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诊断价值研究
覃志红,席敏
(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目的 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实施CT检查,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在2017年5月至2018年
10月期间选择我院60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展开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其实施CT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CT检查显示:胰腺体积增大有56例、胰腺密度减低有50例,肝脏密度降低有60例,其中有36例为弥漫性降低,有24例为局限性降低。结论 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采取CT检查可以有效显示患者胰腺及肝脏情况,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脂肪肝;CT
中图分类号:R657.5+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45.149
本文引用格式:覃志红,席敏.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诊断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5):216+218.
0 引言
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中属于十分多见的急腹症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酶消化腺组织引起的化学性炎性反应,病情严重的情况还会死亡,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而急性胰腺炎经常出现的一种合并症就是脂肪肝[1],脂肪肝主要是多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出现过多堆积而导致的,患者存在这两种疾病时会出现恶心、急性上腹疼痛等症状,对其进行CT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对急性胰腺炎实施CT诊断会对肝脏密度降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可以由此诊断出脂肪肝[2]。本研究针对我院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采取CT诊断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有24例为局限性减低,占比40%;其中肝/脾CT比值在0.7到1.0之间有34例,在0.5到0.69之间有16例,比0.5要低的患者例数有10例。其中有40例肝脏增大,有20例肝脏处于正常状态。
3 讨论
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疾病有很多种原因,但都是因为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胰腺组织存在类似于自身消化、出血、水肿等一系列炎性反应。患者在患病时主要的表现症状为上腹部发生疼痛、呕吐、恶心、血胰酶上升等,病情处于早期阶段且不严重的情况下大都为胰腺水肿,临床比较多见,治疗难度不大。而病情不断发展处于相对严重的情况则会出现胰腺出血坏死,从而很容易引发感染、腹膜炎、休克等,引起患者病死的几率比较大[5],在病理角度上去区分可以将急性胰腺炎分为出血坏死型和水肿型。脂肪肝属于急性胰腺炎常见的合并症,其为多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内有过多的脂肪堆积所引发的病变,比较多见的为肝脏病理改变,脂肪型肝病为第二大肝病,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在近几年发病数量逐渐增高,并且趋于年轻化。在正常人体当中,肝组织的脂肪量比较少,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只占肝重量的3%左右,当肝内堆积过多的脂肪量时,例如超过5%则可以确定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于一类具有可逆性的疾病,肝脏又是机体脂质代谢中心器官,与机体的营养摄入具有一定的联系。当同时患有急性胰腺炎和脂肪肝时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断治疗,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随着临床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应用于疾病诊断较多的方法为CT检查,在该技术的帮助下,绝大程度上提升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诊断效率,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极为重要诊断依据,对于治疗方式的完善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CT的主要优点在于扫描速度迅速、高分辨率、分级能力强等[6],目前在急性胰腺炎检查中使用广泛,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已经可以采用CT平扫进行明确,因此,对急性胰腺炎进行诊断时采用CT平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增强扫描。胰腺炎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胰腺体积出现增大。而当存在胰腺坏死时可以采用增强CT进行诊断,具有显著效果,实施增强扫描后可以显示其坏死范围为低密度影,存在出血的部位则表现为高密度影,其中胰腺包膜出现增厚且掀起,CT值比20HU低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为胰腺假性囊肿;病灶中具
(下转第218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选择我院60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展开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这些研究对象均具有程度不一的腹部疼痛、呕吐恶心、发热、腹胀等临床症状,进行实验室检查其血淀粉酶比正常值高3倍以上。其中女32例,男28例,年龄范围为28岁至69岁,平均(50.1±6.3)岁。
1.2 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采取CT检查,其中扫描仪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选取肝、胰腺、胆,主要是取肝上缘到胰腺钩突下方之间,将层厚以及间距设置为5 mm,螺距参数为5 mm。
1.3 观察指标[3-4]。甘油三酯正常值范围为0.45-1.69 mmol/L,血清总胆固醇正常值范围为2.33-5.70 mmol/L,LDL正常值范围为2.70-3.10 mmol/L,HDL正常值范围为1.03-1.55 mmol/L。脂肪肝的判定可以依照肝/脾比值,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 结果
胰腺CT检查显示:在这60例患者中有56例胰腺体积增大,占比93.3%,有4例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有50例胰腺密度减低,占比83.3%,其中存在不均匀密度的有30例,有10例患者密度正常;患者胰腺轮廓都为模糊状态,有20例患者网膜囊、肾前间隙等位置存在炎性渗出,有5例合并胰腺内出血。
肝脏CT检查显示:这60例患者进行CT影像都可以显示肝脏密度出现不同程度减低,占比为100%。肝/脾CT比值≤1.0的为100%,其中有36例为弥漫性减低,占比60%,作者简介:覃志红(1973-)男,汉族,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腹部影像。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218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45
