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总第148期 攀登(双月刊) Vol25 GleneraI.No.148 2006年第5期2006年1o月出版 Asoent(Birrt ̄thly) No.5.2006 October.2006 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1—5647(2OO6)O5一O072一O3 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锁贺祥 何刚 毛亚曼 (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美丽富饶的青海盐湖资源和柴迭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全国首批循环经 济试点单位之一。从资源利用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综合利用盐湖资源是其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青海省 青海是我国盐湖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省区,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计有表面卤水湖33个,千盐湖 7个,盐类沉积面积13000平方公里,盐类储量巨大,石盐储量2000亿吨以上;芒硝64亿吨;镁盐近25 亿吨;硫酸镁12亿吨;钾盐近4亿吨,其储量占全国现有储量的979,6;锂盐1400万吨;锶盐1591万吨, 这些盐类储量除硼酸盐外均居于全国首位。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锶、铷、铯、溴等。盐湖资源的赋存方式 以晶间卤水为主,除石盐、芒硝外主要为液体矿。钾、镁盐主要集中于察尔汗、大浪滩湖区,硼酸盐主要 集中于大、小柴旦湖区,而锂盐主要集中于一里坪、台吉乃尔湖区。 一、青海省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情况 2000年颁布的《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标志着青海重要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有了法律保 障。2000年5月,总投资25.8亿元的青海钾肥百万吨工程,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标志性 工程,于2003年lo月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在此 基础上,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大型盐化工基地这一宏伟目标开始全面启动。一是配套建设2O万吨的聚氯乙 烯项目,建设12万吨离子膜电解氢氧化钠、7.2万吨碳酸钾、6万吨氢氧化钾片碱项目,配套建设为项目提 高高压蒸气的2×5千瓦热电项目;二是建设年产1500吨无水氯化镁的实验厂,最终达到2.5万吨年生产能 力。同时分步实施年产3O万吨PVC项目,以及2O万吨合成铵、1O万吨无水氯化镁、2.5万吨金属镁和2.5 万吨金属钠装置。2005年1O月,国土资源部会同中科院盐湖研究所、省发改委等单位联合调研后,青海的 盐湖资源被推荐为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同年1o月27日,国务院六部委公布的全国首批循环经济 试点单位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榜上有名。 察尔汗盐湖有氯化镁资源近5O亿吨,湖区企业每年生产1吨氯化钾,就会附带生产1O吨氯化镁。2006 年6月,青海盐湖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承担的“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发及低耗电解技术 实验研究”项目,在格尔木市通过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组的验收,该项目是无水氯化镁电解生产金 属镁的关键技术,这项研究成果对开发利用察尔汗盐湖的镁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标志着盐湖集团在察尔 汗盐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上又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钠盐开发有悠久的历史,著名的“青盐”就是指青海盐湖产的氯化钠。但与国内外同行相比,青海的钠盐 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硼在青海有较久的开发历史,建国前普通牧民就能在青海土法提取硼酸,建国后 进行过系统的科考,在国家和省上支持下,进行提硼研究,但经典的酸化结晶法提硼,从需要综合利用的盐湖 [收稿日期]2006 09-01 (作者简介)锁贺祥(1943一),男,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主委。 何刚(1962一),男,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秘书长。 毛亚曼(1969一),男,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办公室副主任 一7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卤水中提取硼的理论提取率只能达到65 左右,再加上受硼矿的储量和品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青海没有大 规模的硼产产。 二、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湖资源循环经济机制不完善。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运行机制、激励 和约束机制等尚未完全建立。就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说,不少的盐湖资源开发企业只注重 经济效益和自身的利益,无视《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和《青海省盐湖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条例》 规定的“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综合利用、合理开发”的方针,乱开乱挖盐湖资源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杜 绝。 ——盐湖资源开发科技支持力度不够。对盐湖资源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支持不够,特别是在科技推动 上,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和长远的利益出发。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 其支撑技术体系是构筑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 技术、再利用技术以及系统化技术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目前,盐湖研究部门在技术上做了许多工 作,但是从事盐湖资源开发的企业在产业与工程化相结合上力度不够。从事盐湖资源开发的企业是盐湖技 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企业经济效益收入中列入和划拨到盐湖科技攻关和盐湖技术基础研究上的资金却非常 少,这是造成科技支持力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不少企业在盐湖资源开采上存在采富弃贫、采厚丢薄的问题,多数企业 对伴生、共生矿仍然实行单一开采的方式,资源浪费严重。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造成资源配置低效,许多企业 都是依靠拼资源、拼能耗维系运转和生存。如:钾肥生产过程收益低,固体钾盐矿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老卤综 合利用不合理;盐湖化工产品水平低、品种结构单一,缺乏初级产品深加工产业,盐湖资源开发还没有向较长 的产业链延伸。 ——工业园区的建设上没有很好地形成盐湖企业之间的“共生生态链”。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都只考虑 自身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不重视物流、能流的优化循环。盐湖开发没有做到科 学、规范、合理、高效、综合利用,易使资源贬值,甚至造成破坏性开采。 ——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人才流失和人才缺乏严重。在相关领域缺乏达到国际前沿的优秀科学家小组; 在学科前沿领域缺少领衔式帅才;在应用基础领域缺少具有高水平和高能力的将才;没有建立起研究盐湖资 源的博士后流动站。 三、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多种盐类共生的综合矿床是青海省盐湖资源的基本特点。