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I建筑论坛I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l ARCHITECTURAL FORUM 北京故宫传统建筑“阁’’比析研究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Pavilion”of the Forbidden City ■丁鼎 Ding Ding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阁建筑作为其中较特殊的 即于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此即文 渊阁建阁之始。明成祖迁都北京,仿南京已有规制 营建北京宫殿,文渊阁随之始建。到清代,乾隆四 台形成整体的立体空间,其中“寿台”与“禄台” 用虹桥设置夹层,称之为“仙楼”,寿台上设置三 口天井,可表演出从天而降等特殊表演形式戏曲, 建筑类型,其演化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形 态不尽相同。本文以北京故宫中出现的阁建筑为研究对象, 梳理其型制特点及场态分布特点,对阁建筑研究起到了抛 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北京故宫传统建筑“阁”比析研究 【Abstract】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pavilion as part of a speci ̄type ofbuilding,present forms ofi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i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is not the same. Treating pavil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haracteristics 0f style and distirbution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hoping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ersearch on pavilion. IKeywordsJ Forbidden City,traditional architecture”pavilion” research 一、故宫“八阁”概况 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最后阶段所营建 的宫殿,其营建地位是独一无二的。“阁”建筑在整 个故宫分布有8处,分别处在故宫整体空间布局的 不同区域。具体分布为:大朝礼殿区域,左右对称 布置弘义阁、体仁阁。太子宫殿区,布置文渊阁。 太上皇宫殿区,布置畅音阁、符望阁、景琪阁。苑 有及庙宇区,布置延春阁、雨花阁。每个阁在其所 处的局部空间场态中符合其所在整体故宫空间的属 性特征。 二、大朝礼殿区——弘义阁、体仁阁 1.弘义阁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 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阁高25 m,面 阔九间,进深三间,外观两层实为三层,中间设置 暗层,重檐庑殿顶,副阶周匝。其内部空间每三问 设置一墙,将室内空间分成三个部分,明间中部布 置楼梯而上,二层为大空间,一二层之间设置暗 层,这是典型的古代阁建筑的设计手法,也是阁建 筑与楼建筑的区别。此阁在大朝礼殿区域所承担功 能为清代内务府银库,现为故宫博物院用作展览空 间,与体仁阁左右对称布置。 2.体仁阁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 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 年(1783年)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仿照弘义阁 而建,阁高25 m,重檐庑殿顶,其内部空间同弘义 阁,康熙曾在此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朝以 后,作为缎库使用。 弘义阁与体仁阁大朝礼殿区域左右对称布置, 与太和门、太和殿形成朝拜皇帝高潮的空间场态。 三、太子宫殿区——文渊阁 太子宫殿区位于大朝礼殿区域的东侧,文渊阁 之名始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曾始创宫殿于南京, 十一年(1776年)建成,仿浙江天一阁,专贮《四 库全书》为清代的皇家藏书楼。阁高不详,重檐歇 山顶,外二层内三层,中间设置为暗层,明二暗三 的格局,面阔六间,进深三间,阁中西边楼梯贯通 上两层。瓦顶用黑色琉璃,瓦剪边用绿色琉璃。阁 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 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 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 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文渊阁 的设计艺匠无论从建筑用色还是空间模数的控制均 反映出中国古代象征与风水五行相克的基本营建理 论,具体来说,阁仿照天一阁而建,沿用《易经》 中“天~生水,地六成之”的设计寓意。文渊阁外 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以契合 六一之数。五行中黑主水,水压火,而对于这座古 代的图书馆而言,日常维护中没有什么比防火更为 重要的了,所以,黑绿色的琉璃瓦的选择也反映出 这样的设计寓意。同时,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 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这样的营 建手法在与其同等地位的“北四阁(《四库全书》 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 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 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J)”和目后因为战争 原因在兰州所建的文溯阁中都有体现。 文渊阁所在太子宫殿区域,从文华门到文华殿 再到主尊殿,最后以文渊阁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收 尾,空间序列井然有序,阁所在的空间场态,控制 着这个太子宫殿区域。 