腺瘤、增生并纤维腺瘤和浸润性癌变,这类影像学资料显示均有均匀化强、边界异常光滑。局部病灶性病变则大都可能是纤维腺病。非肿块样的病灶则相对较为多元化,可将其分为局限样、线样、导管样或是节段样、弥散样等。选择MRI动态增强扫描展开测试后,能够根据血流动力学相关的信息了解病变的实际过程,这个参数能够将病变血液的灌注和流出等因素进行综合反映。
行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后,形态学特征上分析,大部分的乳腺肿瘤经过平扫可获得大致轮廓和性状,但边界情况、形态具体情况、内部结构、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均不能更好的展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的肿瘤和周围组织出现了分界不清晰、边缘不规则,且伴有毛刺;但良性肿瘤和周围组织分界较为清晰,边缘较为光整,形态规则占比较大。从形态学上能够更好的鉴别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综上所述,乳腺良性、恶性病变时选择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临床诊断价值更高,能够将病灶特点、血液动力学指标、形态学特征详细展现,值得推广。
浸润性导管瘤、浸润性小叶癌)共21例,剩余15例为非肿块性。
形态学表现上,根据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28例良性病变早期出现强化共24例,分界清晰24例,边缘有18例为光整类圆形或是分叶状的肿块,剩余10例边缘不规则,是乳头状瘤病、乳腺性疾病和导管扩张病变;强化均匀有16例。16例恶性病变早期强化率达到15例,周围组织分界模糊有12例;不规则边缘或边缘伴有毛刺有14例;增强后不均匀13例,部分出现环形强化8例。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变诊断结果和病理学对比结果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P
n4420--良性病变100%(28/28)83%(10/12)
8.7650.000
恶性病变100%(16/16)87.5%(7/8)
8.7210.000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MRI有了进一步的发展,DCE-MR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作为科技发展产物,在MRI的基本功能上有进一步提高,临床上可对病灶组织内的血管密度进行观察,并对血管通透性有较好的观察效果,以这种检验方式展开检查,相对传统的病灶检查方式而言对病灶的性质有更好的检测效果,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当前对乳腺行MRI检验时,应用最广泛的就是T1WI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其能够将乳腺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展现出来,进而指导医生更好的完成后续的治疗。MRI常规的平扫上,乳腺癌病变没有出现特征性的病变,大多数结果会在T1WI上表现出异常强化信息,但MRI动态增强扫描则会出现异常强化的多种多样性。美国放射学会资料显示,MRI检验乳腺异常,可将病灶分为三大类:局部病灶、肿块病变和非肿块性的病变,但对其详细的病态学表现没有详细的划分。本次结果中显示,肿块性强化病灶集中在纤维
参考文献
[1] 王宇翔,刘金芝,刘欢,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
强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36-138.
[2] 石瑞,王艺婷,王阳,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110-115.
[3] 张建新,张俊杰,辛磊,等.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扩散
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5):657-660.
[4] 郑春辉,于枝梅.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
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8(77):15138-15138.
(上接第216页)
有液体、气体等进行增强扫描会发现脓肿壁存在环形强化的情况,可以将其考虑为胰腺脓肿。而脂肪肝采用CT诊断也
具有较高的效果,进行CT平扫可以发现肝脏密度低于脾脏密度,肝脏密度下降的情况下检测的CT值要比脾脏低,当比值比1.0低时可以将其考虑为轻度脂肪肝的范畴,比值比0.7要低时会显示比较模糊的肝内血管,可以考虑为中度脂肪肝,当比值比0.5低时会显示清晰的肝内血管,可以考虑为重度脂肪肝。因此采取CT检查可以对胰腺炎的范围、严重程度进行明确,还可以对其合并症脂肪肝进行判定,有利于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后期治疗,促进患者预后效果,当怀疑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可以及早接受增强CT检查,有利于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提供良好的治疗依据。
本文针对我院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患者采取CT检查,针对胰腺以及肝脏方面其都可以根据CT图像对体积大小、密度等进行判断,为疾病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诊断效果显著。综合以上材料及实际研究可知,CT检查可以对胰腺炎的范围、严重程度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明确,同时还可以对脂肪肝进
行明确,采取增强扫描有利于急性胰腺炎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性急性胰腺炎伴有脂肪肝的患者可以采取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罗雪莲,吴成声,朱治文.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诊断价值
及影像特征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10):1084-1086.[2] 施英瑛,王伟岸,王文静,等.合并脂肪肝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
效果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7,17(11):1503-1506.[3] 孙艳,郝敬明,李绍东,等.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检查与
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3):66-68.
[4] 沈鹏.1例产后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重度脂肪肝患者的术后护理
[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01):141-143.
[5] 曾洁,徐天才,林海.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分析[J].浙
江医学教育,2014,13(03):59-60+63.
[6] 刘亚光,刘若楠,赵青川.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策略抢救非
酒精性脂肪肝病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04):477-478.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