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
【摘 要】语文是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而正是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拥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艺术性。因此作为课堂中教与学媒介的语言,与语文课堂的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千门万户钥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鲜活形象;有力生动;明净优美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工具,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千门万户的钥匙。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一门学问、艺术。教好任何一门课,教学语言都是很重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科学,其教学语言尤为重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语言需要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比如说话内容要准确科学;遣词造句应简洁明了;说话态度宜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朴实动人;声音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速度节奏力求张弛有度;语言格调计策得体,又要诙谐风趣„„还需要讲究直观性、启发性、诱导性、可接受性等等,这些语言艺术要求是任何一种行业所无法比拟的。韩愈
有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话道出了为人师者的职业特点。那么,既然是“传道、授业、解惑”,就需要教师和被教育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当注意和讲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因为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现就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问题,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语言要鲜活形象
李燕杰教授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形象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的森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
悬崖上瀑布飞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但是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成美赐给了西湖,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趣。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形象具体,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二、语言要有力生动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审美情感教育,文学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一篇篇文章都凝聚着作家情感和思想,教师应先将自己融入其中,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生动的语言,进而将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充分呈现给学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随着文章去喜去忧、去思考去感悟,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所以说, 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最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披文入情,要求教师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也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有感情的起伏,从形式上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要生动。只有生动的语言,才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我在教学新课《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描述:【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朱德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朱德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生动的语言,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再如教学欣赏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其中的唱段:“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我作了这样的分析:“看,窦娥的愤怒如火山爆发般强烈!她的控诉是多么有力,仇恨是多么的深沉,反抗是多么的彻底!她斥骂和否定了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天帝鬼神!她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下的罪恶现实!”这时教师排比、对仗的语言是何等的
生动有力呀。
三、语言要明净优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优美的教学语言,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语文课以诱人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需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尽力做到优美。如果不能做到优美,那也要做到明净,如秋水般清澈。教师的语言应是优美的语言。不但要形象、生动,而且要优美、明净,有音乐之美。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优美、明净的课堂语言,能使语文课生气勃勃、妙趣横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欣赏文《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练习,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 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很艰难的。而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教学,学生所获得知识就丰富多了。当我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我是这样描述的:“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象一幅图画,同学们将会看到一幅美丽迷人的画卷”。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同时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课文,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为了让学生感受漓
江宁静的美,我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舟游漓江,一览千古秀’呀!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是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好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和老师深情的解说,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同时音乐的旋律又丰富了视觉的感受,使得学生悄然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稍后,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潺潺的呢?”学生在此优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了头,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教学语言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是形象的,生动的,优美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马虎不得,课堂教学语言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千门万户钥匙。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例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