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2010年5月 第23卷 第5期 医学信息 汶川地震重灾区医疗救治中医院管理初探 蔡 蓉 【摘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位于重灾区的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国家抗震救灾医疗队全力支持下,集中伤员,集中专家, 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对医院救治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根据震后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救治工作重点,确保地震后医疗救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向国家 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医疗救治;医院管理初探 【中围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6—1959f2Olo)o5—0254~02 导致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地震伤员全靠救援军、警、志愿者背、抬往外运 送。因此,往往导致不确定的时间内大量伤员不成批运送至医院。全体医 务人员主动放弃休假,每天24h在院内待命,实行弹性工作制。每班根据 送来伤员数量,伤情安排救护工作,保证伤员到达后及时得到救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瞬间,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 JII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汶川时 问”。由于四川省江油市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紧邻地震极重灾区北 川、青川、平武,大地震发生后5分钟大最伤员涌人我院,医院迅速启动 应急预案,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地震救援工作。针对特大地震伤员救护的 工作特点,结合本院医疗资源情况,医院立即整体部署全院医疗救援工 作。震后不同阶段,在国家抗震救灾医疗队支援下,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保证了医疗救援工作高效而有序的进行。确保了医疗救护质量,保证了 救治安全。在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治中,四川I省江油市人民医院作为离震 中最近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责无旁贷地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同 时,由于大地震突发其来,短时间内江油及北川、平武大量地震伤员涌入 医院。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因此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对大 地震医疗救治中我院医疗管理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1 安全转移。紧急救治 1.1 快速安全转移院内病员:当“5.12”特大地震袭来时,强烈的 震动致使江油全市断电、断水、断天然气,通讯中断。医院门诊、住院、内、 外科大楼在剧烈的摇动后,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能否及 时、快速、安全的转移门诊、住院病员是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考验。全院在 班医务人员毫不犹豫、毫不退缩,休息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问冲向摇晃中 的医院。大家迅速参加到转移病人的行列中,扶着轻病人。抬着重病人。 从门诊、内科、外科大楼中跑出,不到半小时,完成了门诊近千名就诊人 员的有序疏散,把近600名住院病人全部转移至医院安全地带,无一伤 亡发生,同时医务人员冒着余震的摇动,返回科室抢出急救药品,搬出氧 气筒、抢救车等必备的医疗抢救药械,立即对危重病人继续进行抢救,确 保病人无意外发生。 1.2 紧急救治地震伤员:大地震震动刚停,被砸伤的地震伤员一个 接一个的送人医院,瞬间,医院内外哭声一片,医院内外的空地上放满了 满身尘土、血肉模糊的地震伤员,全院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立即投入到地 震伤员抢救中。医务人员含着眼泪,为地震伤员清创、止血、包扎、输液、 手术,全部救护车紧急出动,24小时不问断的高效救护,尽最大努力保证 送入我院的地震伤员能得到最及时的初步救治。同时后勤部门迅速采 购,彩色塑料布,立即搭建救灾帐篷,采购水、食物等必备物资,以备抗震 需要。 2 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靠中资源,集中救治 2.1 分区集中管理地震伤员:大地震后24小时内,从地震废墟中 解救出来的北川、桂溪、陈家坝,平武、平通、南坝及我市偏远乡镇的大量 伤员通过军车、警车、救护车、大货车、私家车接连不断的运来。我院迅速 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将地震 伤员集中安置在医院后勤快速用彩色塑料布在安全地带搭起的临时病 区中,根据伤员伤情轻重,将临时病区分为A、B、C、D、E、F、机动七个区, 其中A、B区安置伤情最重,需急诊手术急救的伤员,按照先分检后手术, 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地震伤员进行救治。将原 内、外科住院病员分内科区、外科区集中管理,其余科室暂不变。地震发 生后24h内,救治地震伤员800余人,急诊手术75台。 2.2 集中专家,提高救治成功率:根据统计:震后软组织伤占32 一68 ,四肢骨折占16 一44 ,头颅伤占4 一37 ,胸部伤占3 一 l5 ,脊柱伤占3 一9 ,,有3 一66 的死者系多部位损伤,其中挤 压伤,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钾是地震后主要死因。经现场紧急救治后, 在医院的伤病员常会出现病情的变化和加剧,使得救治上的复杂性,艰 巨性,困难性更为突出。