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雕版印刷工种简论

来源:一二三四网
文化与艺术

中国雕版印刷工种简论

林佳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中国古代书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自隋唐雕版印刷产生以来,书业从业人员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在书籍的生产和流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文化史、社会史的角度,着重探讨中国雕版印刷工人的分工。关键词:书业从业人员;雕版印刷;文化史;社会史

书籍产生,特别是雕版印刷业自隋唐萌芽以来,直至近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存续的时间里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留存做出了重要贡献。谈到雕版印刷,我们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首先要关注的是雕版印刷工人及工种,而刻工是其核心部分。

关于刻工的研究,有杨绳信《从<碛砂藏>刻印看宋元印刷工人的几个问题》,最早讨论刻工的工资及生活;刘元堂《论北宋版刻楷书及其书手、刻工》认为,北宋版刻书手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北宋版刻刻工技艺高超,出现职业化倾向;李国庆《明末江浙地区雕版刻工合作形式及其生计例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刻工工资以及生活;张秀玉《明清徽州刻工的生存状态考察》,认为徽州刻工因报酬不高,难以通过手艺改变生存状态,也无法进行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对科技的发明激励不足,是导致“李约瑟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郭平兴《近代早期湖南刻工与技工研究》,对近代刻工的组织方式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于刻工的研究,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第三章也有涉及。关于书商的研究,有贾晋珠《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主要考察从宋代兴起到17世纪福建建阳商业出版(刻书)的传承与变化。包筠雅《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印刷出版史。

本文在各位学者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中国古代书业版块划分,从业人员的分工;刻工的生存状态;从而进一步探讨书业从业人员的构成和状态与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习惯或者意识,从而激发了社会交流。同时这些元素也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思想文化和普遍趣味等背景的影响。

根据达恩顿的交流圈模型,我们可以把我国古代书业划分为书籍创作、生产、售卖、阅读四个板块。与这四个板块相连接的人员是作者、印刷者、书商和读者。

(二)雕版印刷的工种

在书籍的生产环节,印刷是主体。印刷按照流程可分为写样、刻板、校对、刷印和装订,这些流程分别对应的工种是写工、刻工、校对工、印工、装订工,他们统称为印刷工人。

1.印刷工人

(1)写工。印刷流程肇始于写样。从事写样的人我们可以统称为写工。写工分三种情况:一是自己手写;二是名家书写;三是专门从事缮写书版的从业人员。

关于自书上版,叶德辉《书林清话·宋刻本一人手书》记载:宋时刻书,多欧、柳、颜体字,故流传至今,人争宝藏。然当时有本人手书以上版者。瞿目宋刊本吴说编《古今绝句》三卷,后自跋云:手写一本,锓木流传,以与天下后世有志于斯文者共之。陆志有岳珂《玉楮诗稿》八卷,后自记云:此集既成,遣人誊录,写法甚恶俗不可观。欲发兴自为手书,但不能暇。二月十日,偶然无遂以日书数纸。至望日,访友过海宁,携于舟中,日亦书数纸。亊,

殆归而毕。通计一百零七版。肃之记。(按:肃之,珂字也。)又有杨次山《历代故事》十二卷云:宋刊宋印本,其书乃次山手书付刊,书法娟秀可喜。张志有《文苑英华》一千卷,后有记云:吉州致政周少傅府,昨于嘉泰元年春,选委成忠郎新差充筠州临江军巡辖马递铺权本府使臣王思恭,专一手抄《文苑英华》,并校正重复,提督雕匠,今已成书。计一千卷。其纸札工墨等费,并系本州印匠承揽,本府并无干预,今申说照会。四年八月一日,权干办府张时举具。

另外还有请名家书写。比如清内府藏本《道德宝章》是书法名家赵孟頫手写上版,卷末钤有“松雪斋”“赵氏书印”。《四库全书总目》言:“此本为元赵孟頫手书,钩摹雕板,字画绝为精楷。”还有《碛砂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身六》愿文题记载:

