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结核病的体检与体检后措施2013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结核病的体检与体检后的措施

Sdfz ly

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是防止肺结核在学校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常规体检是早期主动发现肺结核患者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晨检、因病缺勤追踪和密切接触者筛查也可以早期主动发现肺结核病患者。通过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有效预防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

一、 常规体检

根据卫生部、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学校应将结核病检查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对体检中发现的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患者及时进行疫情报告,并将患者转诊到属地结核病预防机构(或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1、 结核病检查内容及方法

幼儿园、小学、初中生新生入学体检应包括肺结核可以症状调查、结核病密切接触史调查。对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者进行PPD皮肤试验,对PPD反应硬结平均直径≥15mm或有水疱,或具有可以症状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X线胸片检查异常高度怀疑肺结核者及有可疑症状者进行3次痰涂片检查,对痰涂片检查阳性者进行痰培养和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

2、高中生等体检应包括肺结核可疑症状调查和胸部X线检查。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者胸部X线检查异常者进行3次痰涂片检查,有条件地区可同时进行痰培养和培养阳性

1

者的抗结核药敏试验。

3、体检后的处理

(1)对体检发现的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患者,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学生和家长体检中发现的异常结果。由实施体检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并将患者转诊到属地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治。对于体检发现的确诊肺结核患者应根据“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对于体检中发现的单纯PPD反应≥15mm者应加强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开展预防性服药治疗。对预防性服药患者服药期间要加强服药的督导治疗管理,保证预防性服药的规则治疗和完成规定的疗程,降低发病风险,实现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关口前移。

(3)对于体检未发现异常者,要将体检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档案,同时加强学生健康状况的随访医学观察。

二、晨检和因病缺勤追踪

晨检和因病缺勤追踪是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中早期发现患者的关键,也是避免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和蔓延的最有效措施。通过晨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学校可以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通过对结核病患者,尤其是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隔离和治疗管理,可以及时阻断结核病在校内的传播。

1、晨检

2

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晨检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班级肺结核可疑症状监测网络,由班主任或班干部担任班级监督与。

(1)学校医务室要组织对监测员的培训,有监测员负责每天到校学生的晨检;了解到校的每名学生是否具有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现有上述症状者及时督促学生就医诊治。

(2)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咳嗽、咳痰2周以上,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监测员及时登记在“晨检/因病缺勤追踪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疑似肺结核患者排查登记表”中。对于学生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还应同时通知学生家长。

(3)对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上报学校医务室,由学校医务室将其登记在“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报告转诊登记表中,并使用三联转诊单将患者转诊到属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

(4)对已转诊的学生,学校医务室要密切追踪转诊后的到位情况以及结核病防治机构的最后诊断结果。

2、因病缺勤追踪

班主任或班干部应当关注本班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对因病缺勤的学生,应详细了解学生的患病种类、可能的病因、在何处治疗等。如怀疑为肺结核,应及时报告给学校医务室,并由医务室登记在“晨检/因病缺勤追踪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疑似肺结核患者排查登记表”中,并组织开展患病学生的追踪,了解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3

三、密切接触者筛查

(一)筛查范围

如果同班、同宿舍发现了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要对与该病例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进行筛查;如果在同班、同宿舍同学筛查中新发现了1例及以上肺结核患者,需将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扩大至于患者同一教学楼楼层(或宿舍楼楼层)的学生。

(二)筛查方法

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采取下述检查措施,并将筛查结果填写在附表中。

(1)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询问是否有肺结核可疑症状。

(2)结核菌素试验: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均开展结核菌素检查,同师询问卡介苗接种史,检查卡痕并记录有或无。

(3)X线胸片检查:15岁及以下学生PPD硬结平均直径≥15mm或有水疱等反应者,以及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15岁以上密切接触者均进行X线检查。

(4)痰菌实验室检查:PPD试验反应硬结平均直径≥15mm或有水疱、或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咳嗽、咳痰≥2周、咯血或血痰者、乏力、食欲不振等)、或胸片异常怀疑肺结核病者,收集三份痰标本开展涂片检查,有条件者应做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要注意保留培养阳性的结核分枝杆菌分离菌株,以备上级复查和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的溯源调查。

4

(三)筛查后的处理

(1)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对筛查中发现的疑似肺结核患者转到属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定点医院)进一步确诊,并对确诊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和咳嗽咳痰症状明显的涂阴患者者实行隔离治疗),建立患者的病案记录,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确定的化疗方案和疗程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督导管理。

(2)单纯PPD反应直径≥15mm或有水疱者,X线胸片正常的密切接触者,或者HIV感染者PPD反应直径≥5mm,或服用免疫抑制剂超过1个月者PPD反应直径≥5mm,在征求其知情同意和自愿的基础上开展预防性服药(预防性治疗知情同意书见表)

(3)对于PPD反应直径<15mm,与涂阳患者同一班或同一宿舍接触时间超过3个月的15岁以上的学生,应在本次检查中3个月在进行一次胸部X线检查,以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

(4)未进行预防性服药的其他密切接触者,应加强卫生宣教和随访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肺结核的可疑症状,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定点医院)就诊检查。一般医学观察期限为2年,建议在6个月、1年、2年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定点医院)进行结核病相关检查。

(四)结核感染者预防性治疗

1、治疗对象

预防性化学治疗的主要对象是已收结核菌感染人群中发生结核病的高风险者。对符合

5

预防性治疗条件者,在征求其知情同意和自愿的基础上开展预防性服药(预防性治疗知情同意书见表)

具体包括以下对象:

(1) 与涂阳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幼儿园儿童;

(2)(2)幼儿园,大、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反应≥15mm或有水疱者;

(3)结核菌素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或2年内PPD反应增加≥10mm者;

(4)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

(5)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1个月者。

2、推荐用药方案

(1)单用异烟肼。剂量每天每公斤体重10-15mg,顿服,每日不超过300mg,疗程为6个月。此方案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但疗程长,在服药过程中需加强治疗管理。异烟肼耐药率高的地区不推荐此方案。

(2)异烟肼和利福平。异烟肼的剂量同前,利福平剂量每天每公斤体重10-20mg,顿服,每日不超过600mg,疗程为3个月。此方案不良反应稍多,但疗程短,患者依从性相对较高。

(3)异烟肼和利福喷丁。异烟肼的剂量和服用方法同前,利福喷丁每周两次,剂量

6

450-600mg/次,顿服,每次不超过600mg,疗程为3个月;此方案不良反应较少,疗程短。15岁以下儿童尚无剂量规定和经验。

3、预防性服药注意事项

(1)在知情同意和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医生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方案;

(2)进行预防性服药治疗前,必须排除活动性肺结核;

(3)无预防性服药禁忌症,如药物过敏、精神疾患、肝肾功能损害等;

(4)服药期间应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有监管措施,由校医、家庭成员等监督服药,保证规律用药,完成规定的疗程;

(5)预防性服药期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

(6)进行有关预防性治疗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的健康教育。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