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聪明的牧童》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4个。积累词语5个,积累句子1句。 2、分角*朗读课文。
3、简单评价牧童回答三个问题的*。尝试学习发问。 4、了解牧童的聪明回答。培养思维的发散*,灵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 能尝试学习发问。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1、出示课题:34聪明的牧童
2、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名字叫《聪明的牧童》(生齐读),听听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
二、主动探究 (一)自学生字
1、请大家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a、拼读生字,在田字格中自测。
b、读词语,理解带点词的意思,不理解的提出来。 2、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交流词语的意思。
3、通过学生交流引出句子“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1)指导朗读。(2)用“无论……都……“的句式练习说话。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2节。
1、范读第2节,听清国王问了哪三个问题?牧童分别是怎样回答的?
2、自由读第2节,把国王问的三个问题和牧童的三次回答划出来,并读一读。
3、分角*读国王和牧童的对话,体会牧童的聪明表现在何处? 4、出示牧童回答三个问题的*,多读几遍,想一想,牧童回答三个问题的*,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回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西湖名堤》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书写优、掠、苏、凡、范,积累词语10个。
2、理解“镶嵌、轻拂、连绵起伏、掠过、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白堤和苏堤景*的句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小节。
4、学会搜集资料,运用资料,选择有关内容,进行介绍。 5、了解苏堤和白堤的来历,感受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而且有美丽的传说,一景一物都富有情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书写生字5个,积累词语10个。 2、理解“镶嵌”、“轻拂”、“连绵起伏”、“掠过”等词的意思,积累描写白堤、苏堤景*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资料,运用资料,选择有关内容,进行介绍。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知道“苏杭”指的是哪里吗?对了,“苏杭”就是指苏州和杭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
略一下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的美景吧!
2、媒体出示西湖十景。
这些景*美不美?确实,美丽的西湖就像一颗璀璨明珠,杭州因为有了它,而拥有了“人间天堂”这一美称。
出示句子: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指名朗读。
(2)什么叫“素有”,你能用别的词语替换吗? (3)理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理解课后10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悠然自得、五*缤纷”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什么植物和动物?”小组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悠然自得、五*缤纷”等词语。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西双版纳,学习生字:“版”区别“板、扳” 2、简介:西双版纳。请去过的小朋友介绍景*。
3、“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这里是植物的王国,也是动物的王国,真是人间天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西双版纳,饱览美丽的风光。
4、相机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指导朗读。
5、学习生字:陲傣,理解“边陲”的意思,借用“查词典”的方法自主学习
6、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填空:()的西双版纳,
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全面开花,寻求不同的*,积累词语 7、读课题。
8、学生质疑:如何美丽?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薄荷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沁、旷、怡、惜、隆、捆、桌、飒、*、瓷”等10个生字,理解“沁入心脾、心旷神怡”等词语的意思;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沁、惜、捆、隆、*”六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边读边想,试着提出问题。 3、体会桃花为他人着想,甘愿奉献的品质以及路人诚信的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习习惯。
2、体会桃花为他人着想,甘愿奉献的品质以及路人诚信的美德。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叶子吗?(出示薄荷叶) 板书:薄荷(正音:荷读轻声) 2、体验理解,“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⑴闻一闻薄荷叶,有什么气味?给你什么感觉?
⑵出示句子:一股沁人心脾的薄荷香味儿真让人心旷神怡。 ⑶指导朗读句子,学习生字“沁、旷、怡”。
3、大热天,采几片薄荷叶,泡成茶,那股凉爽的感觉让人神情气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有关薄荷茶的小故事。
出示课题:33、薄荷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⑴小组抽查自读情况。合作学习生字。 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桃花家门前的公路边有一棵。大热天,人们都喜欢。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在家里也该是个好孩子》教案及课堂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0个,正确书写并记忆5个生字“帆、跌、涕、叩、砰”。积累9个词语,理解“地覆天翻、叩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了解诗歌中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表现不一样,懂得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好,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好,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图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伙伴,他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一起去他的学校和他的家里看看。
2.出示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是学校中的表现,一组是家里的表现。
3.这个新伙伴在学校里和在家里的表现一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在家里也该是个好孩子》。(板书)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在学校里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在家里又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
过渡:这个小朋友在家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课文又是怎样具体写的呢?