承天能仁禅寺比丘如坦,夙何片善,得预僧伦,现年七十二岁。伏睹城东碛砂寺建造大藏经,于内《楞伽宝经》结缘,书经一

一、古代书业版块的划分及工种

(一)古代书业板块划分

西方书籍史的著名学者罗伯特·达恩顿构建了一个“传播循环”的交流圈模型(图1)。在这个模型中,书籍创作(作者)、生产(印刷者)、售卖(书商)、读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认为,任一元素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自然任一元素也不可能构成整个书籍社会。书籍正是在这一循环模型中传递往复,产生具体的群体行

卷,仍助长财镂版,流通四方。

采用亲自手书或者名家书写的方式来写样,盖是追求艺术的美感,把写样视为一种艺术享受或虔诚的信仰。

第三种写样方式是专门请从事缮写书版的从业人员来写,这类写工的人数最多,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写工。这部分人是专

作者简介:林佳梅(1986- ),女,汉族,山东威海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书籍史。

166

文化与艺术

门从事写样的并以此为生。

写工的计酬方式是以计件为主,主要是以字数多寡而论。写工往往将自己的姓名和所刻写字数记于书版角落,刻工遂照刻于版。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计酬方便。后世也有计时的。

关于写工名称的由来,盖缘起于佣书。佣书自古就有,至魏晋南北朝,由于纸张的大量普及,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佣书业在两朝、隋唐获得了较大发展。他们形成了职业抄书的阶层,他们或者为官府、寺院、书商抄书。写经人和在官府从事书写的人,间,后又经多名博学强记之官员,如杜镐、孙奭、崔颐正等详校、再校,上所列之官员充当的就是校对工的职责。至咸平二年(999年)最终“《五经正义》毕”,整整用了12年时间,可见校对之艰之细。

(4)印工。宋代印刷业开始勃兴,刻工和印工有了明确的分工,在各种印本中常有“印”“印造”等识别字眼,如《开宝藏·中论卷二》后有“大宋开宝七年甲戌岁奉敕雕造”下有刊印工姓名“陈宣印”。在南宋初印刷者往往加有印工的长方木戳小印。印工的计酬也因纸张和技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通称书手。从事写经的人也称为经生、写生;在官府从事书写的人又称楷书手,为大内服务的又称御书手,等等。

(2)刻工。刻工的别称有:刊工、镌手、手民、剞劂氏、刻字匠等。刻工是印刷工人的主体,我们对刻工的关注和研究也最多。

雕版图书,见到刻工姓名的,据记载以北宋初年的《开宝藏》为最早。关于镌版刻名之因,大概有三种:一是书成后便于计酬;二是便于主事者管理,如果刻本有错,易于追责。三是一些特殊的书籍,例如家谱、佛经,留名是为了积德。另外,还有一个衍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写工还是刻工署名,客观上还起到了广告的性质。

一部书所用刻工的多少,一是与内容多寡有关,例如宋庆元年间成都刻本《太平御览》一千卷,刻工多至150人;明天顺年间刻本《顺成文集》,却只有四卷,所以只有四个刻工。二是为了加快出书速度,一部书虽卷数不多,但刻工却很多。例如,宋代治平监本《扬子法言》虽只有十三卷,全书只有七十二页,竟有40个刻工。

刻工的计酬方式分为计时和计件,按件计酬与写工一样,也是以字数为单位。刻工的名字多出现在书口下方、序后、目录后、凡例后、书后等。标记方式有以下几种:有单署姓的,比如元代刻工“徐敬卿”,单署“徐”,又省作“余”;也有单署名的。还有简写的,如元代“朱敬之”或作“朱苟”,或单书“敬”。也有把籍贯刻上去的。无论哪种署名方式,最重要的作用大概是为了统计方便,刻工为了追求刻书的工效,署名往往是只要可以识别即可,便于计件。

(3)校对工。在宋代,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方刻书,有着极严格的校勘程序。比如,端拱元年(988年)国子监始刻的《五经正义》,据《玉海》卷四三《端拱校五经正义》记载:

