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以来,产教融合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研究
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产教融合理论的发 展情况,对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从产业、教育双主体角度进行了产教融合
1.3产教融合的成熟阶段伴随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产教融
-•产教融合的理淹内涵与发展路径研老
的概念界定,并对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
合的概念逐渐取代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
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从主体权责、经费 等角度提出了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的发展导向,笔者以产教融合为检索词,
共检索出16130篇文献,在数量上从2015年
逐年开始有较大的提高,究其原因与职业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施方案》为职业教育释放出大发展、大改
教育政策导向密切相关,2015年《关于深
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的若干意见》印发,强调了要发挥企业 的主体作用,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自
革的信号,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 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 重要地位”,第一次以国家层面文件明确
2015年开始产教融合理论开始走向瞬。职业教育的地位,未来3~5年将是职业教育 改革的政策红利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实施方案》共七部分,其中一部分阐述了
◊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钾冰媛张素红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产教 融合强调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高等职
UKK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主体,产业行
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用工主体,在产教融合 的理论与实践中占据了同等重要地位。2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概念1产教融合的理论发展1.1产教融合的萌芽阶段黄炎培先生是职业教育的先驱者,在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
导向,在专业名词上“产教融合”成为 “校企合作”的升级专业术语,“产教融 合理论”成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的深
其职业教育理论中最早体现出“产教融
合”思想。192阵黄炎培先生提出“大职
化与拓展。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在主体范畴上进行了延伸,
业教育主义”的概念,他认为办好职业教 育需要教育界与农、工、商的职业界共同
产教融合理论中的主体不再单单指具体学 校与具体企业的双向联系,而是职业教育
下功夫,单单从一个角度办职业教育都是
办不好职业教育的,强调了教育界与产业
与产业的协同发展,这种主体范畴上的拓 展也启示我们应该从教育与产业主管部门
界的联合,20世纪20~3唐代黄炎培思想中
最早体现出了产教融合的理论萌芽。1.2产教融合的发展阶段之间的联动来引导产教融合的实践。通过
对产教融合内涵的探究与分析,能够为产 教融合的实践提供理论方向,笔者认为产
教融合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1) 融合性。产教融合的融合范畴更 加宽泛,这里的融合不单单指企业与学
校、生产与教学的融合,而是围绕产业与 职业教育为中心点形成的融合主体群,所
有的职业教育形式都应该包含在这个范畴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理论
内,比如职业培训、职工继续教育都可作 为产教融合中的教育主体,在产业主体方
转化与升级,相比校企合作更加强调产业
与教育的深度合作,“产教” 一词相比 “校企”扩展了职业教育的范畴与主体,
面,一切以生产劳动创造物质生产资料的 活动形式都可参与到产教融合中。“融合” 一词相比\"合作”能更加准确贴 (2) 依附性。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是相互依附的,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教育 提供足量、高质的人才,教育的结果需要
切地表达这种紧密结合,校企合作理论的
繁荣发展是产教融合理论的发展阶段。从 教育研究者对产教融合的研究可以探究其 发展情况,笔者在知网上以“校企合作”
适应产业人才需求,这两者之间紧密联
系、相互补充,在地位上是同等重要的关 系,不存在主次关系,这种依附、平衡的为检索词,共检索出217742篇文献,2016
关系决定了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与方向。(3)创新性。产教融合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创新机制,这
个机制里包括了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生产的创新、人才 的创新,这种机制极大的激发了教育、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创新
活力,不断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企业核心技术的升级、人才 结构的优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关于产教融合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杨运鑫认
为产教深度融合是“跨越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 作的界限,实现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达到学校专业设置 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课堂与
生产场所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历学习与终 身学习对接叭孙善学在分析产教融合内涵时指出,产教结合不
如产教融合概念明确,前者容易让人理解为产与教结合的结果 是一个结合体,而实质上想表达的是在保持产与教各自独立的
基础上相互融合、彼此依存,因而使用产教融合作为理论概念 更为准确役通过对产教融合内涵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产教融
合是围绕产业与教育所形成的双中心主体群,通过教育主体、
产业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依附、相互作用促进教学方式 变革、知识技能创新、生产技术升级的社会创新发展机制。3产教融合实践的瓶颈问题3.1地方性主体权责不清晰,制度构建滞后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
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方案推
进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从国家层面进行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 计,但具体实践是依靠地方政府、院校、行业企业推进的,地
方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制度来规范产教融合的实施,明确产教 融合各个环节中的权责。但从实际情况看,地方性的制度构建 存在滞后现象,2019年2月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实 施方案》,明确了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今后一段时间职
业教育的重点是改革,各省市应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的政策导 向,及时出台与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改革方案,从目前
看省级层面的改革政策相继出台,但是市级层面的政策比较缺 乏,对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权责界定不清,针对行业企业联
动发展的政策导向也不强。3.2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不强产教融合中产业、教育的双主体意味着行业企业发挥着更 为关键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先于教育主体提出新的人才需 求及培养模式,可以向教育部门、院校反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
标、培养方式、培养结果的改进方法,在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中可以提出满足企业发展利益的需求,这样才能发挥产业主体 和教育主体的作用,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但是从现实看,院
校、教师、教育研究者参与产教融合更加积极,行业企业参与
的热情不高,从生产经营角度看,行业企业无法从中获得快速 回报,缺乏内在动力。3.3缺乏丰富的资金来源渠道,经费保障不足产教融合对产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变革的过程
是新产品不断研发、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物资设备的升级、知识的创新、教学技术的变革比以往需要的
资金投入更多,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拨 款,企业经营面临的生产与经济压力也较大,这两者都无法为
产教融合投入大规模经费,因职业教育的社会捐赠在我国规模
学术研讨 137较小,也尚无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制度,因此在 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缺乏丰富的资金来源渠道,经费保障存在不
足现象。4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4.1搭建地方产教融合的政府平台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需求相链接,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 的内生动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
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
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
方面开展合作。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职业院校运行机
制下,政策性的去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是最迅 速的促进方法,使教育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高度契合与 平衡。当前教育领域、行政管理领域并不存在明确与具体的责
任主体主动沟通双方需求、监督双方沟通,所以搭建政策性沟 通平台,探索双方利好发展的合作模式,建立这专业化的职业 教育社会生态发展模式。4.2提高产教融合企业的决策作用产教融合的双主体决定了,在产教融合中企业不是配合职 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角色,应该是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
养计划制定、课程开发、实习实训中起到决策作用。目前,企 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深入度不够,学生只有在实习实训时接
受企业的管理,而在校期间与企业联系较少,职业院校与企业 的沟通也少,切实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各个环节,在专业设 置、教学等过程中让企业参与制动计划,提高企业在职业教育
办学、管理中拥有更多决策作用,可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
展。4.3健全产教融合的经费保障制度优化经费保障制度可为产教融合深化发展奠定良好物质基
础,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 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五大 类叫近年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 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经费来源结构上,仍以财政经费为主, 中央财政出台了多项措施引导职业教育财政体系,比如对民办
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对于土地、房屋免征契税,引导民办资 金投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建立 丰富的资金来源渠道,将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税收转化为职业
教育经费、扩大社会捐赠资金向职业教育倾斜,制定具有可操 作性的税收转化制度,提高产教融合的资金保障。[参考文献】[1] 杨运鑫•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 教育,2014(4):39-43[2] 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2017(34):90-94[3] 韩永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JJ.职业技术教
育,2014(28)48-54本文系2019年度鹤壁市社科规划项目“区域性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一以鹤壁市为例”的阶段性成 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