从资源利用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两方面考 虑,综合利用盐湖资源是其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由于青海盐湖资源的特点十分明显地区别于国外知名盐湖, 因此不能盲目地全靠引进技术解决问题,必须走有青海特色的盐湖资源开发道路。抓住盐湖锂资源回收技 术研究、盐湖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等关键技术问题,坚持应用基础研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锂 镁钾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技术创新,是转变盐湖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建立资源开发循环经济机制。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快建立与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和创新资源节约与再利用、环境管理、消费管 理等方面的政策,明确发展思路,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引导资源开发企业采取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由分散 开发向集约开发、小型开发向规模开发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盐湖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加强循环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 术,加大锂、镁、钾及石油、天然气项目的研发力度,对重大技术项目要组织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并在资金 和人力上给予支持,力争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国外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经做得相当成功,而我国刚迈 出第一步。科研上的进展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增加新的开发途径,这些经验值得借鉴。积极推进“产、学、研” 相结合,综合利用盐湖资源,科研部门技术研究要和产业、工程化相结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推进 企业科技攻关,推动企业引进和推广资源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增加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提高中 一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 用。 ——合理有序地开发盐湖资源。对产品单一或产品产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必须严格实行限产或停产。 对开发利用技术达不到要求,从长远看破坏大于眼前收益的,宁可不开采。要真正地考虑综合利用问题,青 海盐湖中钾是主打产品,要把开发和保护资源结合起来。要考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有针对性地综合开 发利用盐湖资源。应明确规定老卤和生产(选矿)尾液的排放标准,对非法排放行为除进行处罚外,更重要的 是提出有效的制约措施。调整矿山企业结构,促进规模开发。提高矿山企业准入门槛,逐步关闭、整合设置 不合理、破坏浪费资源的企业,合理减少企业数量,杜绝大矿小开,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加大矿产资源执 法力度,确保盐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决制止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鼓励和引导 矿业拥有者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和开发密度,提高矿产资源利用 水平,延长矿产服务年限。 ——延伸盐湖资源开发的产业链。积极推进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氯化 钾及其附加产品,大力发展镁、锂、锶、钾、硼等元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也很重要,不 能单单把资源开发出来,而是要从长远考虑,积极发展深加工产业。盐湖化工产业应采用成熟生产工艺,进 行规模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源保障。柴达木地区发展 循环经济必须树立资源就是资产的观念,资源配置一定要做到有偿、有效。同时,资源开发必须在综合开发、 有效配置、提高开采效率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做到“吃干榨尽”。对盐湖资源要进行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要 从单纯的开采向精深加工和新材料开发方向发展。比如将附加值较低的碳酸锂、氯化镁、硼酸等初级产品加 工成现代高科技产品应用材料,如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硼化镁超导材料、Li—Mg合金材料等,那么,盐湖资 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远高于现在。 ・ ——建设好柴达木工业园区。加快推进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在园区内实现“工业共生”,不断延长产业 链,实现物流、能流的优化循环,构筑从单个到系统的综合性清洁生产、清洁工艺,逐步形成企业问共生生态 链。用好用活用足中央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 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建议政府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宏观指 导,积极引导盐湖资源开发企业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联合,把柴达木盐湖资源建设成盐湖资源可持续开发示范 基地,实现盐湖资源由粗放型开采到效益型开发的转变,走出一条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与盐湖产业可持续发展 的新路子。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资源开发,培养、引进、使用好各类人才。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 效”的创新队伍建设原则,将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建设成国际著名的盐湖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全 国,加强同大专院校的联系,实现人才资源共享。选派专家兼职讲课,利用盐湖所的硕士、博士点合作培养硕 士生、博士生,为青海省盐化工业培养输送人才。“十一五”期间,争取逐步形成3个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前 沿的优秀专家小组;培养学科前沿领域领衔式帅才2—3人、在应用基础领域具有高水平和高能力的将才 6—8人、建立1个博士后流动站。还应高度重视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 比例达到1:1.2,保持人员的相对流动,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本文为青海省省级课题,课题组长:锁贺祥、何刚,执笔:毛亚曼) Abstract:The splendid and abundant salt lake resource of Qinghai and the experimental area for circular economy in Cai damu are the unities for our country’s first experiment in circular economies and the base for the country=levels mineral resource t0 be comprehensively exploited.Considerating from the tWO respects of using resource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ffi— ciency,and tO synthetically use salt lake resource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ustrializat|0n. Keywords;Salt lake resource;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Qinghai province (本文编辑、校对:王乃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