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地理德育目标

来源:一二三四网
初一地理学科德育目标

2014年2月 郑绍颖

(一)德育总目标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了解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目标解说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地理科学兴趣培养方面:

强调要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对一些重要的地理科学问题抱有兴趣,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产生兴趣,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在科学态度的培养上,强调要使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愿意接受不确定事物,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的质量等等。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

2. 关爱家乡与祖国,具有全球意识、懂得国际合作,关爱大自然等三个层面的目标应形成的正确地理观念、思想,包括: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即便是宇航事业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地球上生存,即21世纪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

使学生知道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的崇高道德责任,任何与此相悖的行为都是地球道德规范所不允许的。 ②“全球意识”

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 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

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③“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受自然支配,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持续生存下去,否则会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④“人口道德”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意义,了解和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⑤“环境道德”意识

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保证学生“注意到个人和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

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⑥“资源道德”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或循环再现,也应该加强抚育,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⑦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

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⑧增强自觉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更加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才能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1. 认识大洲 ①某一大洲的纬度 ②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 点及其相互关系 不同地区的环境位置、海陆位置 和相互影响。 体会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或人文环事物的相互联系区或国家的录像资料,正确评价区域地理位置,认识地理观看反映某一大洲、地﹡观看录像 有区域差异,要依境的差异。 据各地的自然条﹡讨论 依据地图或材料,探讨区域地理位置对自然环了解世界不同区 ③某一大洲存在的件因地制宜发展认识人口、环境、发展生产。 等问题 区④某一大洲内部的域的自然环境及域 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发展条件,明确自平衡的 2.认识地区 人口问题、资源问①某一地区的位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了解世界主要的境的影响。 依据材料,结合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讨论某一国家特有自然题、环境问题,感置、范围、主要国悟到人口对资源家及其首都,该地和环境所产生的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压力,树立正确的②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现象的形成原因,如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印度多水旱灾害等。 人地协调发展观,﹡搜集资料 促进可持续发展。 搜集、整理其他大洲的点,地形与人类活了解应对人口、资资料,并与所学大洲进动的关系 ③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源、环境问题政府行对比。 与个人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明确政府和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国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搜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④某一地区主要河中应具备的态度、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流概况,以及河流方面的友好往来。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责任和行为。 ⑤某一地区对当地增强对两极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的保护意识,培养响最大的一种或几对地理科学的探种自然资源,该资究精神。 源分布、生产、出尊重不同国家的口等情况 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华人与华侨对所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专题研究 针对人口问题、资源问文化和传统,正确题及环境问题等,选择比较典型的地区进行拓⑥某一地区发展旅看待中国在世界游业的优势 ⑦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⑧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⑨两极地区自然环 的地位,增强民族展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依据资料,分析某一国家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依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开发旅游业的优势。 依据资料,分析某一国 家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论文。 ﹡案例分析 境的特殊性以及开 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依据资料,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①某一国家的地理 位置、领土组成和 首都 ②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特 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 因 ③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及因地制宜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资料,分析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依据资料,分析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数据分析与比较 发展经济的实例 依据数据分析某一国家④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数据说明某一种自⑤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然资源在世界的分布、生产、出口情况,并对比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人口情况并与中国人口状况对比。 验、教训 ⑥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的影响。 ﹡模拟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市 行,选择旅游路线,说⑦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⑧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概况及经济发展的优⑨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角色扮演 分小组代表不同的国家,介绍本国基本地理势,并针对某一经济、贸易问题进行磋商。 ﹡网页制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