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3期 Vo1.34 No.3 许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2015年第3期 No.3,2015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王喜成 (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丝绸之路作为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曾经对东 西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同时 也是古代世界三大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与地中海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 流的平台,推动了古典时代各轴心文明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古代中国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四大发明的西传,促成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人类迈入现代社会的新纪元。当今时代,借鉴 和弘扬丝路精神,对大力实施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历史;丝绸之路;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24(2015)03—0092—06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周边国 家,以及北非、欧洲之间的贸易交通商路,在历史上 产生了重大作用,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 广义上讲,丝绸之路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 及欧亚大陆乃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 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古代东西方社会发展和历史 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 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将这条商路命名为 “丝绸之路”后,遂被广泛接受。基于丝绸之路的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行走的线路也比较复杂,陆上丝绸之路主要分北方 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重大历史作用和影响,2013年*主席在访问 中亚和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丝绸之路赋 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1.北方丝绸之路 西汉时汉武帝为了消除北方边患,于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前往西域联络曾被匈奴赶 走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一行先后到达西 域的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康居(今哈萨克 斯坦东南)、大夏(今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建设,形成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这表明建 设“一带一路”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打造全方位开放 格局的重大举措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释放新 的增长潜力的战略抓手,且正在成为促进我国对外 开放和国内东中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强大 动力。 一大月氏(今中亚地区)等地,历尽千辛万苦,途中曾 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此后才返回 长安,由于此行是空前的壮举,史称“凿空”,“丝绸 之路”由此开辟。汉武帝从张骞的报告中了解到,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历史发展 大月氏西迁后已经稳定,不愿意再与匈奴开战;同 时西域还存在大量国家,打通与西域的联系将具有 重大意义。他便一改初衷,把打击匈奴变成了“广 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的强烈 古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从狭义 上讲,丝绸之路一般是指从长安、洛阳出发,穿越中 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中亚的交通路线; 收稿日期:2015—02—08 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 作者简介:王喜成(1960一),男,河南叶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92・ 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从此这条路上便 海路转至罗马;另一路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中道 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 开始熙熙攘攘了。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再次出 使西域,他和使团经过4年时间又先后到达中亚的 乌孙、大宛、康居、大夏,以及西亚和南亚的阿萨息 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了解了大量西域 的风土人情和各方面信息,促成了西汉政府进一步 开辟丝绸之路。而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在到 西域经商后也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富商巨贾,从而 黑兰与南道会。北道分为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 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 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 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 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此路沿途历 经很多大沙漠,又称“沙漠丝绸之路”,汉唐时期, 它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联系的主要通 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丝绸之路商业贸易,极大地推动 了中原与中亚、西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宣帝 道。同时,北方还有从内蒙古燕山沿线,经蒙古高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为了保护丝绸之路,西 汉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 并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开 始行使国家主权。以此为标志,丝绸之路开始进入 了繁荣时代。 北方丝绸之路的行走路线分东、中、西三段。 