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7月第11卷第14期 Chin J Mod Drug Appl, Jul 2017, Vol. 11, No. 14

·39·

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 中的应用效果

王道国

【摘要】 目的 分析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和引流组, 各38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方式治疗, 引流组则采取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 对比两种方式的疗效。结果 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95%, 引流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巴士指数(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均优于基线期, 且引流组患者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

【关键词】 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019基底节区脑出血为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类型中的一种, 亦属于非创伤性脑出血疾病, 患者需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 防止患者出血量不断增加, 促使其意识功能障碍, 严重威胁其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提升, 血肿引流手术在临生命安全[1]

床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已成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理想方式。本次研究探讨采用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搜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6例, 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和引流组, 各38例。常规组中男22例, 女16例;年龄最小47岁, 最大92岁, 平均年龄(73.00±7.34)岁。引流组男21例, 女17例;年龄最小45岁, 最大93岁, 平均年龄(74.00±7.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1. 2 方法

1. 2. 1 常规组 采取常规方式治疗:即给予纠正酸碱、水电解质紊乱, 抑酸, 脱水, 感染预防, 降低颅内压, 康复治疗, 控制血压以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

1. 2. 2 引流组 采取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按照患者CT图像显示对患者最大的血肿层面进行确定, 借辅助工作对旁开中线2.5 cm位置到血肿部位角度进行测量, 在病侧的颞部体表投影标记血肿的中心点, 再于眉弓上方7~9 cm与旁开中线的2.5 cm位置, 在额部做1个3 cm切口, 对患者颅骨实施钻孔并止血, 通过引流管(10~14号)来引流, 从合适角度穿进脑组织, 按照患者血腔的厚度调整置管深度。从三通接

口在患者脑中注射5×104 U的尿激酶, 同时引流2~5 d。在结束手术后需要实施脑部护理, 避免发生感染, 平衡患者水电解质, 给予营养支持, 患者病情稳定后, 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高压氧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BI与NIHSS评分, 利用BI以及NIHSS对两组患者基线期与治疗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神经功能进行评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减少>90%, 病残程度0级;显效: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46%~90%, 病残程度Ⅰ~Ⅲ级;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的程度18%~45%;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者患者NIHSS评分减少<18%。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常规组中临床治愈8例, 显效8例, 有效14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8.95%;引流组中临床治愈21例, 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 引流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BI与NIHS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

者BI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基线期, 且引流组患者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BI和NIHSS评分比较( -x±s, 分)

BI评分

基线期16.29±6.6816.32±6.72

治疗后8.54±3.75a 5.26±2.84ab

基线期20.36±4.2720.62±4.18

NIHSS评分

治疗后47.89±5.44a 62.03±6.11ab

组别常规组引流组

例数3838

3 讨论

注:与基线期比较, aP<0.05;与常规组比较, bP<0.05

目前, 医学对于基底节区的定义尚未完全明确, 通常泛指基底节附近的白质、内囊等包含在内的区域, 若该区域出现出血情况则会促使局部脑组织受到血肿的压迫, 进而对纤

作者单位:276032 山东省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

。此外, 血溶系统产生破坏, 引起海绵样缺氧缺血性坏死[2]

肿分解物毒性刺激组织同样会使损伤的程度加重, 最终使患者感觉以及运动等方面的功能出现障碍[3]。相关学者[4]研究指出, 血肿块压迫脑组织的时间同患者疾病损伤的程度存在直接性的关系, 因而对患者采取有效及时的血肿压迫解决措施至关重要。临床中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方

·40·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7月第11卷第14期 Chin J Mod Drug Appl, Jul 2017, Vol. 11, No. 14

水肿带变化的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 2014, 14(14):2286-2288.

[3] 刘涛, 聂智品, 李书元. 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基

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21(11):1015-1018.

[4] 周强, 刘红, 张维波. 微创穿刺清除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

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 13(2):147-149.

[5] 程鹏. 微创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研

究. 今日健康, 2016, 15(7):1.

[6] 靳旭亮. 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

效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16(3):211-213.

[7] 王晓峰. 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

床效果观察. 黑龙江医药, 2015, 28(5):1142-1143.

[8] 田雪涛. 钻孔引流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30~55ml基底节区脑

出血的效果对比.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3):97-98.

[9] 何明亮, 黄浩炜, 何永通, 等. 额部和颞部钻孔引流术治疗基

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6): 376-377.

[10] 蔡利, 敖祥生, 王智勇, 等. 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

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9):555-556.

[收稿日期:2017-04-27]

式有多种, 其中常规的保守治疗方式有对症支持、抑酸、脱。水以及降低颅内压水平等, 但治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5]

血肿引流技术近些年来的发展较快, 且已趋于成熟, 外加医学界不断深入了解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病机制与治疗原则, 使得颅内血肿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方面的效果愈来愈佳, 并且已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 颅内血肿引流术可彻底清除患者血肿病灶, 同时还兼具极佳的止血效果, 融合操作简单、对机体创伤小以及恢复速度快等优点;并且不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带来较大影响, 安全性较[6-10]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引流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基线期, 且引流组患者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

[1] 梁伟, 张学军, 王东挺. 经额锥颅穿刺基底节血肿抽吸外引流

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5, 22(3):42-44.

[2] 张宏敏, 张卫华, 陈保忠. 微创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 差值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颜刘清 李松涛 吴静 贺鹏 谢甜甜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按照病历的单双号不同分为观察组(双号)和对照组(单号), 各45例。观察组进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 对照组进行脑部CT平扫。比较两组患者经相关检查的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出率为88.89%, 对照组患者检出率为55.5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 提高了患者的诊断率, 给临床医生带来了便利, 值得临床拓展。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临床价值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020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 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导致脑组织缺血, 缺氧引起脑组织梗死[1]。多发生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中[2]。如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将提高, 预后也较好。晚期未得到有效救治的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 脑血管并发症较多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因此对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的检查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脑部CT检查。大体上分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显像和脑部CT平扫两种。多层螺旋CT脑灌注显像由于空间分辨率较高, 图像较清楚等优点在临床上更为常用。为了更好地探究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 特选取了近1年

内在本科接受治疗的50岁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15日~2017年1月10日在本科接受治疗的90例年龄在50岁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经临床表现、影像学等常规检查,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患有脑部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精神疾病等疾病的患者。按照病历的单双号不同分为观察组(双号)和对照组(单号), 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 女24例;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62.34±5.8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 女25例;年龄52~81岁, 平均年龄(65.23±5.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抗血小板, 抗凝等治疗。观察组进行多层螺旋CT(飞利浦, 64排128层)

作者单位:510510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