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学生学会倾听

来源:一二三四网
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低年级教学这么多年,发现现在的学生能说会道,但是却不愿去听,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老师问题还没有说完,小手已经举得高高的,站起来却不知所云;或者同学们还没有回答完,便有个别学生插进话来,或是在一边喊:我,我;还有的学生只顾表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听是否已有相同见解和答案被提出,回答问题时常常有重复;也有学生干脆不听,在下面做小动作,课堂效果很不理想。

教学片断一:当时我正预备组织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学习生字“一、二、三”。我说道:“请大家在小组中学习这些生字,读准它们的音,再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未等我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我的后半句话早已沉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我怕孩子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我在参与有些小组的讨论中,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没有听到老师后半个要求。

教学片断二:在提醒学生们读课文时,我说道:“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话还没有说完,同学们已经响起朗朗读书声了,在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常常会出现读错自然段,或者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教学反思: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注意了听力训练,但是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听”的习惯的练习、培养。“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一年级的小学生,有知识局限,正是应该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间。而我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这种表现。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平时的小练习中,就发现有的孩子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有时,孩子们的作业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

看来,注重对孩子“听”的练习,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一般课堂上的“听”有以下几种常见模式,即:老师听学生、学生听老师、学生听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知道听的重要性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就通过有趣、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听

的重要性。我问:同学们,你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吗?

一、用动作指引学生

姿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教师应该首先作出表率,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示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

关心支持你”。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当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老师感到伤心时,教师尽可能地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地说明自己生气地行为及其确切地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如老师可以说:“上课时你们讲话,打乱了我的讲课,我感到很痛心”。教师表达的这种信息在师生之间造成了一种亲切感,没有强制的味道。

其次,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在学生上一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练习学生听的能力。适当增加练习的有效性,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假如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

二、用目标指引学生

当学生在一定程度已熟悉到听的重要性后,就可以教给听的方法,培养听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分相练习。

1.重复。

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听的要求不能一下子拔得太高,初步要求学生听清老师和同学的话即可。比如:当一位学生回答问题

后,教师可以请另一位学生重复刚才学生的回答,并询问第一位学生是否正确。这样做,基于两个方面,对于说着而言,他感受到自己的表达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注,并通过判定使他有成就感。对其他同学而言,明白怎样才是认真听。体会到教师对听得重视。

2.补充。

低年级学生,主观意识较强,在家庭中更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就会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要求给一个生字组词,学生发言踊跃,但多次出现重复词语。因此,在学生具有初步倾听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边倾听,边思考,过滤已经有的答案,只说出不同的答案。

3.交流。

一是要求学生听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二是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关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学生即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效果很好。

三、用趣味练习吸引学生

在低年级年级,可将猜谜语、听儿歌、改换词语听读比较、听故事评述、成语接龙等活动请进课堂,这些集趣味性、知识性、

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不失为练习听力的良好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