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斯科门户”之战 苏德在斯摩棱斯克的殊死较量

来源:一二三四网


“莫斯科门户”之战 苏德在斯摩棱斯克的殊死较量

1941年7月初,比亚韦斯托克一明斯克战役尚未结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博克元帅,辖60个师又1个旅,约120万人)的第4装甲集团军(辖第2、第3装甲集群,坦克约1000多辆)便闪电般向苏联内地推进。至7月9日,第4装甲集团军已进至第聂伯河中游至西德维纳河一线,矛头直指苏联西部重镇——素有“莫斯科门户”之称的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是斯摩棱斯克州首府。该城位于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高地西北麓,横跨第聂伯河两岸,南岸部分为老城区,大约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70%,北岸部分则为新兴的工业区。斯摩棱斯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西南面与白俄罗斯为邻,东北距莫斯科不足400千米,连接明斯克与莫斯科的铁路与公路干线穿城而过,它是苏联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812年拿破仑大军就曾为这座俄罗斯古城苦战。

希特勒当然十分清楚占领该城及歼灭该地域苏军的战略意义及价值。而一心想占领莫斯科、并信奉速度决定一切的他,决定不顾部队鞍马劳顿,也不顾跟进的第2和第9集团军脱节(被围困在白俄罗斯地域的苏军仍在抵抗,到7月初仍牵制着德军第2和第9集团军大约30个师的兵力),便迫不及待地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全力围歼斯摩棱斯克地域的苏军,为下一步夺取莫斯科创造条件。德军的具体部署是: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第3和第2装甲集群主力为左右两翼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实施钳形突击,围歼苏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并夺取奥尔沙、维捷布斯克、斯摩棱斯克三角地带;第2、第3装甲集群助攻部队分别向罗斯拉夫利和涅韦尔方向实施辅助突击,以掩护主要突击部队的南北两翼,为随后向莫斯科方向实施两翼包抄创造条件;第2和第9集团军迅速结束白俄罗斯战役,并分别在第2和第3装甲集群之后跟进,支援其作战;第35和第42军所属7个师为预备部队,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鉴于边境交战失利,苏军从6月底开始沿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中游部署战略第二梯队,以固守斯摩棱斯克地域,阻止德军突向首都莫斯科。苏军西方面战略总司令兼西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将第22、第19、第20、第13和第21集团军(除第13集团军外,均为大本营预备队转隶的兵力),沿两河一线由北至南依次展开,第16集团军(卢金中将指挥,原属西南方面军预备队)则奉命开赴并严守斯摩棱斯克

城。而将边境交战中被德军击溃或削弱的西方面军所属第4、第3和第10集团军的一些兵团调往后方休整补充。为加大这一方向上的防御纵深,苏军在西方面军主要防御地区以东210~240千米处的涅利多沃、布良斯克一线展开第24和第28预备队集团军(约19个师),并在西方面军侧后陆续组建后备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然而,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开始前,从大后方大本营预备队调入西方面军的48个师中,只有24个师到达伊德里察至日洛宾以南地域一线并占领阵地,而且在这24个师中并非全都齐装满员。这样,两方相比,德军的人员、炮兵和飞机(约700架)比苏军西方面军多1倍,坦克多3倍。德军占有明显的优势。

7月9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2、第3装甲集群在第2航空队支援下,从宽大正面上强渡第聂伯河,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斯摩棱斯克以南的奥尔沙、莫吉廖夫、新贝霍夫一线发起进攻;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以北的维捷布斯克地区发起进攻。两大集群发起钳形攻势,准备一举合围斯摩棱斯克地域苏军集团,斯摩棱斯克会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德军的合围与苏军的反合围

