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何处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在2003年问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和《伯纳德行动》(Die F?|lscher)又相继于2007和2008年代表德国电影蝉联了这一殊荣。6年之内3次被奥斯卡垂青,在德国电影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电影在近几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和德国统一之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密切相关。那么,德国电影在近些年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在当今全球电影发展日趋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德国电影的生存又面临怎样的挑战?笔者将结合德国电影的历史,以东西德合并为起点,通过三部统一后较短时间内具有代表性同时又被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影片,分析统一之后德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可能的前景。
一、历史上的德国电影
电影诞生于110年前,而在德国也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自己的电影工业了。1895年11月,德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在柏林冬宫首映,之后诞生了德国的第一批电影制作和传播公司,当时这些电影商的规模都很小,他们制作的电影作品在德国范围内放映。
其中最重要的一家电影商要数奥斯卡•迈斯特(Oskar Messter)创立的迈斯特电影公司。在20世纪10年代,他们每年
拍摄超过50部以上的电影。汉尼•波顿是德国的第一位电影明星。这一时期德国的影片主要以娱乐片为主,然而剧情大多单调乏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电影创作者们才尝试在他们拍摄的主要影片中注入更多的艺术片元素。1913年由保罗•威格纳(Paul Wegener)导演的无声电影《布拉格的大学生》(Der Student von Prag)以及1915年由亨瑞克•伽林(Henrik Galeen)和保罗•威格纳(Paul Wegener)联手导演的电影《泥人哥连》(Golem,Der)被视为一战前夕德国最重要的电影作品。
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发展,德国逐渐确立了其在欧洲电影界的重要地位。即使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洗礼,德国电影依然在大战后保持了良好的恢复和发展势头。诞生于1951年的柏林电影节(Der Berlinale)至今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以及影响最广泛的电影节之一。
然而今天,德国电影却身处不同的境地,经济萧条造成负面影响以及主要由好莱坞电影构成的外来电影的竞争和冲击,使得今天德国电影业的发展甚至是生存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两德统一后的德国电影
1990年10月3日是德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德国再次由分裂回到了统一的状态。两德统一不仅是一件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它同时对德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电影工业也于90年代得到了新的发
展,这一发展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1990~1995年:在美国电影侵略下的尝试与探索 90年代初期是美国电影垄断全球电影市场的时期。巨额的投资、耀眼的明星、华丽的包装使得美国影片占领了全球的电影市场,很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各国的本土电影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德国。“毫无疑问,欧洲的中小型电影企业难以应对这场竞争。”①
在统一后的五年内,德国电影市场总体上表现良好,但是德国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却始终只有不到15%。而与此同时,超过75%的市场份额被美国电影所控制。
不仅票房不佳,此时的德国电影在艺术层面也乏善可陈,在国际影坛的各项评比中无声无息。自1988年至1994年,德国电影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无一斩获,在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中甚至连被提名的机会都难以获得。德国的电影工业陷入了危机。
尽管德国电影业陷入危机,德国的电影人依然为其电影事业做了诸多努力和尝试,其中取得的最重要的一项成效就是纪录片的发展。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纪录片的发展与两德统一后德国社会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统一的德国这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民众来说,巨大的社会变革就像是笼罩在祖国上空的一团迷雾,他们不知道这种变革会对祖国以及对他们的生
活造成何种影响,因此德国人民对于更好地认识他们的新德国、新社会、新生活有着持续并且强烈的需求。于是以“见证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刚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愿望。在统一后的数年内,纪录片就像是新德国的一面镜子,直接而真实地记载并反映了新的社会形态和生活面貌,因此受到了德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二)1995~2000年:新德国电影的新发展