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医 院将手术医生集中由大外科管理,将专家分组,保证在临时搭建的手术 台上连续不问断及时为地震伤员手术。由于地震影响医院断水、断电、断 天然气,药品设备告急,专家严重缺乏,全院职工连夜奋战救治伤员,极 度疲乏。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专家遵照党中央、国务 院、中央军委、卫生部的指示,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南京医科大学附 属南京第一医院卫生部抗震救灾医疗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长征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火速赶到地震灾区,赶到江油,赶到医院 专 家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简易手术蓬和临时搭建的病房里日夜奋 战、忘我_T作、不辞辛劳、不畏危难,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使地震伤员得 到了最有效的救治,在第一时问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3 集中资源,统一调配:地震造成医院各大楼受到严重损害,许 多贵重仪器损毁,5.12后强烈余震不断,无电,电梯不能运行,为满足几 千名地震伤员的需要。医院将各科还能使用的物资、仪器统一调配,集中 各种抢救药品,抢救器械最大限度满足抢救地震伤员的需要。由于地震 254—— 2.4 集中救治,减少致残和死亡率:我院医务人员阔卫生部派遣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专家、中央军委派遣的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专家在2008年5月12日~2008 年5月1 7日这一时间段中,在我院临时搭建的彩色塑料布病房A、B、C、 D、E、F、机动等七个病区中,集中救治地震伤员2807名,在临时搭建的手 术室中不问断的实施手术700余台次。专家们不惧余震危险成功的为病 员实施了颈前路,颈部椎体爆裂性骨折复位固定术。断指再植等高难度 手术,避免了地震伤员的残疾。专家们以精湛的技术,不顾疲劳连续作战 的精神,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的手术,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挽 救了一个又一个地震伤员的生命。 3 根据震后不同时段.确保工作重点 3.1 震后24h内。管理工作重点:①迅速成立医院抗震救灾指挥 部,指挥全院抗震救灾医疗工作,与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络并随 时汇报情况,同时紧急求援。②尽全院全体医务人员、职工之力,克服医 院断水、断电、断天然气,通讯中断,药品设备告急等困难,24小时连续奋 战,不顾极度疲劳清创、包扎、止血、输液、手术等,尽最大限度抢救地震 伤员。③冒着不断余震的危险,从摇晃的门诊大楼,内、外科大楼中尽快 抢出急救药品、急救设备、手术器械,以供抢救地震伤员使用。④医院抽 调各科男同志由后勤组织,紧急搭建临时彩条帐篷,搭建临时病区。⑤把 医院仅存的水集中使用,专供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所需,保证抢救手术顺 利进行。 3.2 震后一周内,管理工作重点:①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 源,集中救治。②冒着余震的危险,放射科、检验科、医技科等医务人员, 在摇晃的大楼中开展辅助检查,以利于地震伤员的准确诊断。③同国家 派来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专家一道迅速有效地检查病人情况,根据地震伤 员伤员伤情程度安排救治手术,每天24小时轮流不停的开展急诊救治 手术 ④一切以地震伤员为中心,关爱地震伤员,密切观察伤情变化,尤 其对危重伤员,无家属伤员,加强观察,发现伤情变化及时处理 ⑤在志 愿者全力支援下,安排好地震伤员、家属,在院病人及其家属,救援专家, 在班职工的生活。 3.3 震后伤员转运期工作重点:遵照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按照 卫生部跨省转移救治地震伤员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准确、安全、及时、高 效的整体转运地震伤员到外地、外省救治的目标,医院采取了一系列有 效措施:①在专家指导下,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把受伤最重的地震伤 员优先转运,在上、下车时,在途中严格按医学原则转运伤员,防止伤员 在转运中加重伤情。②派专人负责,核实需转运的地震伤员,并建立登记 信息,用标签注明,转运病员及家属的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来源 地。③在A、B、C、D、E、F、机动七个区,对地震伤员,家属根据转运表逐一 核对无误后,给予详细解释,贴上转运标签,对不愿意转走的地震伤员,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丁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中。④派专人 在车上第三次与登记表,病员标签进行核对,使伤员转运准确率达 100 。⑤医院派出最强的医护骨干组成送护组,按一对一护送原则将转 运病员及家属再次核对无误后,让医护人员跟车进行观察,成功将11批 次316名伤员安全转运至外地、外省指定医院。 3.4 建立板房病区,管理_T作重点:①5.12大地震造成我院房屋 垮塌多间,内科、外科大楼等业务用房2425间需维修加固,而且夏季帐 篷内温度高达4O度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 怀下北京建工集团援建江油修建抗震板房区,根据江油市抗震救灾指挥 部统一安排,北京援建人员到我院修建板房病房,医院积极配合北京建 工集团及时搭建了98套板房,把病人及时转移到板房病区,尽最大限度 改善震后病员住院条件。 3.5 震后防大疫,管理工作重点:5.12大地震后,医院积极开展震 后防大疫工作.组织医务人员每天到街头、灾民安置点及北川、平武灾民 集中安置点去消毒、巡诊.免费发放预防药。发放抗震救灾科普宣传资 料,开展科普宣传,预防接种等。并派出医疗队为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区 灾民安置点义诊,做到大灾无大疫。