战役发起后,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首先对第聂伯河中段和南段的奥尔沙、莫吉廖夫发起进攻,但遭到苏军激烈抵抗而受挫。于是古德里安决定绕过苏军这两个强大抵抗枢纽,从罗加乔夫至什克洛夫一线第聂伯河上的三个渡口渡河,由于这里苏军防守薄弱。所以德军前锋部队没费太多的劲就成功突破。搭乘冲锋舟的德军摩托化步兵冒着苏军猛烈的炮火强渡第聂伯河,并很快取得了进展,在占领对岸几个登陆场后,工兵迅速在河上架设浮桥,几个小时后,德军坦克便开始渡河。此后几天,德军千余辆坦克、几万辆机动车以及数十万部队浩浩荡荡渡过了第聂伯河。之后,其第24、第46和第47机械化军分别向普罗波伊斯克一罗斯拉夫利公路,戈尔基、叶利尼亚方向和明斯克一斯摩棱斯克公路以南地域推进;而北面霍特第3装甲集群的进攻也相当顺利,第39机械化军在突破苏第22集团军与第19集团军之间的防御后,从维捷布斯克地域西德维纳河登陆场向韦利日方向发起进攻。第57机械化军也突破了苏第22集团军在涅韦尔方向上的防御,向大卢基发展进攻。德军这两支强大的装甲集群没有理会仍在前沿抵抗的大量苏军,而迅速向苏军防御纵深挺进。

在德军装甲洪流的冲击下,苏军的防御大堤千疮百孔。在斯摩棱斯克北面,苏军叶尔沙克夫中将指挥的第22集团军在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57机械化军的强大攻击下被迫退向大卢基,苏第19集团军也被迫向斯摩棱斯克方向退却;防守奥尔沙一斯摩棱斯克正面的苏军第20集团军,正处在德军南北两大装甲集群之间,为防止被合围,也只好撤退;南面的苏第13集团军两翼被古德里安突破,也面临被合围的危险。

虽然战局对苏军极为不利,但在莫斯科坐镇指挥的斯大林还严令前线部队一味地实施反击,要求前线指战员们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失去的阵地。从7月12日开始,苏军第16、第19、第20集团军对斯摩棱斯克以西和奥尔沙附近的古德里安部队发起了反击。苏军指战员们不顾重大伤亡,带着手下那些早已疲惫不堪的部队,向德军装甲部队发起了一次次的冲锋,在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许多士兵无谓地牺牲在冲锋线上。苏军士兵还冒死在德军部队前进的路上广布雷阵,炸毁桥梁,一度阻挡住了古德里安的去路。14日,苏军第20集团军所属火箭炮兵连还首次使用了秘密武器——BM-13“喀秋莎”火箭炮,对正在奥尔沙铁路集结的德军步兵第5师实施了第一次齐射。炮火所到之处“钢铁在融化,大地在燃烧”,给德军造成很大伤亡,其威力令德军心惊胆战。然而,在德军飞机猛烈袭击和坦克的阻击下,苏军反突击部队损失极大,被迫退却。

随着斯摩棱斯克地域局势的恶化,苏军统帅部于7月14日在西方面军后方组建了以波格丹诺夫中将为司令的后备方面军(7月25日撤销方面军建制,所辖部队转隶其他方面军),下辖第29、第30、第24、第28、第31和第32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域后方旧鲁萨、奥斯塔什科夫、别雷、伊斯托米诺、叶利尼亚和布良斯克南北一线组织防御。

15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第47机械化军第29摩托化师率先攻入斯摩棱斯克南部老城区,虽然守城苏军动用了一切力量进行殊死抵抗,但面对德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老城区随即陷落。正当德军准备向一河之隔的新城区发起进攻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军军官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断然下令炸掉了第聂伯河上的所有桥梁,这暂时阻挡了古德里安前进的步伐。

就在斯摩棱斯克岌岌可危之际,卢金中将率领的第16集团军(下辖第23机械化军、第32步兵军,但第23机械化军其实只是一个空架子,第32步兵军也只有两个不满员的步兵师,即第46和第152师)如同

天兵天降,突然出现在这里。原来,卢金是奉命死守斯摩棱斯克的。来之前,铁木辛哥有交代,斯摩棱斯克的得失生死攸关,如丢失,德军不但可长驱直入莫斯科,而且第20、第19集团军将被合围,10多万将士将全军覆没。为此他要求卢金应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该城。

