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June.2006No.3(Gen.No.21)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张道振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520)
摘要: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对儿童概念的发现,而对这一观念起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就是周作人。五四时期,他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譬如,译者应该有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翻译中应该调整作品的文体和句法特征以贴近儿童语言的思想,至今仍有鲜明的价值和意义。周作人翻译思想中的儿童本位观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06)03-0121-03
0引言
周作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本人独自翻译也和别人共同翻译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似乎已经有论者对周作人作为翻译家的一面进行了很多的论述,但是对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贡献却论述很少,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就开始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介绍和翻译,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却开了一代先河,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1周作人和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浙江绍兴人,著名的现代散文家和文学翻译家,鲁迅的二弟。周作人1901年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5年后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等工作。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其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现儿童本位的一年,已经接受了卢梭爱弥尔中关于儿童本位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提供了一种孳生的土壤,掀起了从晚清到五四时期持续20年之久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对安徒生的译介,并由此开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家当时就成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先驱者。
周作人早在1913年就在叒社丛刊上发表了研究安徒生的文章,后来由于鲁迅的推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发表卖火柴的女儿,后来又翻译了皇帝之新衣,被收入了群益书局在1920年重印的域外小说集中。周作人的译作活动推动了安徒生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周作人对安徒生童话的译介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对同时代的鲁迅、叶圣陶、郑振铎、赵景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安徒生以及他的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东西,也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的范本。正如郑振铎所说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识的是周作人(郑振铎1925)。根据他所整理的资料,到1925年8月,安徒生的童话至少有43种,68篇被译介过来。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带动了后来的一大批学者,譬如刘半农、孙毓修、郑振铎、赵景深、顾均正、沈泽民和周瘦鹃等人的翻译和研究,促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
2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
据胡从经先生的介绍,最早发现周作人登载儿童文学的刊物是与鲁迅有关的同志研究社的机关刊物叒社丛刊。在其1913年12月的创刊号史传专栏上,刊载了周作人所撰写的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安兑尔然即是当时作者翻译的现在安徒生的名字。作者在里面写道,安兑尔然童话,欧土各国,传写殆遍,日本亦有二三译本,中国尚鲜有知之者,故为绍介其行业如此。(胡从经1982:189)这是当时发现的有关安徒生通话的第一篇论述,文章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据文中夹注可知,周作人当时参考了丹麦文艺批评家勃兰兑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张道振(1977-),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121
斯的安徒生传、英国戈斯的北方文学研究、挪威波亚然的北欧文学评论,以及德国柯伦的北欧文学史等论著写成,与世界同步介绍了安徒生,成为当时国人了解安徒生及其童话创作的一扇窗口。事实上安徒生走进周作人的视野,并非偶然。周作人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就谈过对安徒生童话的认识过程:
我们初读外国文时,大抵先遇见Grimm兄弟同HansChristianAndersen的童话,当时觉得这幼稚荒唐的故事,没甚趣味,不过怕自己见识不够,不敢菲薄,却究竟不晓得他好处在哪里,后来涉猎Folk-lore一类的书,才知道Grimm童话集的价值:他们兄弟是学者,采录民间传说,毫无增减,可以供学术上的研究。至于Andersen的价值,到见了诺威Boyes-en丹麦Brandes英国Gosse诸家评传,方才明白:他是个诗人,又是个老孩子(即HenryJames所说Per-petualboy),所以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文明国的小人,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的思想。格林兄弟的长处在于述;安得森的长处,就全在于作。
(周作人1918)
早在1908年,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第2卷末刊出的域外小说集以后译文的目次中,就预告要翻译丹麦安兑尔然(今译安徒生)的作品,后因一、二集销售不佳,第三集未能印行。1912年,周作人作童话略论,其中就有介绍安徒生及其童话的文字,认为今欧土人为童话惟丹麦安兑尔然(Andersen)为最工,即因其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1913年,发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称赞其所童话能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也(见胡从经1982)。1917年,周作人又发表安兑尔然介绍安徒生。针对译界存在的随意篡改安徒生童话的现象,1918年9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二十四),以刚出版的陈家麟译本十之九为例,作毫不留情地批评,指责译者将安徒生童话中最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删除了,把外国异教的著作,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这种优待,就是哈葛得诸公也当不住,到了安得森更是绝对的不幸。(周作人1918)当时中国译界的风气就是喜欢篡改、增删原著。鉴于此,周作人自己翻译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儿,发表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
周作人批评文章的发表对我国早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与研究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郑振铎后来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识的是周作人。正是由于周作人在新青年批评陈君译的安徒生童话集,题为十之九的。此后,安徒生便为我们所认识、所注意,安徒生的作品也陆续的有人译了,安徒生童话的价值与意义才被中国读者所了解。到1925年小说月报出版安徒生专号之前,据郑振铎的统计,我国已翻译安徒生童话43种共68篇,介绍安徒生生平与122作品的论文有15篇。郑振铎也高度称赞安徒生是世界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他的伟大就在于以他的童心与诗才开辟一个童话的天地,给文学以一个新的式样与新的珠宝(1925)。可见,周作人在儿童翻译文学的开拓之功是不可磨灭的,他为后来安徒生童话称为大人孩子终身相伴的经典文学夯实了基础。
