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习题
1. 职业病的概念、有几类多少种?如何进行职业病诊断? 2. 铅对机体产生何种毒作用? 3.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4.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5. 简述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 6. 标准差与标准误有何区别和联系?
7. 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8.参考值范围与可信区间有何区别? 9.何谓假设检验?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10.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11.t检验、u检验和F检验的应用条件各是什么? 12.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3. 简述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14. 简述率的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 15. 描述率的u检验的适用条件
16. 四格表的u检验和2检验有何联系与区别? 17. .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18. 简述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资料。 19. 直线相关与回归有何联系与区别? 20. 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是什么? 2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哪几种? 22. 流行病学在医学科学中有何作用和地位? 22. 描述疾病分布的指标主要有哪些,其意义是什么? 24. 什么叫现况研究?它有何作用,包括哪几类型?
25. 什么叫随机化抽样?,医学研究中常见的抽样方法有哪些? 26. 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27. 在队列研究中,相对动态人群或静态人群,其危险度估计方法有何异同? 28.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病因研究中的优缺点。 29.何谓匹配,它有什么作用?常见的匹配方法有哪些? 30. 临床试验与前瞻性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31. 临床试验的原则包括哪些? 32.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步骤有哪些? 33. 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有哪些? 34.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有何不同?
35.如何对一个试验方法进行评价?36. 诊断试验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评价的指标有哪些,如何计算,其意义如何?
1
1. 食物中毒的定义是 ( )
A.凡食进被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B.凡食进被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C.凡食进各种“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D.凡食进各种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2. 一般以哪一类食物中毒为最多见 ( )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3. 河豚毒素最主要的毒作用是 ( )
A.引起颅神经损害 B.引起中毒性休克
C.引起随意肌进行性麻痹 D.引起肾功能急性衰竭 4. 河豚的毒素主要存在于 ( )
A.鱼鳍 B.鱼卵巢 C.鱼鳞 D.鱼骨
5.下列哪项疾病不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 A. 粉尘作业工人的上呼吸道炎症 B. 高温作业工人的中暑
C. 煤矿工人的滑囊炎 D. 石棉所致肺癌
6.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异性作用可引起 ( )
A. 传染病 B. 公害病 C. 外伤 D. 职业病 7.职业病诊断的最主要前提是( )
A. 集体诊断 B. 实验室检查结C. 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D. 有职业接触史 8.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 就业前健康检查 B. 定期健康检查
C.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D. 职业病普查
9.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中最多见的原因是 ( ) A. 物理因素 B. 化学因素 C. 社会因素 D. 生物因素
10.下列哪项不是职业病诊断的依据 ( ) A. 职业接触史 B. 生产环境的调查
C. 就业前的健康检查 D.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1.预防职业性有关的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 控制有害因素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B. 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2
C.进行职业卫生宣传 D. 进行健康教育 12. 下列有关三级预防的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指采取各种措施如改变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侵害
B. 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血压测量属于二级预防 C.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
D. 一级和二级预防是临床预防工作中的重点,其中二级预防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关于免疫接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所有儿童均须接受计划免疫
B. 65岁以上的老人应接受各种免疫接种
C. 免疫接种是将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以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D. 高危人群应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如肝炎免疫疫苗接种等
1.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2.对于由一个错误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其补救办法靠 A.统计方法 B.数学方法 C.重做实验 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 3.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 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 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