卢金中将在战后被苏军公认是为数不多的军事天才,在此次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表现尤为出色。当他得知斯摩棱斯克城第聂伯河上的桥梁已经被一名军官下令炸毁时,十分生气,并大怒道:“是哪个混蛋胆大包天,竟敢在没下命令的情况下炸掉桥梁?!”但在他进一步了解当时危在旦夕的实际情况后,心中不免庆幸道:“感谢上帝,幸亏这些桥梁被炸掉了!”卢金清楚地知道,如果当时这些桥梁没被及时炸掉,按德军当时的势头,很有可能顺手牵羊攻占新城区。后来斯大林要枪毙这名下令炸桥的军官,作为集团军司令的卢金主动承担了炸桥的责任,这是后话。

由于没料到德军的推进速度如此神速,卢金中将接手的斯摩棱斯克市(只有新城区),根本没做好防御准备,几乎没有构筑工事,虽然临时组建了两三个由工人组成的民兵团,但根本就没有武器装备他们。卢金推测,德军最迟也会在17日发起总攻,而自己手里缺兵少弹,就在卢金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之际,奇迹却发生了——队救兵不期而来。

16日凌晨,正在前线视察的卢金忽然发现一支部队全速赶来:原属第19集团军(该集团军下属部队此时分别配属第20、第16集团军,司令部撤到后方整编)的第129步兵师奉命前来增援,全师齐装满员,这令卢金喜出望外。他立刻将该师部署到自己认为德军要突破的方向上,并仅用一天时间,就依托工厂区的建筑物建立起了一条还算稳固的防线。

17日,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强行向斯摩棱斯克新城区发起总攻。德军第18装甲师和第29摩托化师强渡了第聂伯河,并发起猛攻。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发动战争以来所向披靡,但在这里却遇上了强劲的对手。卢金将每一座建筑物和每一个高地都变成了几乎无法攻克的堡垒,缺乏步兵支援的德国装甲部队损失很大,战斗激烈程度空前,在两天的战斗中,德军第18装甲师仅剩下12辆坦克!古德里安惊讶之余,又派第17装甲师接替第18装甲师战斗。一边是寸土必争,一边是寸土不让,激战至20日,德军第17装甲师又败下阵来,其师长也被击毙。卢金的第16集团军虽然伤亡巨大,但没有后退一步。在他们阵前,

到处都是德军坦克的残骸。这极大地鼓舞了苏军将士。

此战使古德里安从南部攻克斯摩棱斯克的企图被粉碎,这令古德里安十分沮丧。鉴于一时难以拿下斯摩棱斯克,于是古德里安便将攻击重点转向纵深,企图绕过斯摩棱斯克,从更大纵深实施包围。他的第10和第3装甲师经过苦战占领了叶利尼亚突出部。

而此时,卢金也得到了补充,大约得到3个步兵师以及一些炮兵部队的增援。与此同时,他还接到上级的命令,令其向南攻击夺回斯摩棱新克老城区。卢金清楚地知道,他的第16集团军损失很大,只能勉强守住防线,根本无力发动反击,但君命难违,接下来卢金便抽调一些部队硬着头皮发起反击,果不其然,卢金的几次试探性的反击都归于失败,于是他毅然下令停止徒劳的反击。

当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对斯摩棱斯克的攻势被阻止的时候,在其北部“铁钳”的另一端——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却发展得异常顺利。该装甲集群以第7装甲师(著名的隆美尔的“鬼师”)和第20摩托化师为前锋,一路冲杀,锐不可挡。15日攻占了斯摩棱斯克东北方向上的杜霍夫希纳,17日,他们已经逼近斯摩棱斯克后方的亚尔采沃,然而正当德军得意忘形之际,却在此遭到了苏军另一位杰出军事天才的顽强阻击。这位军事天才就是与朱可夫齐名、后被晋升为苏联元帅的罗科索夫斯基将军。

