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MianyangNormalUniversityJan.2013Vol.32No.1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
章景风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要: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周作人先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
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倡导、域外儿童文学的翻译、儿童文学的本土创作上,周作人先生都做了一些切切实实的工
摘
作。周作人先生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周作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儿童本位;域外翻译;本土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3)01-0079-04
周作人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很早就接触到儿童文学。1906年,周作人
不久就得到高岛平三郎编的《歌咏东渡日本留学,
,儿童的文学》以及其所著的《儿童研究》从此他就
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与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到老不减,晚年的时候还在编选绍兴儿歌。如果
“救救孩子”说鲁迅的是诗人的呐喊,那么周作人则
更乐于做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和实践的倡导者。在中
儿童文学的翻译以及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
儿童文学的创作上,他所做的工作都是对“救救孩
的呐喊的呼应。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周子”
在当时就产生作人曾经做过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
了很大的影响。在儿童问题上,周作人是最早发现
儿童的独立性得到儿童的人。正因为发现了儿童,
才会有专门提供给他们的文学,因而才产生了承认,
了真正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周作人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理论呼吁:周作人与现代儿童观的构建
“儿童本位”观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它首先指的是以“儿童为本”的儿童观,在封建社会里,
“长者为本”传统的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而“儿童本则是与这种传统的“长者本位”的思想相对立位”
“儿童为本”的。其次指的是以的儿童文学观,即儿
应该关注儿童文学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
童的喜好。
周作人先生,他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
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重要代表人物,
期最重要的参与者。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
———儿童文学研究。周作人就开始了他的“胜业”
西方人类学派认为儿童思维和情感与原始人极为相似,周作人认同了这一观点,由于受到西方人类学文化学派的影响,他出于对童年时代的人类,即对原始
。“五人的好奇和研究的热情而进入了儿童世界
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
动摇了我国封建运动。它弘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四提倡”,“四反对”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中,把斗争
特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
别是封建的纲常伦理道德,颠覆了中国传统的长幼秩序。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不但肩负着“人的解放”的重任,而且也肩负着“儿童的解放”的使命。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
《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发表了在里猛烈抨击了封
“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建教育,抨击更不认他
[1]
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的传统观点,他认为这种封建传统家庭教育不知误了多少家庭。周作人清醒地认识到,儿童问题从来就不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人的问
。“五四”题,没有人的解放,就不会有儿童的解放
时期的思想启蒙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思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鼓吹个性解放,要求人格独立。因此,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迅速崩溃,儿童问题和妇女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深切关注。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以“立人”为中心的,同时
11-02收稿日期:2012-作者简介:章景风(1978~),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79·
他把对人类、人性的全面发展的关怀延伸到了对儿童和妇女的问题的探讨上,认为“即使在西方,女人与小儿的发现,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在中国,‘女人与小儿’的问题就更不必说了”,因此在文章中,周作人提出了“祖先为子孙而生存”这一观念。
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一观念,1919年,在《每周评论》