如果说90年代的头五年是统一后德国电影的积累期,那么,“到了90年代后期,也就是1995年以后,德国电影界出现了一个重新向世界展示自己潜力的开端。”②这一股力量的主要来源就是当时德国的新生代导演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进步,这些年轻的导演们已经逐渐成为德国电影工业的核心和支柱力量。与老一代的电影人相比,他们更年轻,更有创造力,同时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的作品更注重剧情的描述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此外他们还在创作中尝试新的风格和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们可以感受到活力和蓬勃的朝气。
除此之外,统一后的新社会为年轻导演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更好的创作条件。电影技术在这几年内迅速发展,借助于计算机以及其他相应的影视制作设备,这些导演们得以将一些早期难以实现的创造性构思变为现实,而技术的保障使得导演们可以更大胆地不断尝试创新。而90年代后全球化的大环境也给了他们更多有利的机会与国际上的电影制作们沟通与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国际交流拓宽了德国导演们的视野进而也促进了德
国电影工业的革新。
这时的德国电影界还有一支重要的流派:喜剧。90年代后半段也是德国喜剧蓬勃发展的年代。其根源或许在于社会生活的强大压力。当时由于社会转型所造成的激烈竞争使得德国百姓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此时喜剧的发展则正好迎合了德国观众们对于消遣娱乐不断增长的强烈需求。喜剧电影通过幽默愉悦的方式以另一种视角展示并批评着那些原本严肃的社会问题,它们在给观众制造快乐的同时,也为他们指引了思考的方式和方向。喜剧在当时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入,而在早期,喜剧电影的票房成绩却一直不如故事片、侦探片等其他形式的电影。 (三)21世纪:新趋势和新成就
进入21世纪以后,德国电影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历史题材成为电影人的新宠,特别是关于二战和统一的题材。在过去的几年里,历史题材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为德国电影业带去了良好的声誉和客观的收入。《再见列宁》(“Goodbye,Lenin!!”)、《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何处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以及《伯纳德行动》(Die F?|lscher)是这一系列影片中的代表作品。 德国女导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于2003年拍摄的影片《何处是我家》讲述了二战一个犹太家庭从纳粹政权逃亡至非洲并在当地逐渐安定直至战争结束的故事。卡洛琳她从一个女性的角度非常细腻地描述了这一段感人、温情的故事。
该片于2003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继《再见列宁》之后,2006年拍摄的影片《窃听风暴》又是一部在以两德统一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年轻的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在影片中记录了效忠于民主德国的安全局长盖德•维斯勒上尉与剧作家乔治•德莱曼及他的妻子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之间的故事。此片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就在《窃听风暴》捧回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另一部以二战真实故事改编的历史题材影片《伯纳德行动》又于2008年将这一奖项留在了德国。这是德国电影在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德国电影的复兴势头由此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促使这些影片成功的因素多种多样,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联邦政府的支持。这些年来,德国电影肩负着在国际上为德国树立积极形象的政治使命。而电影作为一种突破了语言障碍的介质,恰好可以很好地承载这一使命,德国政府相信,通过电影这一国际语言,可以帮助德国获得良好的声誉和更多的国际支持。
三、结语:对德国电影未来的展望
持续的经济萧条直接影响了电影市场的繁荣。如何寻找推动电影业的新动力已经成为国际话题。除了国家之间的竞争之外,
如今还面临着影片盗版尤其是网络盗版的重大问题。网络下载和盗版光碟的猖獗致使越来越少的人前往影院观看影片,而票房收入的减少又进一步限制了影片制作的成本。如今3D电影的盛行就是将观众拉回电影院的一次重大的尝试。随着统一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从来都不缺乏技术创新的德国,加上其电影业良好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我们有理由期待德国电影的快速复苏。笔者同时也期待德国电影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赢得更多的奖项,同时也能够在与海外影片尤其是好莱坞影片的竞争中抢回更多的市场份额。 注释:
① Dieter Krusche:Recaims Filmführer,Ditzingen,Reclam,2003。 ② 倪晨:《九十年代后期德国电影综
述》,ouline/topic/?id=lifestyle&story_id=812 , 200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