罗科索夫斯基原是西方面军机械化第9军少将军长,在乌克兰卢茨克以南与德军第一次交手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率领的第9机械化军装备奇缺(只有200辆老式坦克)。在德军的强劲攻击下,第9机械化军很快陷入德军的包围之中。但是罗科索夫斯基临危不乱,指挥若定,面对绝对优势的德军,罗科索夫斯基果断地改变方面军司令部反击计划,画地为城,以坚强的防御来消耗对方,并伺机将主力跳出德军的铁臂合围。为此他赢得红旗勋章一枚。

7月14日,罗科索夫斯基少将临危受命,铁木辛哥元帅交给他的任务就是组建新的集群阻击德军第3装甲集群,在亚尔采沃地域建立坚固的防御,粉碎德军迂回斯摩棱斯克的企图。由于苏军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反击,因此,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得到的兵力十分有限,只有第38步兵师和第101坦克师,后者大约有80辆坦克,其中除了7辆KV以外,都是老式的T-26和BT-7,外加第240重型榴弹炮团。与此同时,他还收集了许多被击溃的散兵游勇补充部队,并把十几个刚从侠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年轻军官编入了他的

参谋部。就这样,他在2个师的基础上组建了“罗科索夫斯基集群”,并立刻以亚尔采沃为中心构建了坚固的防御阵地。

罗科索夫斯基构建的防御阵地是专门为对付德军坦克的“闪击战术”而设计的。这是罗克索夫斯基自从在乌克兰和德国装甲兵第一次交手以来,就一直潜心研究的对付德军坦克的有效防御模式。在防御地带内,在德军坦克必攻的方向上,罗科索夫斯基利用坦克和火炮构成防御据点,直接向突破前沿防御进入纵深地区的德军坦克开火,以多方位、多层次密集的火网大量杀伤敌坦克与步兵。他还将火炮布置在德军坦克难以到达的地方,加强从侧翼打击敌军的火力力度。同时,他还把仅有的80辆坦克作为机动部队集中配置在后方地域,随时策应防线上任何受到威胁的方向。罗科索夫斯基建立的这种有一定纵深、以反坦克为中心的防御模式是苏军第一次使用,后来经过推广发展,在以后的莫斯科、库尔斯克等战役中发挥了十分突出重要的作用。

18日,就在“罗科索夫斯基集群”成立的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便与南下的德国第7装甲师、第20摩托化师和第20装甲师一部接上了火。罗科索夫斯基这种防御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8日到23日,罗科索夫斯基集群利用阵地打退了德军所有的进攻,德军第3装甲集群自始至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德军坦克损失惨重,在其阵地内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德军坦克的残骸。

正是由于罗科索夫斯基和卢金出色的表现及其部属的浴血奋战,使得德军“合围钳口”的两个铁臂始终无法合拢在一起,不但粉碎了德军快速围歼斯摩棱斯克苏军的企图,也为铁木辛哥元帅下一步主动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于是不久,苏军一场大规模的反攻便开始了。

苏军的反击与突围

7月20日,为解除斯摩棱斯克地域苏军被合围的危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命令苏军西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务必于近几日内向德军发起强大反击。为此,苏军统帅部便将后备方面军和大本营预备队的17个师(后略有变化)转隶西方面军,以5个集团军为基础编成5个战役集群(即第29集团军集群、第30集团军集群、第24集团军集群及第28集团军集群。在集群内每个步兵师都补充了一个拥有21辆坦克的独立坦克营,每个集群都配属了大量炮兵。另一个骑兵集群用于南翼)。7月23日至25日,在空军轰炸机师或

攻击机师的支援下,苏军西方面军以这4个集团军级战役集群,分别从别雷、亚尔采沃和罗斯拉夫利地域向斯摩棱斯克地域实施向心突击,企图与被困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苏军集团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斯摩棱斯克南北的德军突击就集团。