从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9月26 日,免费为地震灾民发放预防药品65864人次,针灸推拿7226人次,心理 咨询63387人次,预防接种365人次。 4 存在不足 医学信息 2010年5g] 第23卷 第5期 经验交流 临床护士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王海英 许红璐 林平顺 【摘要】目的:分析当前临床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找出应对措施,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方法:收集目前社会、医疗体制及护士自身对护士职业 的看法和实际影响。结果: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既有医疗体制及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护士自身的因素。结论:加强临床护士的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 培养、学习护患沟通、学习应对压力的处理以及寻求有效的管理,能有效避免临床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更好的为护理工作服务。 【关键词】临床护士;职业压力;职业倦怠;职业耻辱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l05—0255一O1 护士职业已是世界公认的压力性职业,工作负荷过重,综复杂的人 际关系,角色、个人价值与现实冲突,护士的个性特征和社会、科技的进 步等方面均给护士带来了压力L1]。而目前,社会舆论对医务人员的负面 报道日益增多,使身处临床一线的护士更感压力,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据 调查显示,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存在职业倦怠率高达58.9 [2]。作为临 床一线的护士应该如何防范和应对职业倦怠,下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 讨论。 1 职业倦怠的成因 职业倦怠是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出现的一种身心消耗过 度、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L3,它对人有很大负面反应,轻者对工作失去兴 3]趣产生疲劳感;重者则会出现嗜睡或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厌食, 甚至呕吐。 本 的人文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 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现代医学模式实施主体 之一的护理人员同样需要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关怀,只有这样护 士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_5]。护士应该主动学习应对和释放压 力的方法,可通过寻求心理治疗、建立同事支持系统等方式来促进心理 健康,培养和锻练护士白身应对能力,以良好的心境投人工作。 2.1.4 自信心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能使护 士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周密细致地维护人的生命。护士应该充分正确 的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明白护理工作就是在平凡中奉献,所傲的一切 都在帮助人类减轻病痛、恢复健康、预防疾病,一直以来都具有非常崇高 的职业声望。临床护士不应该因为当前一些对医护行业不正确的看法而 动摇自己的职业信念,产生职业倦怠,甚至选择调岗或离职。 2.2管理层方面 2.2.1 减轻护士压力:护士长期处于价值认同感低和社会心理支 持不足的矛盾状态之中,承受着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因此,管理层应该 主动协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合理补充护理人力,加强后勤支持系统,减 少占用护士从事非专业工作。与媒体加强沟通,加大对护士的正面宣传, 提升护士的社会地位,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护士长在每天 的工作中,关注护士们的心理、情绪变化及要求,并通过简便易行的办法 来做好应对。尤其是严重事件的应对,及时有效地处理护患关系,及时疏 导护士的不良情绪,保障护士的自尊与安全。 2.2.2 组织加强职业道德学习:对行业当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坚决 打击,对工作中表现优秀和突出的护士要及时给予表扬奖励,提高职业 自豪感。 2.2.3 提高护士待遇:增加护士的整体收入,加强福利,让护士能 够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体现自我价值。 作为临床护士来说,充分认识职业倦怠,采取适合的方法帮助自己 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秉行南丁格尔一贯的信念,为病人分担忧愁、解除病 痛,做好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促进病人的康复,得到病人与家属真心的 赞许,乐观对待生活,能有效避免出现职业倦怠,更有利于护士个人的身 心健康和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体玉.护士职业压力及其对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现状[J].护 理学杂志,2006,21(16):79—80 E2] 王树珍,赵琦,李曙光.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 LJ].2008,22(9):2292—2293 [3] 陆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3):206—211 1.1 临床护士工作压力过大:目前临床护士在工作中普遍感到工 作量大,强度高,精神负担重。