端拱元年三月,司业孔维等奉敕校勘孔颖达《五经正义》百八十卷,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易》则维等四人校勘,李说等六人详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献。《书》亦如之,二年十月以献。《春秋》则维等二人校,王炳等三人详校,邵世隆再校,淳化元年十月板成。《诗》则李觉等五人再校,毕道昇等五人详勘,孔维等五人校勘,淳化三年壬辰四月以献。《礼记》则胡迪等五人校勘,纪自成等七人再校,李至等详定,淳化五年五月以献。是年,判监李至言:义疏释文尚有讹舛,宜更加刊定。杜镐、孙奭、崔颐正苦学强识,请命之复校。至道二年,至请命礼部侍郎李沆,校理杜镐、吴淑、直讲崔偓佺、孙奭、崔颐正校定。咸平元年正月丁丑,刘可名上言:诸经板本多误,上令颐正详校。可名奏诗书正义差误事。二月庚戌,奭等改正九十四字,沆预政。二年,命祭酒邢昺代领其事,舒雅、李维、李慕清、王涣、刘士元预焉。《五经正义》始毕。

以孔维为中心的第一次校勘,五经每各用1年左右的时

(5)装裱工。别称裱褙工、装潢匠。装帧方式经历了宋代蝴蝶装、明清以来的线装。古代书籍装订,为了防虫,会用檗叶涂黄。无论是蝴蝶装的涂浆糊装订,还是线装书的纸捻线钉,把书籍装订地精美都是一门技艺,所以需要专门的人从事这一环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增加收入,印刷工人可能承揽了全流程劳动,即由一人承担了从写样到装裱的所有流程。

二、组织方式

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操作方式,是刻工组织方式的主要形式。明代苏州刻书世家何氏家族、李氏家族;安徽仇氏家族、黄氏家族,特别是安徽黄氏家族,从他们的家谱可以看出黄氏家族自明正统至清道光年间,400余年代代以剞劂为业。

还有一种是以地缘为纽带乡里组织方式。从明代地图可以看出,新安会所靠近三山街,新安会所就是安徽人的聚居地,这里聚集着黄氏版画雕刻家、书商等等。

不仅刻工以家族(血缘)和地缘为纽带为纽带,书商的经营也是如此。从贾晋珠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建阳的书商在南京和三衢等建立了分部。从包筠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代书坊遍地开花,而四堡的书商远去广西、广东售书,其中也是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开展业务。

以血缘为主的家庭组织刻书方式的特点,一是全家总动员,二是妇女参与刻书。三是在刻经次序上,往往老刻工刻各函前几卷,新手刻后几卷。有时候刻工固定的刻每函某卷。说明这些匠班是在一个地方施工的。四是家庭副业。例如清末民初徐珂在《清稗类钞·工艺类》说:“湖南永州人民,类以剞劂为业,妇孺且有从事者。牧牛郊野,辄手握铅椠,倚树根镌之,广东顺德县之手民,率系十余岁稚女,价廉工速,而鱼鲁亥豕之讹误,则尤甚于湖南。”艾思仁《南宋杭州出版印刷》:“南宋时期,宗教机构雇佣业余劳动力——‘信士、妇女和空闲的乡民’——雕刻木板时,支付的工资就微不足道,或者根本用不着付工钱。”

三、结语

我们之所以研究书业从业人员,其意义在于可以从文化史、社会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书籍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研究刻工的意义在于,刻工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我们可以根据刻工的多寡了解一时一地的刻书情况。第二,可以通过刻工鉴定版本。

参考文献:

[1]叶德辉著,吴国武、桂枭整理《书林清话》,华文出版社,2012.[2]《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3]《碛砂大藏经》整理委员会编,《碛砂大藏经》影印宋元版,线装书局,2005.

[4][宋]王应麟著《玉海》,第二册,广陵书社,2003.[5][美]包筠雅《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