反击发起后,同仇敌忾的苏军战士们端着刺刀、挥舞着马刀,高喊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的口号向德军阵地冲去。德军被苏军这种一往无前、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慑,惊惶失措地进行抵抗。在苏军浪潮般地攻势下,德军纷纷撤出占领的阵地。与此同时,被困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苏军也开始发动反攻,受到内外夹击的德军一时被打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然而,虽然苏军的反击声势浩大,对德军造成不小的压力,但其兵力却还没有强大到扭转战局的地步,加上时间仓促,准备不足,通信工具缺乏,各战役集群投入战斗的时间前后不一,协同失调,结果苏军无功而返。

在北面突击的第29集团军集群、第30集团军集群进展甚微,在德军顽强阻击下,这两个集群损失惨重,几天后便停止了进攻。在南部反击的两个集群,第24集团军集群,在古德里安部队的阻击下也进展不太第28集团军集群则给德军造成极大的恐慌,该集群在罗斯拉夫利以北地域发起连续进攻,一举突入德军防御体系,德国第9军“大德意志团”阵地一度有被突贯的危险。然而,德军增加兵力后,牢牢地守住苏军突破口的两端,使之无法扩大,然后以大炮和空军猛烈轰击浚集群的后方供应线,至25日,该集群被迫停止进攻。

期间,罗科索夫斯基将军配合4个集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击。得到加强(主要是撤出斯摩棱斯克地域的第20集团军第7机械化军)的罗科索夫斯基将军面对霍特第7、第12装甲师疯狂的进攻,以40辆轻型坦克为主力给予了迎头痛击。在这场硬碰硬的对决中,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不但打退了德军第7、第12装甲师的进攻,而且一举从德军第7装甲师手中虎口拔牙,夺回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亚尔采沃(一度被德军占领)。然而,罗科索夫斯基将军这一行动只是暂时缓解了局势,在大局上根本无法扭转颓势。

而此时德军势头却正盛。德军正按计划一步步逼近目标。25日,在斯摩棱斯克正西面,德军第5和第8步兵军在第18装甲师的支援下,从正面压缩苏军第20集团军的防御空间,迫使其缓缓向东退却;在斯靡棱斯克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以第29摩托化师、第17装甲师和党卫军“帝国”师再一次向斯

摩棱斯克发起强攻;在斯摩棱斯克北面,霍特的第7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师也重新组织向南进攻,企图击破罗科索夫斯基的拦截后,与古德里安会师。这样,斯摩棱斯克地域苏军有再次陷入合围的危险。

在此后几天内,德军南北两翼的攻势越来越凌厉。至30日,德军铁钳的两臂终于在斯摩棱斯克后方合拢了,德军第20摩托化师和第17装甲师成功地会师,从而将苏第20和第16集团军封闭在斯摩棱斯克的口袋之中。同日,德军第7装甲师和第12装甲师,又对罗科索夫斯基发动一次强攻,企图击退罗科索夫斯基,建立起包围圈坚固的对外正而,使罗科素夫斯基难以解救被围苏军。罗科索夫斯基以他新得到的10辆KV坦克和几个炮兵营及加强的步兵发动了一次凌厉的反击,将第7装甲师打回了原进攻出发地,并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楔入德军防御阵地内。

这一日,苏联最高统帅部终于下达了放弃斯摩棱斯克的命令,要求被围的第20、第16集团军向东突围,并授命卢金全权指挥这场突围战。31日,苏军第20、第16集团军开始突围,卢金从里往外打,罗科索夫斯基从外往里打,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奇迹终于发生了一一在两厢夹击下,硬是在德军严实的包围圈中撕开一个缺口,并建立了一条狭窄的“逃生走廊”。从7月31日到8月3日,德军所有企图关闭这条走廊的努力都失败了,苏军第20、第16集团军在逃生过程中,虽然沿途遭到德国炮兵和空军的无情轰炸,但其大部兵力还是通过这条走廊同到了己方的防线。正是由于卢会和罗科索夫斯基的艰苦努力,从而创造了自苏德开战以来,被围苏军主力成功突围的先例。直到8月5日,德军才将包围圈内的苏军残部肃清。至此,德军共俘苏军31万人,缴获3 000多辆坦克和数量大致相同的火