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4.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为
A.统计研究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B.统计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C.统计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统计研究调查、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
5.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以下对概率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其值可由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
B.其值的大小在0和1之间 C.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0.05或0.01时可认为在一次抽样中它一定不会发生 D.必然发生事件的概率为1
6.调查某地高血压患病情况,以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结果在1000人中有10名高血压患者,990名非患者,整理后的资料是 A. 数值变量资料 B. 二项分类变量资料
C. 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D. 以上都不是
3
第十四章 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1.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宜用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2.变异系数越大,表示
A.相对变异程度越大 B.平均数越大 C.标准差越小 D.样本含量越大
3.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D.对称分布
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 B.方差 C.极差 D.标准差 5.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A.统计量与参数 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 C.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D.样本标准差与总体标准差 6.常用的平均数指标不包括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均数 C.均数 D.极差 7.常用离散趋势指标不包括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 P50
8.下列有关中位数(M)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组观察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B.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列后,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C. n为奇数时,M=X(n1)/2
D. n为偶数时,M=(Xn/2X(n/21))/2 9.下列关于医学参考值范围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排除了有关疾病等因素对所研究指标有影响的正常人的解剖、生 理、生化等数据的波动范围
B.没有任何疾病的人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数据的波动范围 C.习惯确定只包含95%或99%的人的界值 D.根据专业知识确定取单侧界限或双侧界限 10.下列有关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分位数间距=P75-P25 B.四分位数间距比极差稳定
C.四分位数间距即中间50%观察值的极差 D.可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 11.正态分布的资料有
4
A.算术均数=几何均数 B.算术均数=中位数
C.几何均数=中位数 D.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12.正态分布曲线下右侧5%对应的分位点为 A.μ+1.96σ B.μ-1.96σ
C.μ+2.58σ D.μ+1.64σ
13.某种人群(如成年男子)的某个生理指标(如收缩压)或生化指标(如血糖水平)的参考值范围一般指
A.该指标在所有人中的波动范围 B.该指标在所有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C.该指标在绝大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D.该指标在少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14.某病患者5人的潜伏期(天)分别为6,8,5,10,>13,则平均潜伏期为 A. 5天 B. 8天 C. 6~13天 D. 11天
15.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在区间(-2.58,0)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 A. 45% B. 47.5% C. 49.5% D.49.95%
16.测得200例正常人血铅含量(g/100g)为X,令Y=log(X),Y服从正态分布,则该地区正常人血铅值的95%上限为: A. Y1.96SY B. Y1.645SY
1C.lg(Y1.96SY)
D. lg1(Y1.645SY)
第十五章 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
1.已知A药对某病有效。现发明一种增效剂B,试图提高A药的疗效,想通过临床试验了解A+B的疗效是否显著地优于单用A药的疗效,应选用: A.t检验 B.F检验 C.单侧检验 D.双侧检验 2.下列哪个变量为标准正态变量 A.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作身高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B.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1-α参考值范围评价 C.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均数来评价
D.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1-α可信区间来评价 4.下列哪一变量服从t分布 A.
xx B. xsx C. D.
sxxxx B. xxC. D.
xsx5
5.在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关系中 A.二者均反映抽样误差大小
B.总体标准差增大时,总体标准误也增大 C.样本例数增大时,样本标准差与标准误都减小 D.总体标准差一定时,增大样本例数会减小标准误
6.从同一正态分布总体中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下述范围内 Ax1.96sx B.1.96sx
C.x1.96x D. 1.96x
7.参数可信区间估计的可信度是指 A. B.1- C. D.1-
8.以一定概率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宜采用 A.抽样误差估计 B.点估计
C.参考值范围估计 D.区间估计
9.下面哪一指标较小时可说明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标准误 D.极差
