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退缩行为概念界定
社会退缩是一种问题行为,主要指在社会情境下或在同伴情境下,幼儿表现出的跨时间情境的各种独处行为。所谓跨时间情境,是指个体表现行为具有不同时间、情境下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幼儿表现出的独处行为是非暂时的、非情境特异性的(叶平枝,2007)。 二、社会退缩行为的危害
社会退缩对于幼儿的成长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在幼儿园教育当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导致幼儿与同伴交往发展的滞后性。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交往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特别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伴交往发展滞后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同时,也会给幼儿园的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会导致幼儿的个体焦虑和压抑,降低对课堂的满意程度,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足等等。 三、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
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退缩行为与遗传有关,其中气质类型的影响较为突出。生理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随环境和经历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点在双生子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2.亲子依恋类型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
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ainwsohrt 1975)等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类: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说,建立起安全“内部工作模式”的幼儿出现社会退缩的概率较小。 3.家庭因素
教养方式对于社会退缩有一定的影响。在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易形成遇事退缩、动力缺乏的行为模式。此外家庭的不完整,父母本身性格内向畏缩、胆小怕事等,也容易导致幼儿出现退缩行为。 4.幼儿园教育因素
在幼儿教育当中,幼儿教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惩罚或不恰当的鼓励、情感忽视都容易导致幼儿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四、从幼儿教师角度看幼儿退缩行为
综上所述,导致幼儿社会退缩的原因有很多种,在幼儿园教育当中,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在日常教学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幼儿成长提供帮助。
1.多使用正强化的教育手段
所谓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在幼儿教育当中具体来讲,就是当幼儿出现良性交往行为时,被及时地给予奖励或表扬,当幼儿出现退缩行为或不良交往行为(例如攻击等)时,对其不予理会,
而并非惩罚。这样有利于幼儿的同伴交往(allen & others, 1964),间接地避免社会退缩行为的发生。 2.对幼儿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本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这种技术同样可以延伸到幼儿教育当中。罗杰斯认为,积极关注指自我知觉出现后婴儿开始产生的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幼儿教师应该对每个孩子怀有一种爱和喜欢的情感,且应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竖立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孩子良好地进行同伴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退缩行为的产生。 3.因材施教
美国学者把幼儿气质类型归为以下几种:一类是生活很有规律,对新刺激反应接受快,对新环境适应快,反应强度通常很弱,对生活改变的适应力较强,情绪通常为愉快、友善、高兴者,此类儿童为容易养育气质,即“安乐型”。反之,另一类孩子生活没有规律,对新刺激反应退缩,对新环境适应慢,对事物反应很强烈,表现出的情绪通常为不愉快、不高兴、不友善者,此类幼儿为难以养育的困难气质幼儿。还有一类孩子属于“慢吞吞型”,他们对新的人、事、物和情况,第一次接触时都是退缩的,接触以后的适应度也非常低,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适应,所有反应强度相当微弱,坚持度也不高。对于困难型和“慢吞吞型”的幼儿,教师对他们的关
注、鼓励,对他们进行同伴交往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文文.社会退缩幼儿的沙盘游戏特征与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夏小汝.论同伴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7):118-119.
[3]胡书兰,王晓莉.儿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浅析[j].才智,2011(2):199-200.
[4]柏匡峰.幼儿课堂退缩行为原因分析:以桂林某幼儿园为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68.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城市健健幼儿园长治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