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生物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说教学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二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对激素的发现和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进行说课。神经-体液-免疫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即相对对立又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相互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概述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能力目标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情感目标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通过阅读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科学的熏陶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激素之间抗作用的结果
五、教法与学法
1.小组讨论: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 2.模型构建:通过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拟后,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伦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场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奥运热点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教材问题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学讨论,重温经典
给学生预留时间阅读“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由学生分析出“假说―演绎”的四大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验证、得出结论。 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引入科学发展史,学生阅读不仅知道激素是什么,怎么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体其他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学的知识的熏陶,体会了科学发现中的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的精神。 3、构建模型,化解难点
(1)血糖调节的引入
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2)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同时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二节的
内容。生物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之后来学习生物的进化,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生物进化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关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内容分为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自然选择学说”三部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基础,在本章和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进化”的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认同生
物进化的观点。”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说明 》中关于“生物进化”的测试水平为“Ⅰ ”级,属于
了解层次。(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 进化的。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规律。 3. 简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4.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在观察相关生物化石、形态构造等图片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析综合能力。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态度。 2. 学习达尔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能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和揭示生物的进化。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第二课时: 自然选择学说
2、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资料、器材等。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及自制“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
二、说教法
本节课始终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以及启发式谈话法,通过问题导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三、说学法
通过一年多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主要历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我们怎么知道以前有恐龙存在?有哪些证据能说明生物是进化而来
的呢? 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
组织学生观察三叶虫化石、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图片。学生观察、分析、
讨论后,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 思考与交流1: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收集的化石资料,化石证据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2.展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并提问::从地层中化石的生物结构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你能进行归纳吗?
小结:底部是早期形成的地层,上部是晚期形成的地层。总结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特点: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少,生物的结构越简单、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多,生物的结构越复杂、高等。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成为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直接的证据 。
思考与交流2:
从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化石,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推测?观察始祖鸟的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爬行动物有哪些相似点?(始祖鸟嘴里有牙齿、有爪与爬行动物相似,被覆羽毛、有翅膀、有喙又与鸟类相似。)我们从始祖鸟身上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该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想一想,生物的进化除了化石以外,还有哪些证据? (2).胚胎学证据
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很多,但无论是胚胎学的证据还是古生物学证据,科学家通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八种脊椎动物和人的个体发育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
观察讨论思考:图中胚胎发育有何特点? (3).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观察鲸的鳍、马的前腿、猫的前肢、人的手臂、蝙蝠的翼,思考:这些动物的前肢形态、功能都不同,但相似点是什么?
(4).分子生物学证据
科学家还可以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细胞色素C是一种缓慢进化的蛋白质,人与下列生物细胞色素C差异数比较,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测?
黑猩猩 0 鲨鱼 23 马 12 向日葵 38 苍蝇 25 牛 10 酵母菌 44 小麦 35 鸡 13
思考: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科学家通过对一系列岩石年代的测定和排序逐渐排出了地球的历史年表,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又是如何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呢?观察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提问:从图片中可知生物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2).利用自制的“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分小组开展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3).小结: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 (三)、课堂小结
一、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生物进化总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前寒武纪时期──细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时期──真核藻类、无脊椎动物、裸蕨植物、鱼类、 蕨类和两栖类时代;
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时代;(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哺乳类时代;人类时代、现代动物、植物。 (四).巩固提升: 1.自我检测: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 题集锦(一)
(07年)11.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始祖鸟和孔子鸟等化石证实了现在的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08年)11、下列各项中,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不相符合的是:( )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个体小到个体大
(09年)7.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从简单到复杂;② ---------- ;③ ---------- ;
(10年)7.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 --------- ,结构------- 。
(11年)5.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 ;② -------- ;③从低等到高等。
(13年)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B、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C、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 D、结构简单的生物→结构 10、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藻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鸟类、裸子植物 D、哺乳类、被子植物