10.两样本比较作t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时,P值越小说明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11.两样本比较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哪一个的犯Ⅱ类错误最小 A.=0.05 B.=0.01 C.=0.10 D.=0.20
12.当样本含量n固定时,选择下列哪个检验水准得到的检验功效最高
A.=0.01 B.=0.10 C.=0.05 D.=0.20 13.在假设检验中,P值和的关系为
A.P值越大,值就越大 B.P值越大,值就越小 C. P值和值均可由研究者事先设定 D. P值和值的大小无关 14.配对t检验的无效假设(双侧检验)一般可表示为 A. 12 B. 115.假设检验中的第二类错误是指 A.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0 B.不拒绝实际上成立的H0 C.拒绝了实际上不成立的H0 D.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0
16.当统计分析结果是差别无显著性,但所求得的检验统计量在界值附近时,下结论应慎重,是因为
A. 如果将双侧检验改为单侧检验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6
2
C. d0 D. d0
B. 如将检验水准=0.05改为=0.1可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C. 如改用其他统计分析方法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D. 如加大样本含量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17.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A. SS组内SS组间 B. MS组间MS组内
C. MS总MS组间MS组内 D. SS总SS组间SS组内 18.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有
A. SS总=SS组间+SS配伍+SS误差 B. SS总=SS组间+SS配伍
C. SS总=SS组间+SS误差 D. SS总=SS组间+SS组内
19.成组设计方差分析中,若处理因素无作用,理论上应有 A. F=0 B. F=1 C. F<1 D. F>1
20.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中,若不用q检验而用t检验,则 A. 结果更合理 B. 结果会一样
C. 会把一些无差别的总体判断有差别的概率加大 D. 会把一些有差别的总体判断无差别的概率加大
21.两样本t检验,按=0.05水准,认为两总体均数相等,此时若推断有错,其错误概率为
A.大于0.05 B. 小于0.05 C. ,而未知 D. 1-,而未知 22.欲比较12名氟作业工人工前、工中,工后4小时的尿氟浓度,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组间与配伍组间自由度分别为: A. 3,10 B. 2,10 C. 2,9 D. 3,9
第十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在某医院250个住院病人中,有6人患有肝癌,据此,可计算 A.发病率 B.患病患 C.构成比 D.相对比
2.男性的肺癌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该批标属 A.相对比 B.流行率 C.构成比 D.定基比
3.已知男性的肝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今欲比较甲、乙地的肝癌发病率,但甲地中女性多于男性,而乙地中男性多于女性,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A. 分性别进行比较 C. 两个率比较的检验 B. 不具备可比性,不能比较 D. 对性别进行标准化后再比较
7
2
第十七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1.n足够大,样本率不接近于1或0,估计总体率95%的可信区间用 A. p1.96Sp B. p2.58Sp
C. p1.96S D. p2.58S A.S B.Se
2.若仅知道样本率,估计率的抽样误差用哪个指标表示。 C.Sx D. S p
3.样本率和总体率比较,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公式为 A. p-p B. p-Sp C. p1-p2p D. p1-p2Sp
4.两组计数配对资料比较,当(b+c)<40,用哪个)公式计算检验统计量来判断两组差异的来源。
A. (b-c)/(b+c) B. (A-T-1)/T
C. (A-T-1)/T D. (b-c-1)/(b+c)
5.两组计数非配对资料比较,每组分阳性和阴性两部分,当n>40,有一个理论数1 2 222 2 D. (b-c-1)2/(b+c) 6.某医师用新药治疗一组高血压病人23例,21例好转,估计该疗法好转率95%的可信区间,用 A. p1.96Sp B. p2.58Sp C. p1.96S D. 查表法 2 7.某医师用注射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治疗26例12人治愈,用手术方法治疗27人,22人治愈,若进行检验,用 A. (A-T)/T B.(A-T-1)/T C. (A-T-0.5)/T D.(A-T-1)/T 8.某医师用电针灸加中药治疗抑郁症病人,治疗16例15人治愈,用西药治疗23人,21人治愈,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用 A. (A-T)/T B.(A-T-1)/T C. (A-T-0.5)/T D. 确切概率法 9.三个样本率作比较,0.01(2),可认为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 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 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8 222222 222 10.某医师用中西药结合法治疗腰肌病病人,治疗35例其中28人好转,用单纯中药治疗27人其中16人好转,用西药治疗22人,其中16人好转,若进行检验,自由度为 A. 1 B.2 C. 3 D. 4 第十八章 非参数统计 1.以下检验方法中哪个属参数检验 A.t检验 B.H检验 C.秩和检验 D.2检验 2.等级资料比较宜用 A.t检验 B.2检验 C.秩和检验 D.F检验 3.在作两样本均数比较时,已知n1、n2均小于30、总体方差不齐且呈极度偏态的资料宜用 A.t检验 B.t检验 C. u检验 D.秩和检验 4.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数值变量资料如果采用非参数检验,则 A.第一类错误增大 B.第二类错误增大 C.第一类错误减少 D.第二类错误减少 5.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假设成立,则对样本来说 A.正秩和的绝对值大于负秩和的绝对值 B.负秩和的绝对值大于正秩和的绝对值 C.正秩和与负秩和的绝对值相等 D.正秩和与负秩和的绝对值不会相差很大 6.三组比较的秩和检验,样本例数均为5,确定P值时应查 A.界值表 B.H界值表 C.T界值表 D.三者均不可 第十九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时,如rr0.05(n2)时,可认为两变量X与Y间 A. 有一定关系 B.有直线关系 C. 一定有直线关系 D.有正相关关系 2.已知r1,则一定有 A.b1 B.a1 C.Sy.x0 D.Sr.xSY 3.已知两样本,r1r2,那么 Ab1b2 B.tb1tb2 C.tr1tr2 22 D.两样本的决定系数相等 4.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无效假设H0是 9 A.H0: r=0 B. H0:=0 C.H0: b=0 D .H0:=0 5.双变量(X, Y)中X同时增加或减少一个相同的数后,则 A. r和b均不改变 B. b改变 C. r或b中有一个不变 D. r改变 6.