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最直接的方式,有效的提问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注意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其思维。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问具有层次性语文是基础语言技巧综合体现的一门人文教育类学科,其中有多种语文思想表达形式,高效的语文教学应该充满趣味性和文学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

要保证像摘桃子一样,让学生不会轻易摘到,又不能让学生永远摘不到,要保证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跳一跳”,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而要保证学生一直保持思考兴致,对提出的问题有解答欲望,教师就必须要综合教学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提问设计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出发,提出既具有思考意义,又不至于形成为难心理的问题,持续激发学生思考热情。这就要求教师提问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循序渐进,逐渐深入,慢慢增加难度,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问设计过程

完成课堂目标。最后,我会根据学情设计话题,引导学生想象,展开课堂辩论。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结合文本内容,就“一张制度读人成才的影响是否存在决定性”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具体实施时,根据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就这一话题表达自身看法,在不断的交流中碰撞、磨合,深化思考。

三、巩固延伸,梳理归纳

导学案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导入与实施环节,课后训练也包含其中,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帮助其巩固所学内容,掌握相关要点,也可以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以此促进思维突破,进而实现能力提升。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重点,对于学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抓住这一点引导,充分利用导学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课文有很多重点字词,像诗歌、文言文,我们将字词识

记和默写作为重点,在导学案上体现,由此帮助学生落实。在学习新闻单元的课文时,设计自测题,导入文章《“神舟”五号:把中国人自信力写满世界》,让学生完成以下题目:根据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分析该新闻的结构;新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提供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让其相互指导,初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班级交流,就能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问题的讨论而浪费课堂时间。

总之,导学案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优化合作学习,还能促进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在学案的引导下深入文本,积极探究,不断挖掘、发现,切实提升学习效率,完成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袁桥初级中学(226500)

33

2018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