圆明园的文源阁,如今只剩下遗址,但营建思 想大体与文渊阁无异。 四、太上皇宫殿区——畅音阁、符望阁、景琪阁 太上皇宫殿区域位于故宫博文院东北角,以乾 隆花园为典型代表,其中畅音阁在花园的东南角, 符望阁在西北角,景琪阁作为乾隆花园中空间序列 最后一组建筑,控制着整个场态,其中符望阁建筑 设计也是整个花园的最大亮点。 1.畅音阁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 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 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 戏楼。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全称为故 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三重檐,台基高1.2 m, 通高2O.71 111,总面积685.94 m2,卷棚歇I』j式顶, 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现在所呈现的样式为嘉庆时期 样式。阁面阔三问,进深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 接,算为六间,平面呈凸字形。其正北面面对皇上 帝后的阅是楼,坐此观看,周围左右为包厢供妃嫔 大臣使用,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 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三层戏 265 三台形成立体的表演空间,不同的高度表现不同的 意境。 2.符望阁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 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 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再修。符 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 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东南西北 四面开门,面阔与进深均为五间,蓝色琉璃瓦件饰 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符望阁的内部空间最 具有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 间,让人进入迷失忘返回,故有“迷楼”之称。底 层平面布局呈“中心发射”状,东南西北四面开 门,像是将四座一字型殿宇背对背连接起来。阁顶 的开场空间,环眺四房,是皇帝尽观美景的地方, 也有说法指出符望阁的设计意向有参考古代名堂的 设计手法。 3.景琪阁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庆和光绪 修缮。重檐歇山,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底层四面 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景祺阁前西侧小院内有回廊 与乾隆花园符望阁相通,东侧有敞厅3间,与景福 宫相邻。紧贴景祺阁东侧有假山一座,山顶原有翠 环亭,后于道光年间拆除。山顶平台与景祺阁二层 之间飞架汉白玉小石桥一座,山下有洞名日“云 窦”。景祺阁后小院内有房屋遗址,清末光绪皇帝 之珍妃曾幽禁于此,小院西墙外即为珍妃井。 五、苑囿及庙宇区——延春阁、雨花阁 苑囿及庙宇区位于故宫博物院西北角,其中建 福宫花园中的延春阁,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 1988年重建,该建筑面阔与进深均为五间,重檐攒 尖顶,外表两层,其实三层,中间设置暗层,即所 谓“明二暗三”的格局,副阶周匝,为建福宫花园 中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此阁本为皇帝与嫔妃游乐 休憩之用,同时也放置皇帝部分珍宝。清代皇帝溥 仪曾经要典查放置在此被太监变卖的珍宝,却被太 监一把火将建福宫花园烧毁,延春阁也遭此厄运。 重建后的延春阁主要用作贵宾的接待室。 故宫博文院的庙宇区在建福宫花园以南区域, 由南至北依次由雨花阁、延庆殿、宝华殿围合而成 的院落空间,同时也是整个故宫建筑群西部最高的 一座建筑。雨花阁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 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修建的一座藏传 佛教密宗佛堂,阁高25 m,面阔进深各三间,外表 三层,其实四层,中间设置暗层,即所谓“明三暗 四”的格局,副阶周匝,乾隆三一}‘二年(1767)添 建前檐抱厦。重檐攒尖顶的四角上布置四条栩栩如 生的金龙,成为该阁最特殊的部分。雨花阁作为汉 式官式建筑与藏式佛教建筑的巧妙结合,最能体现 (下转第270页) 色、与历史环境不协调的高密度、大体量建筑,破 坏了街道原有的风貌和空间尺度,使人在街道中的 指的是严格保留街道空间 一些重要的原始环境信 息,例如重要的文物建筑、特殊的组合形式、街道 中的标志物、宵意义的植物、连续的街道界面、视 觉走廊等,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在条件允许 的基础上不仪要保留其空间还应赋予新的功能。“更 新”指的是各种手段,使街道空间环境中已不适应 时代及居民生活发展需求的要素能够重新融入原有 环境中 对需要更新的沿街建筑,视其破损程度的 高低,在不破坏原仃空问形态以及街道环境的原则 卜,选择修复、改造或是新建;根据实际情况,增 加街道两侧行道树的数量,提升街道的空间环境: 通过升级改造基础市政设施、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以 心理感受发生骤变,原本一些人气很旺的街道变得 “门可罗雀”。 2)大规模的改造容易使现有居民的'_4:5-4方式发 生断裂。原日租界地区的生活文化是在漫长的日常 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次件、大规模的改造是一种 非渐进性、非平稳的巨变,会对该地区的活力造成 持续性损伤。 路89—107号 原常盘旅口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物质环境保护还是文化的 传承的角度来考虑,都应该避免出现过快的更新、 发展速度,提倡小规模、持续性的保护与更新,使 得历史文化,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能够在一 个平稳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2)加强城市设计在孩地区近代建筑保护与更 新工作中的作用,将人的心理感受同建筑的保护与 设计相结合。