用样本求得R=0.9,则同一资料b值应 A. b>0 B. b=0 C. b<0 D. b正负不能确定 7.SY,X表示 A.Y的离散程度 B.Y对Y的离散程度 C.Y和X的离散程度 D.Y对Y的离散程度 8. 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原则是各观察点距直线的 A.纵向距离之和最小 B. 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C. 垂直距离之和最小 D. 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9. Y=14+4X 是1-7岁儿童以年龄(岁)估计体重(市斤)的回归方程,若体重换成国际单位kg,则此方程 A.截距改变 B. 回归系数改变 C. 两者都改变 D. 两者都不改变 10. 直线回归系数假设检验,其自由度为 A. n B. n-1 C. n-2 D. 2n-1 11.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A.只能用r的检验代替 B. 只能用t检验 C.只能用F检验 D. 三者均可 12. 当r=0时,Y=a+bX 回归方程中 A.a必大于零 B.a必等于X C.a必等于零 D.a必等于Y 第二十一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1.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的高低与年龄有关,据调查,3—8岁儿童是发病的高峰。为反映患者年龄的频数分布规律,统计图应选用: A.条图 B.直方图 C.圆图 D.线图 2.对统计图和统计表标题的要求是 A. 两者标题都在上方 10 B. 两者标题都在下方 C. 统计表标题在下方,统计图标题在上方 D. 统计表标题在上方,统计图标题在下方 3.统计分析表有简单表和复合表两种,复合表指 A.有主辞和宾辞 B.主辞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 C.宾辞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 D.包含两张简单表 4.不同性质的统计资料,常需不同的统计图加以表达,一般来讲 A.连续性资料宜用直条图 B.连续性资料宜用圆形图或构成比直条图 C.按质分组的资料宜用线图 D.以上都不对 5.欲比较某地区1980年以来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发展速度,宜绘制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统计地图 D.半对数线图 6.拟以图示某市1990—1994年三种传染病发病率随时间的变化,宜采用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统计地图 D.半对数线图 统计学选择题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 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1.B 2.D 3.D 4.C 5.C 6.B 第十四章 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1.D 2.A 3.C 4.A 5.C 6.D 7.D 8.A 9.B 10.D 11.B 12.D 13.C 14.B 15.C 16.D 第十五章 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 1.C 2.D 3.B 4.D 5.D 6.D 7.B 8.D 9.C 10.C 11.D 12.D 13.D 14.C 15.D 16.D 17.D 18.A 19.B 20.C 21.C 22.C 第十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B 2.A 3.D 第十七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1.A 2.D 3.A 4.D 5.B 6.D 7.A 8.D 9.A 10.B 第十八章 非参数统计 1.A 2.C 3.D 4.B 5.D 6.B 第十九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1.B 2.C 3.D 4.B 5.A 6.A 7.D 8.B 9.B 10.B 11.D 12.B 第二十一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1.B 2.D 3.B 4.D 5.D 6.A 流行病学部分选择题: 11 第二十三章 流行病学概述 1.现代流行病学的形成一发展不包括下面哪个部分 A.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B.对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C.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D.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2.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3.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 A.传染病 B.地方病 C.传染病和地方病 D.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E.疾病和健康状况 4.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5.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A.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 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D.研究疾病的病因 E.以上均是 6.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 A.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B.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C.它可以评价药物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D.它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E.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7.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是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 12 8.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误差是指 A.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B.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C.样本与总体之间差异 D.不同总体之间的差异 E.两个样本之间的差异 第二十四章 疾病的分布 1.下列哪项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 A.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 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人口总数自然增加或减少 D.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E.存活时间长短 2.疾病分布是指 A.民族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 B.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C.城乡分布、年龄分布、民族分布 D.