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方案.doc

来源:一二三四网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之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二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完成本节课教学需要2课时。(教学过程提供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主要知识点包括眼、耳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用眼、用耳的卫生等内容。从课程内容来说,和过去的《人体生理卫生》教材没有明显的差别。但从编排顺序来说,新教材却是从人体对外界感知信息的现象入手,引出下面的内容。这样的编排顺序更加有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按照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合理地培养自己的科学素质和探究能力。

“向盲人献爱心”、“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等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可以起到传播科学、移风易俗的社会效应。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6.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7.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8.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初一还未开物理课,因此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问题;又因为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眼球的结构和相机的结构对他们来说也是个较难的问题。但大部分学生都见过放大镜,对放大镜的聚焦作用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探究,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进而懂得视觉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由于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创新更主要地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新的情境,自然过渡到新的知识内容。由于各地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例如:城市学生对放大镜可能更熟悉一些,乡村学生对动物的眼睛可能更熟悉一些。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新的知识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发地理解新的知识,构建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中没有用课本上提供的“眼睛和照相机”的对比设计问题情境,因为一般学生对于照相机是不熟悉的。相反,放大镜的聚光作用是每个孩子的游戏内容。他们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可以将光线聚集清晰。所以,从放大镜引申出晶状体,再引申出眼球的折光系统的教学顺序,学生比较能理解和接受。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

网络教室,多媒体播放设备,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六、教学过程

(这里提供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环节一: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和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环节二: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

2

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随之引申至眼球的成像原理,使学生懂得视觉的形成的道理。在学生探究视觉形成原理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眼球的结构,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眼球结构的印象,避免死记硬背;另一方面渗透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的教育。

环节三:近视的成因和矫正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设计意图:

3

在视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近视形成的道理。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视觉的形成分为两步骤,下面正确的是: ( )

A. 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B. 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感光细胞形成视觉 C. 通过晶状体、玻璃体折光;在视网膜上成像

D.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由晶状体产生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成像

2.眼球内对光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 )

A.晶状体、视网膜 B.角膜、晶状体 C.晶状体、玻璃体 D.瞳孔、晶状体

3.视神经的功能是 ( )

A.产生视觉 B.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

C.使眼球转动 D.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和产生视觉

4.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预防近视眼,其主要原因是 ( )

A.使调节瞳孔的肌肉放松 B.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放松 C.使视神经得到休息 D.使视中枢得到休息

5.眼球内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6.某人的眼结构上无异常,但看物视而不见,下列不符合其原因的一项是 ( )

A.视神经传导中断 B.视网膜脱落 C.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损伤 D.鼓膜损伤

7.人在注视由远而近的物体时,眼球内的主要变化是 ( )

A.视神经不断把冲动传向大脑皮层 B.瞳孔逐渐扩大

C.不断移动黄斑的位置,使物象落在黄斑上 D.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大

8.造成假性近视的病理原因是 ( )

A.眼球的前后径变短,在视网膜后成像 B.晶状体变形,发生实质性病变

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 D.眼球调节结构过度紧张,屈光能力过强

(该教学设计方案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 潘志剑 提供)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