两翼方向上的鏖战

战役打响后,为了保证对斯摩棱斯克地域苏军的围歼,保证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霍特第3装甲集群南北两翼的安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南北两翼还实施了牵制性的进攻。

在战线南翼,7月9日,德军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及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军第13集团军的防御,双方经过几天鏖战,德军向纵深进展迅速,苏第13集团军有被合围的危险。13日,在苏第13集团军南部防守的第21集团军依令在格拉西缅科中将指挥下,向莫吉廖夫方向发起反击,威胁德军第2集团军的侧翼,以解在莫吉廖夫和新贝霍夫地域防御的第13集团军之围。

苏第21集团军所属第66、第63、第67步兵军分三路展开进攻。第66步兵军向西面的别列津纳河发起进攻,一口气推进了80多千米,夺回了别列津纳河和普季奇河上的一些渡口;第63步兵军也推进了30多千米,收复了罗加乔夫和日洛宾,并向博布鲁伊斯克方向继续前进;在侧翼的第67步兵军行动也非常迅速,在新贝霍夫配合第13集团军发起反击,阻止了德军第2装甲集群第24装甲军的进攻。17日,在苏军第21集团军的努力下,被合围在克里切夫地区的第13集团军主力得以成功突围(合围圈内只有1个多师,该师一直坚守到了7月27日,牵制了5个德国步兵师),渡过了索日河组织防御。同日,为对付第21集团军,德军不得不调来第2集团军的第43军和第53军,才将该集团军阻止在博布鲁伊斯克以南,日洛宾西南一线。

20日,德军第2集团军进至别列津纳河与第聂伯河之后,占领帕里奇和新贝霍夫,并在莫吉廖夫南北两侧夺得第聂伯河登陆场。21日,根据苏军统帅部的统一部署,苏军4个集团军集群在向斯摩棱斯克地域实施反突击的同时,以1个骑兵集群突入博布鲁伊斯克西南及其以西地域,该骑兵集群在奇袭德军第2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后,主动退至普里皮亚季河以北地域实施防御。

为加强对西方面军南翼军队的指挥,苏军总统帅部于24日决定,以第13、第21和第3集团军组建以库兹涅佐夫上将为司令的中央方面军,统一指挥别列津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及索日河一带的苏军作战行动。

27日,德军第2集团军在莫吉廖夫地域围歼了仍坚持战斗的苏军第13集团军一部,俘虏苏军约3.5万人,尔后向罗斯拉夫利方向继续推进。

8月1日,德军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第2集团军进行重组,以专门对付突入罗斯拉夫利以北地域的苏军第28集团军集群。德军以第24装甲军和第7军为右翼,第9军为左翼,向苏军第28集团军集群实施钳形突击,发起罗斯拉夫利战役。3日,德军第24装甲军一部攻占罗斯拉夫利,同进至罗斯拉夫利一莫斯科公路的第9军左翼在该市东北会合,德军第7军切断了罗斯拉夫利—克里切夫和罗斯拉夫利一斯摩棱斯克两条公路,从而使苏军第28集团军集群在罗斯拉夫利西北地域陷入合围。战至8月8日,苏军第28集团军集群除一部脱逃外,大部被歼。德军俘虏苏军约3.9万人,缴获或击毁坦克和装甲车250辆、火

炮613门。

在斯摩棱斯克战线北翼,双方的作战规模相对较小。7月14日,德军霍特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占领韦利日,随后被调往中段的斯摩棱斯克地域,从而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北翼的突击力量有所减弱。两天后,德军第57装甲军攻占涅韦尔,后奉命以第19装甲师向大卢基方向前进,以缓解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威胁,加快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16日,加入战斗的德军第9集团军以一部兵力占领波洛茨克,20日进至戈罗多克一涅韦尔一线,接替第19装甲师,向大卢基方向实施钳形突击。在此期间.被德军分割为几部分的苏军第22集团军,继续在大卢基等地顽强抗击德军进攻。