民族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 E.年龄分布、城乡分布、季节分布 3.在比较不同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使用 A.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 B.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 C.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 D.民族别发病病、民族别死亡率 E.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 4.发病率指标来自 A.对住院病人的调查 B.对门诊病人的调查 C.对社区人群的调查 D.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E.对专科医院病人的调查 5.患病率指标来自 A.现况调查资料 B.门诊病例资料 C.住院病例资料 D.专科医院病例资料 E.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6.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哪些指标最合适 A.死亡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E.罹患率 7.进行人群高血压普查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发病率 B.发病专率 C.罹患率 D.时点患病率 E.期间患病率 13 第二十五章 描述性研究 1.欲了解某病在某地区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病例调查 D.住院病例调查 E.个案调查 2.根据现况调查资料可计算出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治愈率 E.病死率 3.在对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中,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早期发现病人 B.早期诊断病人 C.筛查各种高危病人 D.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分布,提出病因假说 4.在爆发调查时,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 A.计算各种罹患率 B.形成病因假设并检验假设 C.核实诊断 D.扑灭疫情 E.制定防治措施 5.在现况调查中,偏倚的防止方法主要是 A.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校准仪器,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B.坚持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C.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不依从,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D.坚持随机化抽样,尽量用新发病例,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E.坚持随机化分组,减少不依从,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6.下面哪一项不是爆发调查的内容 A.核实诊断,证实爆发 B.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描述疾病分布 C.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并加以检验 D.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以干预措施,一组作为对照继续观察 E.调查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第二十六章 队列研究 1. 疾病与因素的联系强度,最好由以下哪一项指标来反映 A. 总人群中该病发病率 B. 暴露于某因素的频率 C.相对危险度 D. p值 2. 队列研究中的成员,必须 A. 同年出生 B. 经历过同样时间 14 C. 居住在同一地区 D. 未患所研究的疾病 3.队列研究中最常见的偏倚为 A.选择性偏倚 B.回忆偏倚 C.失访偏倚 D.报告偏倚 4. 下列哪一项是队列研究的优点? A. 可能研究出某种暴露因素同多种疾病的联系 B. 在调查时依靠调查对象的回忆 C. 无法正确的估计发病率 D. 省时间,省钱 5.在某工厂1000名45-50岁工人中,2000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工人为8名,如果同期该地45-50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00/10万,则这些工人死于恶性肿瘤的SMR为 A. 8 B. 0.008 C. 0.8 D. 0.125 第二十七章 病例对照研究 1.对某大城市20~25岁妇女进行的一项现患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年患病率为5/10万,而未服用患为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此结果是 A.正确 B、不正确,因为没有区分新发病例与现患病例 C.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化 D.不正确,因为没有作显著性检验 E.不正确,因为本研究无法确定暴露与发病的时间关系 2.一项病例对照研究,500名病例中有暴露史者400例,而500名对照中有暴露史者100例,有暴露史者的发病率 A.80% B.40% C.20% D.100% E.无法计算 3.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x=12.36,P<0.05,OR=3.3,正确的结论为 A.病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C.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对照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小于病例组 E.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显著小于吸烟者 4.在500名病例与500名对照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有400名病例和100名对照有暴露史,OR值应为 A. 18 B. 16 C. 20 D. 10 E. 无法计算 5.吸烟者肺癌死亡率=0.96‰,不吸烟者=0.07‰,一般人群=0.56‰,人群中吸烟率为55%,则完全由吸烟引起的肺癌死亡率占吸烟者肺癌死亡率的比重是多少 A. 13.7% B. 0.89‰ C. 92.7% D. 87.5% E. 0.49‰ 6.一项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63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雌激素暴露史者27对,两组均无暴露史者4对,病例组有暴露史而对照组无暴露史者29 15 2 对,其余为对照组有暴露而病例组无暴露者。OR为 A. 10.67 B. 9.67 C. 2.24 D. 1.24 E. 4.47 7.在设计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时,确定配对条件的主要原则是 A.对所研究疾病有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B.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直接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C.