东段主要在甘肃、新疆地区,有北线、南线和中 线三条路线:北线西汉时由长安出发,东汉时从洛 阳出发,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开县(今陇 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 河至姑臧(今武威),是早期的路线,里程短,沿途 供给条件差;南线也是西汉时由长安出发,东汉时 从洛阳出发,沿渭河过陇关、上邦(今天水)、狄道 (今临洮)、袍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 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后来成为主要干 线,沿途补给条件较好;中线起点与北线、南线相 同,在上邦与南线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 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北、 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包括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 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一段,有南道、北道 两条路:南道自玉门关、阳关出发,从鄯善,傍南山 北、波河西行,至莎车,西越葱岭出大月氏、安息;北 道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 疏勒(今喀什),西逾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黑 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 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阗;二是 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 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 府),西行至怛罗斯。后来因沿途条件恶劣,道路 艰难,以及政治、宗教形势变化等因素多次改道。 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 洲,大体也可分为南、中、北三道:南道由葱岭西行, 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路西行 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 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 原、南俄罗斯草原,到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的 “草原丝绸之路”。 2.南方丝绸之路 早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 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春秋战 国时,中原地区群雄割据,战乱不已,西南地区的商 人在蜀地(今JtI西平原)与身毒之间开辟了一条商 路,人称“茶马古道”或“南方丝绸之路”。汉代张 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发现了蜀布、邛竹杖等,系由 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这些情况后,遂于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被派到南方打通“蜀一 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随后得以扩展。南方丝绸 之路以成都为起点,主要有两条线路:一为西道,即 “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 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 (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 或八奠,进入缅甸和东南亚,可达印度和孟加拉地 区。二为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至焚 道(今宜宾市)、过石门关,经朱提(昭通)、味县(曲 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 旄牛道重合。南方丝绸之路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到抗战期间,沿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 成为支援后方的一条生命线。 (二)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几乎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时发展, 有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两条,是以中国东部沿海城 市为起点,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向南通往东南 亚、南亚、非洲和欧洲,是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和 东南亚、南亚、北非等联系的海上重要通道。其中, 南海航线是海上丝路的主线,东海航线为次线。它 们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 于唐宋时期。据史书记载,西汉时中国海船就携带 大批丝绸、瓷器、茶叶等,从东南沿海起航途经今越 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 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香料、染料,然后从 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印度商人在这里把中 ・93・ 国的丝绸、瓷器经红海运往埃及开罗港或经波斯湾 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之后再由阿拉伯商人经 朝时,北方丝绸之路虽然再度通行,但这一时期沿 着丝路前进的人们角色发生了转变,已不再是以商 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由于 人为主导了,而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 为使命的人们。到明清时期,由于中亚地区被强大 的奥斯曼帝国所控制,陆路交通日益衰落,北方丝 绸之路上的交流进入了“小冰期”。 海上丝绸之路后来日益繁荣,唐、宋、元朝时期,在 广州、泉州侨居的外商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 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愈益 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 东海岸。到明代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更是中 海上丝绸之路于秦末汉初诞生后,到两汉时, 往南到东南亚诸国,西达印度、波斯,北通朝鲜、日 本。史载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从日南、徐 闻、合浦出发,交通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 宗国、已程不国等。到魏晋南北朝时,与中国通商 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 作用甚至超过和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三)发展的主要历程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后一度非常繁盛,到西汉末 年时,由于国势衰微,匈奴袭扰不断,丝绸之路被迫 中断。到东汉时,国家又强盛起来,公元73年,班 超率军重新控制了西域,打通了隔绝58年的丝绸 之路,并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出使大秦(即罗 马)。甘英率领使团先后到达条支(今伊拉克境 内)、安息(今伊朗境内)诸国及波斯湾沿岸,与沿 途的5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是中国人第 一次到达欧洲,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由此全线贯 通,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开始彼此连接在一起。罗马 人也很快顺着这条道来到东汉都城洛阳。