上,周作人又发表了题为《祖先崇拜》的文章,他指出
:“的确是祖先为子孙而生存,并非子孙为祖先而生存的,所以我们不可不废去祖先崇拜,改为自己崇
拜———子孙崇拜”。[2]82
“子孙崇拜”的观念对传统的“祖先崇拜”“长者本位”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从进化论的角度肯定了新生生命的价值,这样就初步形成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三天,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并开始了他长达
两年之久的讲学,
在讲学中杜威到处宣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本位论”也是他讲学中宣扬的重要内容。“儿童本位论”一反传统的教育中视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做法,提出了“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命题,他认为“教育对
儿童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
,教育者要根据儿童的兴趣,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巧妙的引出
来,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儿童“是中心”、“是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这个中心转动。杜威的“儿童中心
论”更是引起了周作人的呼应。1920年10月26日,对于现代儿童观的形成来说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在历史上的这一天,周作人在北京的孔德
学校做了题为
《儿童的文学》的演讲,演讲稿后被刊登在《新青年》第8卷第4号上,在《儿童的文学》
里,他指出:“儿童也是‘完全的人’,有他自己内外
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生活,一面固然是成
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于儿童学上的分期,他根据年龄将儿童生活大致分作四期,一、婴儿期(一至三岁),二、幼儿期(三至十),三、少年期(十至十五),四、青年期(十五至二十)。他认为不同年龄时期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儿童应分配适当的文学种类。周作人的这些理论与晚清时期“成人生活
预备”
的儿童观相比,显然有了巨大的进步。随着周作人《人的文学》《祖先崇拜》《儿童的文学》这几篇带着震醒时代特点的作品出现,传统的儿童观遭到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具有现代特征的、尊重儿童
独立人格的“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建构成型了。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周作人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儿童为本位”的口号,尖锐地批评了
中国传统的旧儿童观的荒谬。为了“儿童”,他对儿
童文学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写下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文章,可以说,周作人先生是中国
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最早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
的儿童文学理论具有不可逾越的理论深度,即使在
当代的学术视野中,
他的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也被许多学者所接受和肯定。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
到1923年这短短的十多年间,
他发表的有关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就有25篇。这些文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对儿童文学的性质、特征、作用、创作方法等基本理论的探讨,又有对童话、儿歌等多种文体的研究。他的这些文章主要收录在1923年北新
书局出版的
《自己的园地》和1932年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文学小论》两书中。
二、范本呈现:周作人与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
早在清末民初,在中国就掀起了第一个翻译域
外儿童文学的高潮,
但是,晚清的知识分子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以及当时强烈的救亡图存思想的影响,仍
将儿童作为成人的准备期,而那是的翻译儿童文学主要是为培养未来的“新民”服务,并没有将儿童当作接受的本体,
儿童只是在救国保种的政治诉求下才得以被重视,他们被当作未来之国民,具有鲜明的政治寄寓,这种儿童观使得当时的翻译儿童文学具有极强的政治教化色彩。翻译语言也主要以文言翻译为主,有的还喜欢对文本进行改造,在“童话”前
加上一段
“教训”的话,甚至添进自己的家事。这样使翻译文本与原文有了一定的距离。伴随着对儿童
观的探讨,“五四”时期,掀起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第
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翻译,无论是翻译者的态度,还是语言的选择以及对儿童文学文体的把握都更接近于完型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翻译。正如茅盾所说:我们有真正翻译的西洋‘童话’是从那时候(五四
时期)起的。
”[4]
在这场翻译运动的发起和推进中,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们最用心力也最有成绩的是对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作品的连续介绍,周作人是介绍安徒生的第一人,他对“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运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08年,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第2卷末刊出的“域外小说集以后译文”的目次中,就预告要翻译丹麦安兑尔然”(今译安徒生)的作品,后因一、二集销售不佳,第三集未能印行。1912年,周作人作童话略论》,其中就有介绍安徒生及其童话的文
