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云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这部作品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矛盾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奸诈狡猾,自私残忍。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本文认为,罗贯中对曹操这一矛盾性形象的塑造既符合艺术真实,也符合生活真实,摆脱了早期小说中人物形象性格的单一化,平面化的缺陷,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英雄;奸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以杨慎《临江仙》开篇,气势非凡。全书前前后后总共登场了上百个人物,像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张飞的莽撞、赵云的武勇、周瑜的量窄等等,虽然这些人物形象都被描写得非常传神,但是从总体上显得略为单一和缺乏质感。唯有曹操这一形象,在作者笔下成为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矛盾性”的人物。他聪明透顶,胸怀大志;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是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看法由于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视角不同,历来见仁见智,褒贬莫定。《三国演义》中矛盾化的曹操形象源于作者罗贯中意识的矛盾,他囿于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时,亦秉持“亲刘抑曹”,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但罗贯中又不是一个庸俗的持正统观念者。所以他才在作品中本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思路,尊重历史,博采史料,虽然流露出浓烈的“亲刘贬曹”倾向,但作者也不得不为曹操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上,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把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矛盾化的“奸雄”曹操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下面,我就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性进行浅薄的分析。 1、残暴与仁慈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很多地方体现了他残暴不仁的一面,或对人或对事。比如对待吕伯奢一家,吕伯奢好心收留曹操,却被曹操疑为另有所图而杀其家人,后查明真相不知悔改又将吕伯奢杀死,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人生信条。将曹操自私自利,残暴不仁的个性暴露到极点。再者,当曹操听闻徐州太守陶谦的部将杀死其父曹嵩,大怒,随即起兵攻打徐州,并且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随后“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操之所事惨不忍睹,所为令人发指。但他亦有令人叹服的一面,例如曹操欲平南皮,苦“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从而下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这体现了曹操多愁善感的一面,不忍乱杀无辜。还有当袁绍死后,曹操亲自去祭奠袁绍“再拜而哭甚哀”,又体现了其念旧之情。 2、求贤与妒能
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
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曹操作为一名君主能做到这种份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由此可见他对待人才和重视人才的赤胆诚心。 但他另一方面却嫉贤妒能,杀害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杨修“博学能言,智识过人”, 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让杨修所助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实际上却对他越来越厌恶,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其处死。可叹杨修恃才傲物,本以为能受到重用,没想到事与愿违,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3、大度与量窄
《三国演义》中少有能够做到像曹操那样大度之人,比如对待张绣。曹操曾起兵十五万亲征张绣,张绣降之。此后不久张绣反叛,突然袭击曹操,曹操未及防备。幸得大将典韦相助才安然逃脱,不过曹操也因此失去了其爱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损失惨重。后来张绣又降之,曹操非但不怪罪还立刻封了张绣为扬武将军。此外“焚书不问”、“义释关羽”等等事件都体现了曹操令人叹服的胸襟。
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托身汉相,可有时却肠如鸡肚,气量不大。如对许攸的自骄,他是“大笑”,却笑里藏刀,引得身边的人不满,最后纵容于手下人杀之。赤壁战前,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因一言不合,亲手杀害了谋士。昔日西蜀张松“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求见曹操,奈何操以“言语不逊”、“竖儒怎敢揭吾短处”为由怒斩张松,幸得杨修、荀彧劝谏才将张松“乱棒打出”,免其死罪。 4、民主与刚愎
曹操在每战之前都会详细部署,集中手下众谋士之意见,择善而从之,做到万无一失。例如曹操与吕布争夺兗州,相持不下时,听闻陶谦病死而刘备“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大怒,欲“克日起兵去打徐州”。荀彧劝阻曹操说他这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建议他应当先灭吕布后攻刘备。曹操听其言,平定了兗州,徐州也不久归附了。曹操有时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阻之人,以示他“广开言路”之决心。但他也有不听忠言刚愎自用的的一面。比如庞统献连环计,程昱指出敌军若放火则危。曹操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遂采纳了连环计。后果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曹操被孙刘联军用火攻而遭惨败。曹操的出发点是好的,利用隆冬之际不会有东北风的常识,不惧火攻。但是他没有能打破常规盲目相信自己对常识的认知,不纳善言,终致失败。
5、聪慧与愚顿
表现曹操聪明睿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献刀刺董”失败后全身而退、“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但其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我认为是最能体现曹操睿智的地方,他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十分精辟,表现了他目光敏锐和问鼎天下的壮志雄心,但是明知刘备是个英雄却对他后园种菜的韬光养晦之计、闻雷失箸的虚假、借兵截击袁术的脱身之计这等明显之处却看不出来,却又显得很糊涂愚顿。从上面这些事看出曹操的性格颇为繁琐模糊,这与他的性格发展历程不相吻合。实际上曹操性格异常复杂,正反杂糅,似乎有个性上的养成,从少年时与一帮好友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青年时候满腔热血,凡事爱出头,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从而使得曹操的性格跟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跟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的。这也说明了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却让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其他方面。 6、赤诚与伪善
曹操待人颇重情义,赏罚分明。陈宫曾经救过曹操,曹操“待之如赤子”。后来陈宫投靠吕布,并献计夺取了曹操的兗州,使得曹操失去根本,损失惨重。曹操重振旗鼓打败吕布,陈宫被擒。曹操有留恋之意,奈何陈宫一心想死“径步下楼、伸颈就刑”,“操起身泣而送之”。陈宫死后“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像思慕其父收养其子的事情还有很多,如典韦之子典满、郭嘉之子郭奕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曹操重情重义、不忘旧事。但是也有体现他伪善多疑的地方,像攻冀州时,操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伪善;昔日华佗为治曹操头痛提出“利斧开脑除病”之法,却被曹操疑为对他不利而害之。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充分挖掘曹操这一形象的性格系统中的正反对立的要素,让曹操时刻处于矛盾之中。对百姓既讲仁义又滥杀无辜;对人才既求贤若渴又嫉贤忌能;待人既诚恳又讲权术;对劝告既从谏如流又刚愎自用;对自己既能严以律已又自我放纵;气量既宏规又狭小;既奸诈狡猾又机智勇敢;既野蛮放肆又不乏恻隐之心……“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层次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提示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即人在自己性格深层结构中的动荡不安,搏斗等矛盾内容。”“没有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就不能个性化地把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冲突表现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与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在曹操这一充满矛盾的形象中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在描写这一人物形象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而在一定深度中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西方文学观念中,有人把性格单一化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而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为圆形人物,英国评论家爱&8226莫&8226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的成就不可能与圆形人物相比,也就是说,扁形人物的成就属于较低的审美价值。而圆形人物右可以“把人的个性充分地展示出来”,是“进一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 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格和恶劣的情欲,从人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来开掘曹操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曹操这一艺术形象得以完整和丰富,从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象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不朽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岳麓书社2001年9月版。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三国演义与人才学》,葛楚英著,远流文化出版社。
[4]《罗贯中的创作困境与曹操的复杂性格》,徐中伟著,《文学遗产》1988年第三期。 [5]《性格组合论》,刘再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6]《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