据《后 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派遣出第一批特 使抵达汉朝,这些使者到达汉朝后以罗马帝国国王 安敦的名义向汉桓帝进献了礼物。东汉后期,由于 内患严重,汉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 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状态。进入唐代,随着国家的繁 荣发展,西北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 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唐廷借击破突厥之机,设 立安西四镇作为控制西域的机构,并打通了天山北 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使丝绸之路再 度迎来了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不但控制了丝 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且建立了稳定而 有效的统治秩序,不仅是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也 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的重要成员。往来于丝绸之 路上的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各种从事宗 教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 多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 使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制度、思想等。安史 之乱后,唐朝的控制力减弱,西藏、吐蕃趁机越过昆 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大部,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 响。到宋朝时,由于国力一直不够强大,始终没有 控制住整个西北地区,北方丝绸之路因而愈益衰 落;但这一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则 开始繁荣,逐渐形成取代西北丝绸之路之势。到元 ・94・ 的国家有波斯、天竺、狮子国、扶南、婆利等,从海上 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到隋唐五代时,中国的海上贸 易进入兴盛时期,中国下南洋的航路由广州或泉州 启航,经海南岛,到环王国、门毒国、古笪国、龙牙 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 胜邓国、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 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国、末罗国、三兰国 等。到宋朝时,中国在广州、临安府(杭州)等14 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泉州、广 州和明州最大,当时的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 称“世界第一大港”。当时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 占城、真腊、三佛齐等58个国家。明朝时以郑和下 西洋达到顶峰,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过占城、爪哇、旧 港、满拉加、哑鲁、苏门答腊、那孤儿、勃泥、小葛兰、 彭亨、锡兰山、三岛、苏禄、吕宋、溜山、打歪、八都 马、柯枝、南巫里、古里、坎八叶、木克郎、甘巴里、阿 拨巴丹、阿丁、天方、米息、麻林地、忽鲁模斯、祖法 儿、木鲁旰、木骨都束、抹儿干别、不刺哇、慢八撒、 木兰皮等国。明末清初时,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 策,中国的海上贸易受到沉重打击。 二、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 以及南亚、中东、非洲的贸易和交流不断发展,成为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之路、交流之路、文化之路。 然而,丝绸之路当时之所以能够开辟,还与它具备 了一些重要条件密不可分: (一)道路交通方面 远古时期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 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已经出现了一条由许 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 之路,这是早期陆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公元前15 世纪左右,中国的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边缘地带,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同时出 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的贸易 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 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如阿拉伯地区经常使用骆 驼,使大规模的贸易交流成为可能。隋唐时交通要 道上设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 “驿驴”;运河、长江上的水运也很方便,还有从长 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而海上 贸易自汉朝开始,中国就与马来半岛有所接触,到 唐代以后,来往更加密切。 (二)商品方面 当时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物品主要是丝绸、瓷 器、茶叶等,这些都是中国的特产。早在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种桑养蚕,世传黄帝元妃嫘祖就 以“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闻名,当时黄 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这说明北方黄河流域丝绸业发展非常早。当美丽 的中国丝绸西传到欧洲,一下子为西方人所倾倒, 不少人为之疯狂,于是商人们竞相从中国的中原地 区贩运丝绸到西方,因而丝绸成为古代东西贸易中 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 瓷器的最早产地也在中国。据记载,东汉时中国的 瓷器制造技术已较为成熟;隋唐时,河南各地瓷窑 烧制的青瓷、白瓷、杂花瓷等,贩运到西方后大受欢 迎,很多人以拥有这些瓷器作为身份的象征。宋朝 时中国的瓷器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至东南亚、 南亚乃至欧洲,成为最受外国人喜欢的用品和工艺 品。现在西方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英文名字“Chi— Ha”就是来自瓷器“china”或“大秦”,即古代时西 方人称生产瓷器的东方国家为中国。中国到东汉 时不但把国都定在了洛阳,这使洛阳当然成了丝绸 之路的东方起点,而且在此前后还因为中原地区本 来就是丝绸、瓷器的最大生产地,所以这个地区的 多个城市都成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茶叶的生 产也源于中国,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 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 不以茶为好。古代饮茶尤以南方风盛,所以南方丝 绸之路即以“茶马古道”著称,具体不待细言。 (三)商业方面 中国远古时商汤部落就以经商而闻名,商朝都 城当时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 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迅速发 展,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 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 邯郸、楚国郢等。