字,认为
“今欧土人为童话惟丹麦安兑尔然(Anders-en)为最工,即因其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
心”[5]11
据胡从经先生所著《晚清儿童文学钩沉》的介绍,在1913年12月,周作人撰写了《丹麦诗人安
兑尔然传》,安兑尔然就是当时周作人翻译的安徒
生的名字,周作人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
,“安兑尔然童话,欧土各国,传写殆遍,日本亦有二三译本,中国
·80·
““《尚鲜有知之者,故为绍介其行业如此。”[6]189
此外,周
作人还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这是迄今发现的当时第一篇介绍安徒生及其童话作品的论述。针对译界存在的随意篡改安徒生童
话的现象,1918年9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
《随感录(二十四)》,他以当时刚出版的陈家麟译本《十之九》为例,对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指责
译者将安徒生童话中“最合儿童心理”
的语言删除了,“把外国异教的著作,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这种优待,就是哈葛得诸公也当不住,到了安得
森更是绝对的不幸”
。[7]
当时,中国译界的风气就是喜欢篡改、
增删原著。鉴于此,周作人自己翻译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儿》,刊登在1919年《新青
年》
第6卷第1号上,这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次用白话文准确生动地翻译安徒生的作品。周作人不仅采用白话文,而且采用更加符合儿童心理的语调、节奏来翻译安徒生童话。可以说,周作人以自己的翻译行动捍卫了安徒生童话的语言、语体的选用特色,率先向中国输入了原汁原味的安徒生童话。在周作人的带动下,各报刊杂志纷纷刊载了安徒生童话的译文,从此掀起了对安徒生童话作品翻译的高潮,郑振铎曾评价说“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
识的是周作人”
,是他“在《新青年》批评陈君译的安徒生童话集,题为《十之九》的。此后,安徒生便为我们所认识、所注意,安徒生的作品也陆续的有人译
了。
”[8]周作人不仅是我国对安徒生童话作品翻译的推动人,他也是我国最早介绍格林童话的先驱之一,此外,早在1904年,他就翻译了王尔德童话中的《安
乐王子》,1922年周作人的译文集《空大鼓》出版,其
中收入了1919年发表于《新青年》的几篇儿童文学
作品,梭罗古勃的童话《童子林的奇迹》、霭夫达利
阿谛斯的《杨尼思老爹和他的驴子的故事》、托尔斯泰童话《空大鼓》、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库普林的《帝王的公园》,1932年,周作人编译过一
部《儿童剧》,根据日本坪内逍遥及美国斯庚那的原
作改编了《老鼠会议》、《卖纱帽的与猴子》、《乡鼠和城鼠》、《青蛙教授的讲演》、《乡间的老鼠和京城的老鼠
》、《公鸡与母鸡》等六出童话剧,这些儿童剧情节有趣,寓意深隽,故事性很强,很适合儿童演出与观看。周作人对儿童剧的编译使得中国儿童得以接触到了儿童戏剧这一崭新的儿童文学体裁。
总之,可以说是周作人推进了域外儿童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引发了二十年代的“童话”热,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的范本。
三、本土创作:周作人与中国儿童文学
的创作·81·
“五四”时期,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本位论的形成以及与之相随的大量域外儿童文学的输入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
资源。“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构成了中国现
代儿童文学的重要内容,
翻译儿童文学对“五四”旧文化背景的解体和新文化背景的建构起着极其重大
的历史作用。“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者们十
分热衷于外国文学,
他们大多都精通外语,并且广泛地接触过世界文艺思潮及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他们博采众家之长,促进了自己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周作人深感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缺乏,他主张新文学的创作可以从神话和传说中寻找题材。早在1912年周作人就开始对我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进行整理研究,他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现代野蛮民族里以及乡民及小儿社会里通行的歌谣故事,都是很好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还不能就成为儿童的书’,须得加以编订才能适用。”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与倡导者,周作人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是以诗歌为起点的,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最初尝试者和终身探索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主要集中在儿童诗的创作上。周作人认为,儿童诗歌的创造不可以犯两个方向的错误:“一是太教育,即偏于教训,二是太艺术,即偏于
玄美”[5]64
,而应该“所述皆习见事物,象形疏状,深
切著明”,应“单纯、明了、匀整;思想真实、普遍”
,须有文学趣味”。[3]
周作人还认为,儿童诗歌应该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诗歌首先应该是儿童的,然后才
是文学的。在他眼中“儿童诗近于打油,
可是打油并不一定容易,而且同样要有兴趣才行,不然也做不
出来。”[9]24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写了很多以“孩子”为题材的新诗,在周作人的以“小孩”为题材的诗歌中,他始终是以赞赏、讴歌的情感为主调。如他
的新诗
《所见》:“皇城根的河边,/几个破衣的小孩们,/聚在一处游戏。/‘马来,马来!’