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直接影响但并非研究的项目应列为配对条件 D.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不应列为配对条件 E.以上均不对 8.相对危险度是 A.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B.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 C.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比 D.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差 E.以上都不是 9.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 A.设立比较组 B.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C.适用于罕见病 D.节省时间、经费 E.以上均是 10.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 A.诊断准确 B.研究对象容易募集 C.研究对象容易配合 D.研究容易实施 E.以上均是 11.在分析性研究中,通过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可以控制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回忆偏倚 E.混杂偏倚 12.关于对混杂因子的认识,以下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A.混杂因子一定不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B.混杂因子一定与暴露因素无关 C.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D.混杂因子一定不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E.混杂因子一定是与疾病有关与暴露无关的因子 1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不应采取下列哪条措施 A.设计时,制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B.设计时,进行个体或频数配比设计 C.配比时,选择尽可能多的条件加以匹配 D.分析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 16 E.分析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4.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选择偏倚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C.检出症候偏倚 D.测量偏倚 E.无应答偏倚 15.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由于研究得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对病例组的询问非常认真,而对对照组则不太认真,因为研究者认为对照组不需要花费与病例组同样的精力认真调查,由此产生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 B.测量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16.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定或测量时产生的偏倚为 A.诊断怀疑偏倚 B.测量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17.某因素在病因学上与某疾病本无关联,但可引起所研究疾病的症状或体征,从而促使患者及早就诊,提高了早期病例检出率,从而过高的估计了暴露程度,这种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混杂偏倚 E.Berkson’s偏倚 18.奈曼偏倚(Neyman bias)是指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E.入院率偏倚 第二十八章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不同于观察性研究,主要是 A. 前瞻性 B.在实验室开展 C. 研究者控制研究措施的分配 D. 设立对照组 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是 A.前瞻性 B.设立对照 C. 随机化分组 D.以上均不完全正确 3.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化 B.设立对照 C.盲法 D.以上均正确 17 4.关于盲法的介绍,下列哪个理解是错误的 A.可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 B.临床试验中最好使用三盲 C.双盲是针对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 D.盲法增加了试验的难度 5.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偏倚是 A.失访 B.安慰剂效应 C. 错分偏倚 D.霍桑效应 第二十九章 病因研究 1.对病因含义最确切的表达是 A.病源微生物 B.物理因素 C.化学因素 D.凡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 2.证明某因素是某病的病因须经历的步骤是 A.调查各病例,寻找其共同因素,并用此因素作实验,实验成功则病因成立 B.从疾病的频率和分布中形成假设,经分析验证再进行病因推断 C.先对各病例进行检验,找出可疑病因,再作实验证实 D.从病理资料提出病因假设,再通过实验证实 3.验证病因假设最可靠的方法是 A.病例对照研究 B.现况调查 C.动物实验 D.干预实验 4.在病因学上,轮状模式与三角模式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 A.更强调影响疾病发生的三要素 B.有差别地看待基本的三要素 C.强调环境及环境与机体的密切关系 D.更强调特异性病原学说 第三十章 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1.利用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然后做进一步的确诊,以期达到疾病的早期治疗,这种形式被称为 A.疾病的防治的高危策略 B.疾病防治的全人群策略 C.疾病的筛捡 D.健康促进 E.健康保护 2.并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 A.特异度 B.敏感度 C. 似然比 D.预测值 E.以上都不是 3.在诊断方法确定之后,其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取决于 A.特异度 B.敏感度 18 C. 似然比 D.患病率 E.以上都不是 流行病学选择题参考答案: 第二十三章 流行病学概述 1.D 2.C 3.E 4.D 5.E 6.B 7.E 8.B 第二十四章 疾病的分布 1.C 2.B 3.E 4.C 5.A 6.B 7.D 第二十五章 描述性研究 1.B 2.B 3.E 4.C 5.A 6.D 第二十六章 队列研究 1.C 2.D 3.C 4.A 5.B 第二十七章 病例对照研究 1.E 2.E 3.E 4.E 5.C 6.B 7.C 8.A 9.E 10.E 11.E 12.C 13.C 14.D 15.C 16.B 17.B 18.D 第二十八章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1.C 2.D 3.D 4.B 5.D 第二十九章 病因研究 1.D 2.B 3.D 4.C 第三十章 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1.C 2.B 3.D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