隋唐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 提高,有较为发达的交易市场和众多的商人等。北 宋时商业活动更是摆脱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政府允许工商业者“纳赀补官”,形成地主、官僚、 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 构中比重剧增,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等,商业 相当繁荣,由《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古代阿拉 伯人也非常善于经商,由于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和 亚热带,降水量较少,沙漠面积很大,种植农作物难 以维持生计;同时由于半岛紧接亚、非两洲,一直是 东、西方贸易的通道,过境贸易非常繁荣,借地利之 便,阿拉伯人进行大量的过境贸易与海外贸易,他 们把东方的茶、丝绸、瓷器之类的商品贩卖到西方, 然后把西方的香料、象牙制品、艺术品之类贩卖到 东方。而当时的欧洲是城邦国家,农耕经济很不发 达,他们的生活资料主要是在海外贸易中得来的, 所以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商业贸易对他们至为 重要。 (四)造船方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独木舟和 木筏划向大河和海洋。到秦汉时,我国造船业已经 有重大发展。当年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 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全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 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汉朝时我国以 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一次战役可以出 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三国时孙吴所据 之江东造船业非常发达,吴国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 层,可载战士3000名,其船队一次出海达百余艘, 曾北上辽东、高句丽,南下夷州(今台湾)和东南 亚。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造1000吨的大船,南 齐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 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十二),这种船装 有桨轮,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船前进,是 造船史上的一个重大发明。唐宋时我国造船业发 展进入了成熟时期,这个时候无论从船舶的数量还 是质量,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业的高度发展:一是船 体不断增大,结构更加合理。唐朝内河船中,长二 十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宋朝的大海船 载重量已达数万石。二是造船数量不断增多。唐 朝的造船基地遍布东南沿海,基地内能造各种大小 河船、海船、战舰等。宋朝时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 批官方和民间造船工场,建造的船只也越来越多, 如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每年就造各类船 只600艘。三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唐朝舟船 已采用钉接榫合的先进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 提高。宋朝时造船修船已开始使用船坞,比欧洲早 了五百年。元明时期是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第三个 高峰。元朝为了经办以运粮为主的海运,继承和发 展了唐宋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其造船的数量与 ・95・ 质量远远超过前代,中国的航海船舶已居于世界首 位。 明朝时的造船技术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的 最高水平,其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 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同时还有与之配套 的手工业工场、堆放仓库等,所以才有当时的郑和 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这正是我国古代海上丝路得以 开辟、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当然,我国发明的指南 针在航海中的应用也必不可少。 三、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丝绸之路以其独特的作用,两千多年来,在这 条路上,东西方的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的JlI 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 人类文明进步。如今,“丝绸之路”已成为中西方经 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一)商品交流 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是商品贸易。在当时汉 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中,大的团队有数百人,少 者也有百余人,每年多的时候派使团十几个,少的 时候也有五六个。使者们携带大批丝绸物品出境, 回来时则从西域带回各种珍奇物品。在当时的商 贸活动中,商人们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茶 叶,其他还有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深受西域各 地欢迎,使得中亚、西亚和:lt ̄l!E、欧洲等各国元首及 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而 洋洋自得。据文献记载,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和埃及 艳后克里奥帕特拉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当时罗马 人狂热迷恋从阿萨息斯王朝、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 帝国商人手中转手得到的中国丝绸,以致古罗马市 场上丝绸的价格曾达到每磅约l2两黄金的天价。 同时,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 黄瓜、石榴等也传到中国,大大丰富了东方人的饮 食内容。据文献记载,唐代时中国一些富人大量拥 有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 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 角到武器、书籍、乐器等等,而外来的工艺、宗教、风 俗等也随商进入,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东西方商品 交流的盛况。 (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丝绸之路 开辟后,中国汉代除张骞、班超、甘英等出使西域 外,到隋唐以后随着中国影响的日益扩大,世界各 地的文化科技人员、官员,甚至太子、国王等,都通 过各条丝路来到中国,有的还长期驻留。如东汉时 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唐朝时有来自日本、高丽、新 罗的大量遣唐使和留学生,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 ・96・ 吉备真备,新罗的文学泰斗崔致远等,日本的遣唐 使一批又一批;元朝时有阿拉伯政治家赛典赤・赡 思丁、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 罗、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明朝时有苏禄国 王巴都葛叭答喇;清朝时有英国勋爵马戛尔尼等来 到中国。