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如何浸透心理安康教育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安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安康教育的假设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安康教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无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安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化理解学科教学浸透心理安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讨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浸透心理安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安康教育的全面施行。
一、老师自身要心理安康
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安康的心态,因为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安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安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安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才能,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安康的典范。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安康的老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安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老师自身的心理安康极为重要。
二、老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老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消费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泼程度和老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
老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老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安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考虑,课堂效率高,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互相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展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开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那么同样适用于心理安康教育。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才能等的全面把握,理解学生的优势与缺乏,才能有的放矢地进展个别化教育。比方,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竭力防止与别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时机,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那么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理论中,老师由于时间、精力、才能等多种原因,至少应对“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四、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老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泼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进步课堂教学效率、进步学生心理安康程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浸透心理安康教育的关键。
五、要转变教学效益观和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而不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不管学生各方面的实际开展如何,只要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如今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开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开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使师生生活在一种互相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安康向上地开展。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安康教育的互相浸透、有机结合,必须改变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组合。否那么,收效不大。学科浸透可以促进更多的老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进步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才能。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安康的环境气氛。学生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浸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学生心理辅导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