主要与患者多,护士人力不足,护士从事大 量非专业性的工作等有关,加之实行弹性排班制,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潜在职业危害大,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日积月累,容易形成身心倦怠和疲 劳l3],对工作失去兴趣与信心。 1.2 护士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由于护理工作繁琐细致,工作责任 大,护士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职业认同感不高,未能充分理解以病人为 中心的理念,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加重了职业倦怠感。 1.3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 渐提高,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增大,期望值很高。而相对而言,护理队伍 的扩充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群众的法律知识增加,维权意识增强,社 会舆论导向经常将病人视为弱势群体,对医院及医护人员进行负面报 道。护士不主动或不善于向病人或家属进行解释沟通,极易引发病人或 家属不满,导致医患纠纷增多。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势必造成职业倦怠感 更加强烈。 1.4 护士的待遇低,自我价值未能得到体现:现在一些医院对待护 士是采用合同制,而且与医生在待遇、福利方面逐渐拉开距离;但在要求 护士方面却相当严格,特别是大医院,基本上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甚至 本科毕业生也只能作为合同护士工作,以至有部分护士对自己的职业选 择产生怀疑与困惑,缺乏自信,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2 对策 2.1 护士自身方面 2.1.1 加强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护士们必须真正做到以 病人为本,从病人的利益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铭记职业道德,在任 何时候都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护理_T作中的重要性,树立 干一行、爱一行的专业精神。培养庄重、文雅、谦虚、谨慎、细心、耐心、文 明礼貌和蔼可亲、语言美好、行为举止得体等素质。而且对病人应一视同 仁,具备对工作认真负责、善于交流、乐于助人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2.1.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也是 个充满焦虑、沟通障碍的场所。医护人员要面对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 态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病人,同时还要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愤怒、恐 惧、悲伤等情绪变化,医护人员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面带 微笑,学习并掌握沟通的技巧,主动向病人及家属进行解释,以建立和 谐、融洽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护理的顺利执行[4]。 2.1.3 学会释放压力:提高护士对 作压力的应对能力对缓解护 士的心理压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人为 一[4] 陆扬.护士工作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研究进展EJ].上海护理, 2008,8(2):52—54 E53 李兆良,高燕,冯晓黎等[J].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 医学与社会,2005,18(6):26—27 [6] 冯怡,赵国秋,张燕敏.护士心身耗竭程度及对员工援助计划的需 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4—566 作者单位:510080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4.1 资料不全:5.12地震发生后,瞬间,大批的地震伤员涌人医 院,医院内一片忙乱,门诊部、住院部、院内、院外、水泥地上、草地上、花 园中到处躺满了地震伤员,来不及细问,医务人员含着眼泪甚至是边哭 边为病人输液、止血、清创、缝合、包扎,所有到院的地震伤员无需、也无 法办理任何手续,来院直接救治,许多伤员经急救处理后又自行离院,导 致许多地震伤员基本信息流失,记录统计不全。另外,由于震后又下大 雨,吹大风,将彩色油布帐篷吹翻,许多重要资料被暴雨,大风损毁, 丢失。 的条件下,长期超负荷、超极限的T作,导致医务人员身心疲惫,精神极 度紧张,恐惧,一些同志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另一些同志又H{现过激 的思想行为,这些震后心理问题,在地震极重灾区与重灾区有共性,已得 国家的高度重视。 感谢:卫生部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抗震救灾疗队;中 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 参考文献 4.2 对地震后余震次生灾害心理准备不足:亲历地震的艰难后,面 对几万余次的余震,而且江油有两次是6级以上地震的震中。家园被毁, 亲人伤亡,断水、断电、断天然气、信息不通,震后又遭遇大暴雨,大暴风。 初期无救灾帐篷只有彩色塑料布搭起的简易帐篷,几翻几次,被暴风雨 吹翻,全身湿透,衣被湿透,在酷暑时帐篷内温度达四十度以上。在恶劣 [1] 景炳文,等.地震后严重创伤并发症防治手册.第一版,上海 [2]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5(21) 作者单位:621700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 一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