3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童话是以奇异动人的幻想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来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儿童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要研究讨论儿童文学的问题,必须关于人类学民俗学儿童学等有相当的修养,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周作人1932:423)。同时童话具有鲜明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因而翻译时候就应该特别重视它的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他指出:
原来童话(Mrchen)纯是原始社会的产物。宗教的神话,变为历史的世说,又转为艺术的童话,这是传说变迁的大略。上面说安得森童话的特色:一是言语,二是思想。他自己说,我著这书,就照着对小儿说话一样写下来。勃阑特思著丹麦诗人论中,说他的书出版之初,世人多反对他,说没有这样著书的。人的确不是这样著书,却的确是这样说话的。这用说话一样的言语著书,就是他第一特色。(周作人1918)
在此处,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童话的特色,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语言的写作方式。他赞同照着小儿说话一样写下去是具有文学的文体价值的。因而安兑尔然老而犹童,故能体物写意,得天然之妙(胡从经1982:188)。他肯定其词句简易如小儿的安徒生童话为纯粹艺术,并指出:就是他第一特色。批评十之九的译者将小儿的言语,译成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因而安德森的特色就不幸地被抹杀掉了(周作人1918)。他这种对说话一样的安徒生语言和文体的捍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周作人强调安徒生的第二个特色就是野蛮的思想,这种野蛮的思想就是通过简短精悍的句子,以及残酷、烂漫的句式表现了出来。对安徒生的发现,是周作人达到发现儿童的一条途径,而这正是周作人文学革命时期文学观点的一种延续和张扬。
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这是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他在强调翻译的社会功利的目的之外,同时不忘记文学本身作为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诗学思想就是诗言志。当文学作品把心中的志言出来的时候,文学的作用和责任也就达到了。显然,周作人强烈反对这样的文学倾向,在1907年写的红星佚史的译序中,他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近方以说部教道为桀,举世斐然,斯书以繙,似无益于今日之群道,故说部曼衍自诗,泰西诗
多私制,主美,故能出自由之意,舒其文心。而中国则以典章视诗,演至说部,亦立劝惩为臬极,文章与教训,漫无畛畦,画最隘之界,使勿驰其神智,否者或群逼桚之。所意不同,成果斯异。然世之现为文辞者实不外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能移人情,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而说部者,文之属也。读泰西之书,当并函泰西之意,以古目观新制,适自弊耳。(转引自陈福康2000:166)
周作人强调主美、移情的文心以及对传统典章的含蓄批评和西方所提倡的文学中的唯美主义并无二致。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精彩论述在我国的文学批评中不失为全新的见解,在翻译文学的批评中也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思想界对周氏的这一贡献并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和重视。
在安徒生的接受问题上,周作人显然是抵制那种教训的口吻的。1918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陈家麟、陈大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中译名为十之九。周作人读后,马上在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二十四,列举了译者出于教训儿童的目的对原作进行的增删和篡改,批判其却全是用古文来讲大道理。(周作人1918)在别处他也讲到了对自己能否翻译出儿童所乐于接受的作品而感到忐忑不安:
至于实在能否受到儿童的爱顾,那在我现今却是别无什么把握。我所最不满意的是,原本句句是意思明白文句自然,一经我写出来便往往变成生硬别扭的句子,无论怎样总弄不好,这是十分对不起小朋友的事。我的希望是满天下的有经验的师父肯出来帮一下子,仿佛是排难解纷的侠客似的,便是在这些地方肯毅然决然的加以斧削.使得儿童更易了解。第二个希望是胜任的大雅君子出来创作朴素优良的儿童剧,更可适切的应用。(周作人1932)
在这里,周作人显然考虑到了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特别注意经营译文的句法和词汇,使用流畅自然的句子,以便照顾儿童阅读的兴趣;同时他对创作也提出了要求,即要求作者能够胜任,作品的内容也要朴素优良。周作
人建设新文学思想和理念时,儿童文学的翻译成为他的一种武器。后来他又谈到了儿童文学甚至可以违反文学正宗的定律,只要美的作品被重视和儿童喜欢(周作人1936)。儿童的发现是新文学、新文化的必经之路。他翻译思想中的儿童本位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4结语
儿童文学是一种由成人书写,儿童阅读的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翻译的儿童文学也是五四新文学的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忽视必然会导致现代文学研究的缺憾。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显然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意图,他在新文学的宣言性文章人的文学中,就明确提出首先要解放人,继而解放女子和小儿,从而达到思想革命的目的可以见得,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也是其进行思想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及其所提出的先进的翻译思想促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逐渐地引领儿童文学走向文体的自觉,为后来建立独立的艺术特性,确立自己的文学标准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参考文献:
[1]周作人.安德森的十之九[M].1927年刊北新初版本,后收入谈龙集.
[2]周作人.儿童剧序刊儿童书局版儿童剧,后收入苦雨斋序跋文.
[3]周作人.安徒生的四篇童话,国闻周报,1936年2月刊13卷5期,后收入风雨谈.
[4]周作人.随感录(二十四)[J].新青年,1918年9月.[5]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序,后收入儿童文学小论,1932年3月.
[6]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钓沉[M].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
[7]郑振铎.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J].小说月报,1925,(8).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ZhouZuorensThoughtsonTranslation
ofChildrensLiterature
ZHANGDao-zhen
(ForeignDepartmen,t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520,China)
Abstract:Oneprogressofmodernsocietyisitsconcentrationontheconceptofchildren.However,thescholarwholeadsandpropels
thisdevelopmentisZhouZuoren,whocommencedthetranslationandintroductionoftheforeignchildrens'literatureinMay4thperiod.Hissuchthoughtsasthetranslatorofchildrens'literatureshouldhaveknowledgeofanthropologyaswellasthatheshouldadaptthestyleandsyntacticstructuressoastobeclosetothechildrens'language,etc.,haveobviousvalueandsignificanceeventonow.Chil-drensstandardinZhouZuorensthoughtsontranslationshouldberegardedasavaluablewealthinmodernliterarytranslationhistory.KeyWords:ZhouZuorenChildrens'literaturetranslationthoughts
(责任编辑陈丽娟)
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