现有保护规划的重点集中在街区保护 层面上, 一些定量及定性的控制指标能较好地保护 历史地区的风貌,但是忽略了对人心理感受的影Ⅱ向。 街道是该地区人们生活的11耍场所,也是人们认识 了解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窗u,城市设汁的手 段能更好地将建筑单体、街道环境与人的心理感受 联系起来。因此本文建议在建筑保护 更新过程中 采取两个步骤进行: 1)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由 各个角度的侧重 不同,进行多角度的综 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从图底 分析的角度,运用格式塔心理学fI'J,¥tl关理论.以人 的视角对街道空 环境的形态进仃分析,总结其存 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类型学的角度出,戍,对街 道的类型进行归炎,寻找在保护 j更新中1一T以“借 用”的类型;从场所的角度 发, 找在设计中 目”来源:n 菏自摄) 及对交通和治安的整治,剔除不利于人们进行街道 生活的冈素,保证街道l}1人的活动能够良性发展, 延续街道的活力。 (3)在叫归人史的背景下,拓宽 史保护的思 路和方法。在历史地区街道保护与更新工作中,对 历史丈化的传承以及经济效益的考虑部是重要的, 与此同时,对街道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荚注也是 应 忽视的。从人的心理感受为『fJ度展开对城市环境以 及建筑 间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的趋势,在原rI 图3锦 ・14道76—78号 封片来源:作者自摄 租界地区的保-h 与更新工作中,可以采用“拿柬主 义”的方法,将这些研究的成果应用在相应的工作 lf1,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相关理沦 以及 问模拟技术等,推广针财该地 现状的相关 研究,这样l 以使该历史地I×既能很&r地传承历史 文化,义保持了该地区特有的街道活力,并为以后 的 史保护 j更新【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参 考 参考文献 [1]张利民. 定天津门租界的-Ij口交涉[-1].rJj史 案+2004(1):74—80. 受“尊重”的场所,像特别的宅问、历史性建筑、 4对 体建筑的破坏 [2 J张利民,郝永艳.灭律F1本租界珍啦{jf料的开发 与利用——写 天津n本租界居留民I羽资料H{版之 _际I7.1].图书馆上作与研究,2007(2):87—88. 特殊的地标还有 个事件或人物的记忆场l1) 等:从 城市意 的角度}1 5发,寻找该地【 中需要“尊重” 和“借用”的城市意象要索,即通道、边缘、地域、 节点和地标,对街道空问环境的分机1 仅 在微脱 层面上进行,也应在宏观层面上考虑,使其融入到 格个历史地I 以及整个城市的空问环境中。 2)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 城市设汁导则的制定H的在 在前iJfj分析结 (1镧J 米源:作行l 1摄) 三、 天津日租界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建议 天津原¨租界地 建筑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保 护 j 新原则提出以卜建议: 1:{]、 旭,赵晓热.原【_】租界近代J==业遗存的调 lj 1 中 轻工教fl-.2009(3):30一={={. [4]1 康.天律原日科l界规划沿革初探[1)].天津:天 津火学,2010. (1)控制更新速度.提似小规模的提升改造, 避免出现对原仃街道 问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从原 日租界地区街道的脱状 1 ,我们¨T以看到天津作为 胯历史文化名城E 宋的发展与建设轨迹, 一蹴 1而就式的犬规模1只城改造方式违背了该地区发展的 历L史规律。总体上来说,是弊大 利: 1)大规模的改造,J’法容易破坏该地区宜人的街 道空问环境。在脱有的条件I=.,原有街廓或建筑被 夫面移{拆除后,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缺乏地域特 [5]宋静.天津原日租界区的形态演变 空问斛析 [D].天津:尺津人学.20l0. 沦的基础_J ,针对街道空问环境中n勺不同要素,通 [6]郑颖,兰旭,尹秋朦.从道路网的角度论历史街区 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天津原日租界为例[.1].建 筑学报.201 1(S2):76—79. 过定量定性的文字说明和图示相结合的方式,做出 “保护”或“更新”的选择,提商人对街道空间环 境的偏好,并最终实现该地区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 技展。对原日租界地区街道的城市设计应该足一个 刚性“保护”与弹性“更新”的 机结合。“保护” 参考文献 [I]夏然蔚,李少门,苏子灵.“两『矧一楼”里的大玄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上接第265页) [5]l 宋鹏.・投 f雨仡阁探源[J].故f 博物院院 刊.1990(1):5O 62, 在J上携口下方不没置 }-拱,不做繁复的脊兽。其内 部空间严格按照减密的事、行、瑜伽、无I二瑜伽四 部设计,底层称智h:层.悬乾降御题“智珠心印” 豆额,供奉无最寿佛等零部主尊,佛龛之后有乾隆 十几年(1754)制掐丝珐琅立体坛城3座。暗层称 德}j:,L/,楼梯问前没供窠,供行部佛像9尊,以宏 光 耀菩提佛为中心,佛母和金刚各4尊分列左 右。三层称瑜珈层,供瑜珈部佛像5尊。顶层称无 上层,供奉密集金刚、人威德金刚、上乐金刚各1 尊。 机中国第一藏书阁文渊阁清官佛堂中心雨花阁装满 奇珍异宝的宝蕴楼[J].环球人文地理,2Ol3(3): 6—43. 『6]张淑娴. 稻宵花 建筑 史沿革芬[A]/,¨,[t4 紫禁城学会沦义集( 弧辑上)[C].2007. 【7]]i予林.雨花阁:乾降朝离延佛堂建设主导思想 论[-1].故宫f}lf物院院刊.2005(4):87 109+158 159. [2]李越,F时伴.“迷楼”——绮望阁[1I].紫禁 城,2012(4):lO一2:3. [3].故宫建福宫化吲复原设汁研究[J].故谢 物院 院刊,2000(5):26 37+94—95.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 710055) 【4]赵仲华.体仁『刳Lj弘义阁[.J].紫禁城,198'3(3):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