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沙比利联用西酞普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莫沙比利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有fd的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同时将f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莫沙比利5mg口服,每日3次,西酞普兰20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莫沙比利5mg口服,每日3次,疗效均为8周。8周后再进行sds、sas量表评定,同时评定消化道症状改善的程度,计算有效率。结果:80例fd患者治疗前sds、sas量表评分较国内常模的分数高,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显示fd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的情绪障碍。研究组联用西酞普兰治疗8周后。sds、sas评分下降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消化道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5%,较对照组57.5%显著提高,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sds、sas评分无明显改变,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莫沙比利联用西酞普兰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障碍,提高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莫沙比利;西酞普兰;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021-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普通人群中占19—41%,在消化道门诊中占就诊的50%[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质量要求的提高,它的就诊人数还会逐渐上升。它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精神社会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fd的患者其抑郁、焦虑的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现将我院2009年就诊的80例fd患者采用莫沙比利联用西酞普兰和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的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80例患者均为确诊的fd患者。其诊断的标准:(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ⅲ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症所致)。(3)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也无上述病史。(4)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5)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6)无腹部手术。将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8—56岁,从事脑力劳动25例,体力劳动1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7—56岁,从事脑力劳动24例,体力劳动16例,两组人均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生活在成都市区,他们在性别、年龄、工作强度、文化程度、生活
环境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研究组给予莫沙比利5mg /次,每日3次,饭前30分钟服,西酞普兰片(喜普妙 西安杨森)20 mg/次,每日1次,早餐后口服;对照组单用莫沙比利5 mg,每日3次,疗程8周,治疗期间戒烟酒,避免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前后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1.2.2 评定工具:80例患者治疗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抑郁、焦虑的情绪状况并与国内常模比较。sds标准分>50分存在抑郁,sas标准分>46分存在焦虑。治疗前后sds、sas评分相比较。
1.2.3 疗效评定: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痊愈: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喛气、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经提醒后可感觉到上述症状存在;有效:上述症状缓解,但仍有轻微不适,不影响正常的工作;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总有效率为痊愈 、显效、有效三者之和。 1.2.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由spss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病人治疗前sds、sas评分并与国内常模比较 见表1 t*、p8表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t*、p*表示研究组、对照组与常模相比
由表1可知,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sds、sas分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说明两组fd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障碍。 2.2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治疗前二组sds、sa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研究组sds、sas评分 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sds、sas分值下降不明显,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联用西酞普兰治疗后,f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得到了改善。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见表3 x2=9.03 p<0.01
由表3可知,两组相比,消化道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研究组为87.5%,对照组为57.5%,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说明联用西酞普兰治疗后不仅改善了f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也改善了f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多因素疾病,可能与胃酸分泌、胃肠动力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常规用促动力药,粘膜保护剂、抗酸剂、抗幽门螺杆菌及中成药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得到缓解。但疗效均不太理想,使患者反复就诊。近年来,心理因素被认为是引起fd的重要因素 ,它是心身疾病之一。国内外研究显
示;fd患者与正常人在精神心理特征上有明显不同,抑郁和焦虑增加。有学者报道[2]fd患者80%以上有抑郁和焦虑的情绪障碍,在这种状况下,胃的运动功能或分泌功能减弱甚至停止,肠蠕动呈抑制状态。还有研究显示[3],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感觉传入通道,使内脏传入信号在脊髓、脑的水平被放大产生过强反映,同时由于脑—肠轴使胃肠功能及其分泌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使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可出现早饱、上腹胀满等症状。fd症状的患者反过来使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两者互为因果,使疾病难以治愈。莫沙比利为选择性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使部分患者症状缓解。联用西酞普兰治疗可以抗抑郁、抗焦虑,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因西酞普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它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5—ht能神经元对5—ht再摄取,导致神经细胞外5—ht神经递质浓度升高,从而增强5—ht能系统的活性而起到抗抑郁作用。同样,焦虑时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神经递质失调[4],5—ht2a功能亢进,而中枢5—ht具有重要的保持警觉和抗焦虑作用,特别在背侧中缝核能抑制与焦虑相关的行为[5],西酞普兰还能抑制5—ht的回收,与5—ht受体存在一定的亲合力,具有平衡5—ht1a受体的功能,从而对焦虑具有治疗作用。改善了f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适应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fd症状。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fd患者否认自己的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关。因此他们常常在综合医院的内科和专科门诊就诊,接受药物治疗,在治疗时他们关注的是确定或证实是否存在严重的疾病;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不太配合治疗;另一方面用药不当强化了他们的疑病观念[6]。而西酞普兰不仅能很好地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而且胃肠道副作用小,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好,为以后配合心理治疗及患者的长期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
[2] 童裳越,朱旭贞,李莉.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0. [3] 李瑜元.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105.
[4] comor km, davidson jkt. the heurobiology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oder[j].biol psycliatry,1998,44:1284.
[5] 陈彦云.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1.
[6]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精神病学专业[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4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