2.《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P4-6 五.板书设计(略)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已经有了前一课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蓄,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昼夜现象对动物的影响,说明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预期效果,教学重点应放在与目标相一致的内容上,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本课的难点应是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教学法
基于如上多方面的因素,我准备选择的教法和学法是:
1 教法:谈话激趣法,提问法,演示示范法,实践活动指导法,指导调查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教学本课。
2 学法:分时段观察法、讨论法、图书资料查阅法,自主实验探究亲历法、记录整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学法。
四、教学准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需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前师生都必须做好如下准备:调查自己一天的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以及的动植物图片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引起学生的思考,揭示课题:《昼夜与生物》
(二)、探究活动 A:探究昼夜对人的影响。
1.课前收集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从而上课交流发现人的活动规律。
2.讨论人体在一天中不同时刻,身体还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昼夜更替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不按照规律生活时,我们的身体会怎样?从而得出结论人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保证我们的健康。
B: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生交流植物生长的规律性变化
2.观察图片资料上的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资料。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3.以牵牛花的日记和昙花的视频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是受昼夜更替的规律影响的。
4.介绍花钟,学生了解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C: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给出一些动物,学生按照生活经验将动物分为两类。一类昼行性动物;一类夜行性动物,初步揭示动物的活动也与昼夜更替有关。
2.生继续举例子,通过观察这些动物活动规律,归纳动物的活动受昼夜更替的影响。
3.启发:如果动物的活动违反了这个规律将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活动规律带给人类的益处。
(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提升层次。 (四)、布置作业
1、想办法测试自己的活动规律和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
2、观察一种动物的活动规律。(蜜蜂)了解它对人类和植物的积极作用。
3、小组合作制作“花钟”
生物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同种生物的差异性》。 一、教材地位分析 1. 说教材
本 节内容选自华师大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本章主要以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线索来阐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节课程内容在第三章中具有不 可代替的重要地位,是第一节《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延伸,它具体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教材以具体的实物、图片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完成探究过程,以人和同种植物存在的差异来使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说学情
学生对物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教材中的“性状”的含义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一定的知识障碍,通过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此外,初一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对具体的实物、图像及课堂活动比较感兴趣。他们已经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思考,而
且思维 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借助活动、媒体手段加强直观性、形象性,引导学生发展抽象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说出人的相貌、指纹和血型的差异及各种类别。
(2)、给出同种生物不同个体,能比较并说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物、图片、指纹等的处理,学会收集信息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处理 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人或同种植物间存在的差异性,意识到自我的独特性,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
(2)、在课程中学习体会生命的奇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同种生物的差异性 难点:性状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贯穿着探究。本堂课教师以“引导――探究”教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感性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观察、学习实验探究、学习分析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自主地位。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会用\"知识。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教具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影视录像、作业本A、印泥、植物实物 六、教学过程 1. 课前自主学习准备 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任务:
1)关注某同学的容貌特征,进行不超过100字的书面记录。
2)根据作业本A上P28第10题的表格,全班自由采集同一植物、不同植株的4张成熟的叶片进行观察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准备资源,同时锻炼学生能力并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学习准备。)
2. 引课
1)猜猜他(她)是谁?
抽选同学依照课前准备描述一位同学的相貌特征并叫其他同学猜测,并说说猜对的依据。(学生提出的相貌特征有的是性状表现,有的不是,要及时进行比较区别)。
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此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比较――突破
对性状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理解性状为下面学习找到突破口,做好了基础准备。
经过前面的描述,进行欣赏人的差异性,再引入性状的概念,学生比较好接受,达到突破难点的目标。
3、 新课的展开 1)同种动物的性状差异
① 人的性状差异 人的外貌有什么差异吗?
活动一:将学生分小组,要求小组中每位同学以其他组员为对象,根据表格1. 2的内容,比较同学之间、学生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差异
活动二:根据表格3比较不同人种之间的相貌的差异
通过活动比较同学之间、学生自己与父母之间相貌的差异以及不同人种之间相貌的差异,从身边熟悉的同学、亲人出发进行活动探究,用发现的事实印证课本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达到理解人外貌差异的目标。
人的指纹差异
首先欣赏有趣的指纹,再利用指纹开锁提供很好的问题情境,学生生活中熟悉但并不明白机理,能引起强烈的兴趣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对目标的实现效果明显。并能使学生体会到本节课科学知识巨大的实用性。
活动三:观察人的指纹 课前让学生在作业本A上P28第11题的表格中用印泥取指纹,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看课本P74图3.2.2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指纹。
提问从活动结果看,大家有什么体会,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人的指纹具有差异性 过渡:
让学生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讨论人类这一特征除了作指纹锁之外,还有哪些用处。其中同学们会提到帮助警察破案,教师提问学生:公安人员侦破案件时,除了常用的指纹鉴别,你还知道可以运用什么方式?这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自然引出用“血型”。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
调查统计同学的血型,感悟到同种生物之间有差异
通过自己讨论总结得出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建立,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提高。
【提问】:
人作为动物的一个物种,在物种内有差异,那么其他动物呢?
在学习完人的性状差异后,通过对生活的实际经验,总结出其他动物也存在性状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思考】:人作为一种生物,存在着相貌、指纹、血型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其他属于同一物种的植物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差异?
2)同种植物性状的差异 (1)【投影】:
展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获得的作业本A上P28第10题的表格。 (2)【实物展示】:
请学生上台出示收集到的实物(同一种植物不同植株的树叶)。 (3)【视频】:播放同一棵树上摘的四片成熟的叶子并比较他们的性状的差异性。
(4)图片比较同一植物的果实性状的差异性 【课堂讨论】:
组织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得出同种植物不仅叶、果实的性状有差异,其它器官也存在性状的差异,从而得出同种植物性状的差异。
(利用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大,主体性强,不需要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进一步把已接受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这样使该块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自然完成教学任务,且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引申和拓展。对探究活动的反馈同时也指导学生改善提升探究能力。)
4、 课堂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小结本课内容,从人、其他动物和植物的性状差异上总结出同种生物的性状具有差异性。同时提升主题:同种生物的差异性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再一次让学生通过主动思维,从全局的高度清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使其条理化、系统化。)
七、板书设计: 1. 人的性状存在差异 同种生物的性状具有差异性
(1)相貌:肤色、眼睛、鼻子等差异 (2)指纹:五种类型
(3)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 2. 其他同种动物性状也有差异
3. 同种植物的性状存在差异: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 八、反馈作业练习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题
(强化知识,促进保持和迁移,同时测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科学作业本练习;调查频临灭绝的物种及它们的性状特征。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并为下堂课铺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