/骑马的跨在他同伴的背上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
/他们将柳条的马鞭抛在地上。/大家说一声再会,
/笑嘻嘻地走散了。”在这首诗中,周作人以一种悠闲的心境
兴致勃勃来观察儿童游戏,并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这一过程,这让大家很清楚地体会到他对儿童欣赏的创作心态。这首诗也凸显了周作人的儿童游戏观,他认为儿童游戏的真正价值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就
是爱玩而“无意义”,带给他们快感的需要。儿童在
游戏中自娱自乐,满足了他们最本真的趣味需要,作者在观察欣赏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周作人在他后来的一些回忆性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起儿时的
鲁迅和自己的游戏生活,充满留恋和童趣
。“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小诗,对“五四”
‘“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描写儿童生活、儿童心理的《新月集》“具有不可测的魔力”,“能把我们从怀疑
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贪望的成人的世界,
[10]1257。“五四”国里去”时期,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文
随着此时传入中国的学作品中热情地讴歌童心,
《新月集》的推波助澜,更多的作家加人到讴歌童心
汇成了“童心颂”的大合唱。周作人是这的行列,
“童心颂”合唱中一个最热情、最真诚的歌唱者,他
“天使”,将路边穷苦人家的小女孩当做对着“天使”
:“小孩呵,他忏悔我对你们祈祷了,你们是我的赎”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儿童的崇拜之情。罪者。
周作人的儿童诗大都收在他的新诗集《过去的生命》中,诗集中有儿童诗7首,其中以《小孩》为题
另外还有一首《儿歌》和一首《对于小的诗有5首,,《新青年》孩的祈祷》这些诗歌大多发表在及《每周上。儿童戏剧是儿童文学的一个新品种,在评论》
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戏剧,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国,
几乎没有儿童戏剧,民间的木偶戏、皮影戏虽然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也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
,“五四”前后随着话剧的出现,我国产生了现戏剧参考文献:
[1]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2]周作人.周作人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3]周作人.儿童的文学[J].新青年,1920,(8):4.[4]茅盾.关于儿童文学[J].文学月刊,1935,(4):2.
早期的儿童戏剧,主要是儿童文学翻译代儿童戏剧,
家们翻译过来的,周作人根据外国儿童剧本为孩子
《儿童剧》。可以说,这些儿童诗的创作以们改编了
及对儿童剧本的改编是周作人提倡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的实践,周作人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其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周作人先生不仅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儿童文学实践方面
“儿童本位”观的提出,颠覆了也颇有建树。周作人
、“长幼秩序”的观念,使中中国传统的“长者本位”
国数千年来传统的错误“儿童观”遭到了彻底的颠覆,他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推动
开启了处于边缘领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时期,而他的亲身实践创作的适合我国儿童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儿
这些被传统观念视为“小猫叫小狗童的精神食粮,
“无意思之意思”跳”的的作品也正是中国儿童的恩物。
[5]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6]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7]周作人.随感录(二十四)[J].新青年,1918.[8]郑振铎.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J].小说月报,1925,(8).
[9]周作人.儿童杂事诗·儿童诗与补遗[A].周作人诗全编笺注[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0]郑振铎.新月集(译者自序)[A].郑振铎选集(2)[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ZhouZuorenandtheOccurrenceof
ChineseModernChildren'sLiterature
ZHANGJing-feng
(SchoolofLiberalArts,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
Abstract:AsthefounderofChineseModernChildren'sLiterature,ZhouZuorenhasmaderemarkablecontri-butionstotheconstructionofChinesechildren'sliterature.Hedidalotofdown-to-earthworkininitiatibngchil-dren'sliteraturetheory,translatingforeignchildren'sliteratureandcreatinglocalchildren'sliterature.ZhouZuoren
andtheoccurrenceofChineseModernChildren'sLiteraturearecloselylinked.
Keywords:ZhouZuoren;ChineseModernChildren'sLiterature;child-oriented;foreignchildren'sliteraturetranslation;Chineselocalcreation
·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