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画赏析期末黄敏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国画赏析》期末考试

1、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的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

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了区别于西方西方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

2、 中国书法的物质媒介主要包括“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和一些相配的辅助工具。 3、 笔按软硬性能分为软毫笔、硬毫笔、兼毫笔。

4、 顾恺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创立了“春蚕吐丝”的线描形式。 5、 武宗元继承了吴道子的画风,长于道释人物画,代表作是《朝元仙仗图》。

6、 范宽在山水画表现中开创了“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代

表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7、 中国画的作品形式分为长卷、条幅、斗方、折扇、团扇。 8、 中国画的造型规律是以线造型,以形传神。 9、 中国画的色彩法则是随类赋彩,色彩相合。

10 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讲究技法工整细致。工笔画可以细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大类,前者不用色,单以墨勾勒图画,代表作有李公麟的《五马图》,后者用重彩颜料,所谓重彩即为天然矿物质颜色为主,如石青、石绿、朱砂、蛤白等,如长沙马王堆帛画就是典型的工笔重彩画法。

11 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

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写意画注重用墨,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现手法,以拨墨法写之。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作画不拘常规,肆意涂写。

12 “马一角夏半边”:是指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

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马一角”、“夏半边”分别是指南宋画家马远和夏珪。马远的代表作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等,夏珪的代表作有《江山清远图》等。

13 “徐黄体异”:指五代的花鸟画出现的两种面貌,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

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园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江南徐熙为代表的一派,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被称为“徐熙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体异”。“黄家富贵”,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作品题材方面,黄氏父子长期生活在宫廷,作品满足了帝王贵族的好奇心与热衷富贵的心理需求;第二是作品绘制方面,黄荃以精工的画法,作画线条均细轻柔,意在造型的准确性,同时注重色彩的渲染。“徐熙野逸”,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绘画题材,由于他生活在民间,作画取材自然不同于宫廷画家;第二是独创的落墨画法。徐、黄二体,是五代宋初花鸟画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他们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4 论《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表现特点。(画家简介、画面构图、表现形式、人物造型、

色彩表现、个人感受)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韩熙载夜宴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画面构图和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通过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人物活动片段——“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展现出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同时也通过不同的活动场面来塑造韩熙载的形象。顾闳中利用三个屏风将整个画面分为了四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通过榻,几案,屏风等物件的对称布局来表现的,全图整体性和连贯性也通过屏风和一些画中细

节的前后呼应来实现。

人物造型上,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画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各个不同的场合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

色彩表现上,无论是设色还是用笔,多处采用了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人物衣纹组合丰富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韩熙载得以善终,也未曾目睹南唐的灭亡;南唐灭亡的第五年,顾闳中也离开人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许,历史也就是一出不曾停歇的盛宴,人物在此宴会上走来走去,场景变来变去,而月亮还是那轮月亮。韩熙载远去了,李煜远去了,南唐也远去了,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是那么的渺小,最后只有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留下无限感慨。顾闳中,用工整精细线条,浓淡适宜的敷色刻画了这幅精彩的画卷,给我们真实的留下了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

正所谓,熙载夜宴避猜疑,元和之风才飘逸。闳中心记绘宴图,只留名画永生世。

15 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特点。(画家简介、画面构图、表现形式、人物造型、个

人感受)

张择端,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皆独具风格。

画面构图和表现形式上,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人物造型上,在画面构图中心的虹桥位置中,画家画满整整一桥各种身份、各种动作的人物,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艘船从桥下探出船头,而另一只船正要破浪穿过虹桥,船工紧张操作,场面异常惊险,引得桥上、岸边的人群驻足争观,有人指手画脚,有人失声惊呼,船上、桥上、岸上连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这里是视觉的中心,所有的船只都指向这个中心,所有人、畜、房子都用大小道路联向这个中心,再加上穷极物象的细节描绘,使这一部分在整个画面上呼之欲出,成为人物造型的代表之处。

从表面上看,画家集中概括、客观表现了开封城清明节期间的繁荣景象。但是,他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在描绘表面繁盛的背后,流露出对北宋末期社会的阵阵隐忧。

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城防缺失、消防殆尽、军心涣散、文武相争等弊病的担忧,而这个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劲敌正在厉兵秣马,伺机攻克这座不设防的都城,北宋灭亡,已在旦夕之间。

昏庸的宋徽宗得到此图后,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警示含意,未能理解张择端的良苦用心,而是将图转赠给了向太后之弟向宗回。几年后的靖康之耻,葬送了北宋王朝,画中的百姓也应是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