德军在南北两翼的行动有力地配合了第2、第3装甲集群的作战,从而保证了其对斯摩棱斯克地域苏军的围歼。

尾声及品评

至8月8日,以德军歼灭苏军第28集团军集群为标志,斯摩棱斯克会战基本结束,但双方在此方向上的战斗并没有结束。此战之后,德军将进攻重点转向南北两翼,将中央集团军群的精锐力量第2、第3装甲集群南下、北上,分别参加基辅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但在中部叶利尼亚等地的激战并没有停止。为清除德军突向莫斯科的前进基地叶利尼亚突出部,苏军预备队方面军所属第24集团军及其加强兵力共10个师,8月30日向叶利尼亚突出部的根部实施钳形突击,尔后又击退德军多次反击。至9月4日,苏军给予德军叶利尼亚集团以重大打击,并对其形成深远包围,迫使其退却。两天后,苏军收复叶利尼亚市,并向西展开追击。至8日,苏军进至乌斯特罗姆河、斯特里亚纳河一线,歼灭德军4.5万人,胜利结束叶利尼亚战役。此外,苏军西方面军以4个集团军的兵力于9月1日至9日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再次转入进攻,但未奏效。尔后,苏军西方面军在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

在此次会战中,德军战役战术手段十分娴熟:利用苏军立足未稳,防御体系尚不完备,依靠强大的装甲集群,连续实施深远的钳形突击、分割包围和各个击破,不但歼灭了大量苏军兵力(仅俘苏军就40多万),而且还占领了斯摩棱斯克等战略要地,一举向第聂伯河以东推进200余千米,从而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率先达到“巴巴罗萨”作战预令为其确定的第一阶段作战目标。

但此战德军并非完胜。由于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也损失较大。至7月23日前,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集群损失人员近50%,步兵兵团损失人员近20%(共死伤25万人)。这迫使德军统帅部于1941年7月就使用了将近一半的战略预备队(24个师中的10个半师),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另外,由于德军步兵机械化程度不高,虽然其装甲部队进攻十分迅速,但跟进的步兵却常常有脱节的现象。因此,即使苏军很快被围,德军由于缺少步兵参战,苏军常常能够虎口脱险。拿下斯摩棱斯克后,德军作战部队已疲惫到极点,被迫转入防御,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对德军来说,这自苏德开战以来尚属首次。

此次会战,苏军损失很大,并且丢失了大片的国土,这主要是因为苏军先前人员装备损失太大以及德军尚处于优势,加之苏最高统帅部仍旧对反攻(且反攻十分仓促)抱有极大幻想造成的。虽然如此,但苏军的战役战术并非一无是处,乏善可陈,相反其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作战中,苏军逐步从“德军不可战胜”的梦魇中走了出来,并开始从边境作战时的混乱无序状态走向井井有序,其使用的防御模式及样式开始发挥效力。尤其是罗科索夫斯基构建的大纵深、以反坦克为中心的防御模式发挥了十分突出重要的作用。这种防御模式一举打破了德军装甲部队所向披靡、锐不可挡的神话,从而开创了有效对付德军坦克闪击进攻的先例,这对于鼓舞苏军士气、坚定苏军取胜信心及丰富和完善苏军防御作战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值得称道的是,苏军的动员和组建新锐力量的能力极强。每当苏军防线岌岌可危时,苏军总能及时投入新锐力量使防线转危为安。这一点也令希特勒深感吃惊。他在8月4日视察中央集团军群时曾坦言,如果早在发动侵苏战争之前就知道苏军的坦克和飞机有那么多,他就很难定下侵苏决心。正是由于苏军顽强的防御和新锐力量接连不断的反突击,沉痛地打击了德军的嚣张气焰,迟滞德军进攻达1个月之久,才为苏军加强莫斯科的防御准备,并为尔后在莫斯科决战中粉碎德军重兵集团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