明朝时中国的郑和也是沿着海上丝绸之 路下西洋的。 丝绸之路更推动了宗教的传播和交流。公元 前1世纪末叶,佛教从印度、于阗沿塔克拉玛干大 沙漠南北的“丝绸之路”先后传到西域各国,后来 传到中国内地,并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 国家。同时,西方的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 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拜火教(又 名祆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 的宗教,隋唐时传人中国,在中原地区比较兴盛,当 时这里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景教是罗 马帝国叙利亚基督教派的一个分支,唐初在长安兴 建寺庙,先后称“波斯寺”、“罗马寺”、“大秦寺”, 由于在安史之乱中景教徒协助郭子仪平乱,被赐紫 衣袈裟,从此在中原地区发展了二百多年,它与祆 教、摩尼教并称为唐代“三夷教”。通过丝绸之路, 南亚、东亚、东南亚、欧洲的僧人、传教士等也纷纷 来到中国。如东汉时期有天竺国高僧迦叶摩腾与 竺法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天竺国僧人昙无 谶、香至国王子菩提达摩、优禅尼国圣僧真谛;唐朝 时期有景教传教士阿罗本,萨珊国王子卑路斯与泥 涅师师;宋朝时期有日本茶禅之始来客荣西、禅学 中兴者圆尔辩圆;明朝时期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 窦、佛朗机传教士曾德昭;清朝时期有德国传教士 汤若望、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葡萄牙神父徐日升、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杜嘉德、戴德生、美国传教士罗 孝全等。中国也有很多僧人沿丝绸之路弘扬佛法, 如晋朝时有法显,北魏时有宋云,唐朝时有玄奘等 西行取经,唐朝时王玄策还三次送袈裟出使印度,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等。到元朝以后,北方陆上丝绸 之路更是主要转向了宗教文化交流。 (三)科技交流 科技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造纸术西 传。中国在汉代时发明了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 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东、两河流域、非洲及欧洲等, 得以迅速和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二是印lil0术西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 中国唐代,到宋元时,雕版印刷技术传到了中亚、西 亚,进而传到北非与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又 由欧洲传教士和使节从蒙古帝国的都城带至欧洲。 印刷术的出现,便利了文化传播,对西方的文化和 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冶铁技术西传。 中国在商代就已使用陨铁制造兵器,春秋时开始人 工冶铁。汉代中国出现了低硅灰口铁等冶铁新工 艺、新技术,中国的铁制品沿着丝绸之路传人西方。 四是打井技术西传。打井技术是我国新疆地区在 开凿坎儿井时发明的,后来这一技术经丝绸之路传 人中亚。五是火药西传。中国唐朝时发明了火药 并用于军事。唐朝末期出现了火炮、火箭。宋朝时 火器普遍用于战争。六是指南针西传。战国时中 国已制成了具有指示南北特性的“司南”,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开 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阿拉伯国家,13世纪初传 入欧洲,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马克 思对包括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内的科学技术曾 高度评价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 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 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 力。” 此外,经丝绸之路,欧洲、西亚等地的天文 历法、建筑工艺、制糖法、酿酒术等技艺也输入东 方,推动了中国等沿途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 力水平提高。 (四)促成了地理大发现 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印度沿南 方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游历并生活了17年,回国后 他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刊行后风行欧洲,使 东方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国度,并且非常痴迷。 然而,长久以来,欧洲与中国、印度等地区的贸易, 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整个欧洲与阿 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商人手里,所 以西欧各国的君主及商人们都急切希望打破意大 利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 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交易。然而,当时阿 拉伯人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中亚、西亚地区,掌握 着东西方文明的陆上交通线,欧洲国家无可奈何。 这时,“地圆说”风行欧洲,尤其是中国的指南针技 术在欧洲航海中的应用,使得欧洲航海家决定通过 大海航行探索到达东方的路线。1487年,迪亚士 率领葡萄牙船队航行到达非洲南端,绕过好望角航 行印度洋;1497年,达迦马率船队沿迪亚士航线继 续向前,于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打破了阿拉伯人 的控制。与此同时,西班牙统治者也极力从事海外 扩张。当时,航海家哥伦布认为从欧洲一直西航就 可以通过大西洋到达印度和中国。1492年,他携 带着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船 队从帕洛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后向西航行,先 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后来哥伦布 又先后进行了三次航行,发现了一系列岛屿和美洲 大陆,但他始终误认为这就是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继哥伦布之后,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 又接着来到美洲,这才认识到这里是一个新大 陆——美洲大陆。15l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率船队从西班牙桑卢卡尔港出发,到美洲东海岸以 后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进入太平 洋,1521年到达菲律宾,后来在与土著人的冲突中 麦哲伦丧生,第二年,他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 就是著名的世界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这次大航海 和大发现后来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刘杰.中国古代舟船(三)[J].交通与运输,2009,(4): 75—7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责任编辑:熊伟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