2.分节朗读课文(接龙读),把句子读通顺,教师随即正音。 3.随机学习生字: 醋:平舌音
置:翘舌音,上面中间是两竖。 砰:是后鼻音
臭:翘舌音,编字谜,反义词是“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几小节是写在学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徐童保树》的教学反思
《徐童保树》这篇课文描写了郭林宗老先生因为觉得树种在院中不吉利,所以要砍树。徐童顺着老先生的话,用巧妙的办法,说服了郭老先生,保住了大树。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要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来劝阻或帮助别人。
徐童何许人也?课文中并没有告之他的真实姓名,只说他是一个姓徐的儿童。这样的名字倒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自然要问徐童是谁?有才思敏捷的学生马上反应他是个姓徐的小朋友。是呀,没有留下真名实姓的儿童,有关他的故事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描写徐童的直接*的句子。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找到了第一节里的2个词语:聪明伶俐、善于辩驳。前一个词语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后一个词语的理解有些难度,让学生用拆字法说一说辩和驳的意思,再连起来理解辩驳的意思就是辩论和反驳。然后回到课题,让学生从课题出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筛选,提炼出几个关键*问题“徐童为什么要保树?徐童怎样保树?徐童有没有保住树?……”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继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探求*,解决问题。
2-4小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学生理解徐童的办法好、感受他聪明伶俐、善于辩驳的关键点。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老先生砍树的理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0个,描写其中5个,积累词语10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马鸣加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3、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马鸣加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媒体 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马鸣加,他喜欢小学的生活,很聪明也很活泼,但有时也很马虎。他有五只不同颜*的新书包,想不想听听一个发生在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6马鸣加的新书包 3、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a)读词语。(生字所组成的词语)(其中注意“婶”是前鼻音) b)介绍自己记字形的好方法。(指导书写:愧,注意最后两笔) c)分节朗读全文。
3、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完成下面这个填空。
马鸣加是()。他有()只书包,准备()。星期一用()的书包,星期二用()的书包,星期三用()的书包。可是星期()他(),这使他(),他决定只用()。可星期四放学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下独酌》教学反思案例 文本价值与单元价值:
李白诗歌多涉及酒与月,酒是李白抒发内心苦闷,追求精神自由之物;而月往往成为李白的丰富情感的有形寄托,同时也成为李白超凡脱俗飘逸洒脱的人格形象的象征。因此,欣赏李白诗歌,感受李白
的内心情感,认识李白的人格形象,酒与月是重要的切入口。《月下独酌》恰恰是李白借酒与月抒发内心情感的名篇,在“李白诗二首”这一章节中,在学习完了《送友人》之后,让学生理解酒与月之于李白的意义,通过酒与月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大特点是在创作上极具浪漫主义**,令人咋舌的夸张和叫人拍案叫绝的想象尤其是李白诗歌突出的艺术特点。《月下独酌》这首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即是这种丰富想象的典型代表。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李白善于想象和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学习李白诗歌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就《月下独酌》中出现的明月与影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当时的情景与可能出现的情节,让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李白的奇思妙想产生共鸣。
六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很难理解怀才不遇的情感,因此很难深入走进诗人的内心。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李白“赐金放还”的背景只要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重点可以放在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的可爱。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课文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方法:读议感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自然风光?生说。老师这儿也有些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你能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他吗?生描片。是的,这就是牧场之国的荷兰,让我们随作者一同去感受异国风光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2、读了课文,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生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3、荷兰牛羊成群,骏马奔驰,多让人神往,让我们走进荷兰,来欣赏美妙的一天。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谁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生说,师评价。
4、白天,在荷兰,这个天堂般的绿*草原上,牛羊、小鸡、马群、黑猪是主人,那儿是它们的王国,那么夜幕降临晚上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之间读读第五段,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荷兰晚上的词语。
5、生读,找词语,读出感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含羞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5个。
2、能正确朗读词语7个,并积累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
5、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说说含羞草早上和傍晚叶子的变化。 6、了解含羞草叶子能够垂下合拢的特征。 7、懂得做人要诚实、善良、谦虚、守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识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后) 2、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按照要求摘抄词语。初步了解含羞草叶子能够垂下合拢的特征。(优)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
1、在植物界中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名叫:含羞草 2、出示课题:41含羞草(读)
3、出示实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教学生字:含 4、含羞草以前可不叫这个名字,那叫什么呢? 二、主动探究 (一)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标上小节号。 2、检查
(1)读词语:精致婀娜多姿庭园寒碜不畏严寒自鸣得意 (2)教学生字:婀碜畏 (3)接龙读课文(及时正音)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含羞草原本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它这个名字?
2、交流
3、出示句子:因为它觉得自己的神态婀娜多姿,是世界上最俊的。
(读出自鸣得意 未完,继续阅读 > 投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