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散⽂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的散⽂,跨越了纯⽂学的界线,⾛向⽂化领域。其散⽂美学型态迥异于前 ⼀切散⽂⽂本。他的散⽂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体的束缚,开创了散⽂的⼀代新 风。本⽂拟就其散⽂艺术特⾊与美学风格的两个⽅⾯进⾏分析探讨。
“余秋⾬散⽂的特⾊,即:追寻⽂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活点滴 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充满活⼒的秋⾬散⽂之树。 当代⽂坛,谈到散⽂不能不谈余秋⾬。余秋⾬散⽂,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化意蕴,余秋⾬结集出 版的《⽂化苦旅》 、 《⽂明的碎⽚》 、 《秋⾬散⽂》等,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 单他的 《⽂化苦旅》 在台湾⼀年就重印了11次, 可见其散⽂的魅⼒。 ”[1] ⼀、艺术特⾊
余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化散⽂,借⼭⽔风物,寻求中国⽂化意蕴与⼈⽣真谛,探寻中国⽂化的巨⼤内涵与中国⽂⼈的⼈格构成。 (⼀)、对传统散⽂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作家们在意图呈⽰时总体上存在着⼀种隐匿化倾向;研 读余秋⾬散⽂,我们发现,这⼀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 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追求运⽤于状物散⽂,⽽且运⽤于写景散⽂。“从⽽导致其散⽂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化、道德等 多元视⾓的透视之中,或在⼀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 丰富的涵义,⽐如其《⽩发苏州》是⼀篇写景散⽂,按照传统的写法,⽆⾮是先 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点主体的感怀 完事。”[2]然⽽,《⽩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 “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个⾔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间之美的多维穿透。⽂本共分五个部分,第⼀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塔》中王道⼠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为外⼈道的⼼灵秘 史。 如果说传统散⽂中的想象是⼀种技巧, 想象的⾄多是⼀个场景, ⼀两个细节, 像余秋⾬这种⼤规模地、整体地运⽤想象修复⼀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的散⽂⽆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居”系列, 均属于“游记”。“游记”⼀直是中国⽂学的⼀朵奇葩,在古典时代,⼭⽔游记 在某种程度上甚⾄构成了那⼀⽂苑中极为光亮的⼀部分。 然⽽, 到了本世纪末期, ⼭⽔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的不外乎这 样⼏种:
(1)、随着物质⽂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在古⼈那⾥很难亲历的⾃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可得。
(2)、伴随着物质⽂明的⾼度发展同时⽽来的,是⼈对⼤⾃然的改造与征 服已极尽最⼤限度,即⼤
⾃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化的⾃然,⼈们对之⾄少在⼼ 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在探索⼤⾃然奥秘时所特 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然⼭⽔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余秋⾬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如《庐⼭》、 《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意全⾯摹拟那⾥的具体风光、景点,⽽侧重关注那⾥的⽂化型态。
(⼆) 、关注中国传统⽂⼈的⼈格精神
“在余秋⾬的笔下,闪现出⼀⼤批中国⽂学史上熠熠⽣辉的名字,他们都是 才华横溢⽽⼜命运多蹇的⼈,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贵⼜苦 闷的灵魂, 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不容于朝廷, 受到⼩⼈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 被流放、被贬谪。”[3]他们的⽣命⼒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 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作者描写了伟⼤诗⼈苏东坡⼀ 次次地被⼩⼈诋毁,⼀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 ⽂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投⼊到⽂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的悲剧性命运的展⽰,使⼈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明史是⼀部苦难深重的⽂明史,⽂明的发展史是⼀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抗争的搏⽃史。 (三) 、寻找隐藏于⼭⽔古迹的⽂化意蕴
余秋⾬的散⽂⼤多以景物为题名, 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只关注景物的⾃然 现象,多以个⼈的感情抒发和⾃我表现为主,⽽是⽤他深邃的⽬光,透过这些现 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总是古代⽂化和⽂⼈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底的⼭⽔,并不是完全的⾃然⼭⽔,⽽是⼀种⼈⽂⼭⽔。”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 或沉迷于个⼈感性⽣活的抒发的散⽂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个引⼦,“⽂⼈的魔⼒,竟能把偌⼤⼀个世界的⽣僻⾓落,变成⼈⼈⼼中的故乡,他们褪⾊的青衫⾥,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4]“今天,我冲着王维那⾸《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 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反差。 《风⾬天⼀阁》对天⼀阁也未多作描述,⽽突出写天⼀阁的创建⼈范钦其⼈,写其超强的意志⼒与基于⽂化良知的健全⼈格,从⽽显现天⼀阁本⾝的存在价值。 (四)、将散⽂与⼩说结合,追求⼩说化的艺术效果 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般认为, 散⽂应当是写⼈的真情实感, 历史散⽂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 许多历史散⽂作家, 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 导致其散⽂成了考古学, 枯燥⽽⽆新意。余秋⾬他认识到这⼀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创作规范,⽽采⽤了虚拟性的⼩说⼿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看了看友⼈已打点好的⾏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是否帮他打点⾏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眼”, 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
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氛,呈现给我们⼀个具体⽽⽣动的画⾯,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如⾝临其境。 2、完整⽣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主题⽽截取某⼀故事⽚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余秋⾬的散⽂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常好。《道⼠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与外国⼈进⾏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献的胶卷进⾏研究。整个故事完整⽣动,让⼈如⾝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的描写,更是让⼈义愤填膺、痛⼼疾⾸,“⼀箱⼦,⼜⼀箱⼦。⼀⼤车,⼜⼀⼤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个或多个⽣动的故事。秋⾬散⽂的⼩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具有⼩说的强烈感染⼒。
3、对原有散⽂⽂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称之为“⼩品⽂”。写作学科给散⽂所下的定义是:散⽂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式的篇幅短⼩,取材⼴泛,写法⾃由,⽂情并茂的⽂学体裁。
然⽽,读余秋⾬散⽂的第⼀感觉就是,篇幅宏⼤。《⽂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压卷之作《江南⼩镇》有9000余字,《风⾬天⼀阁》有16000余字。其实,长篇散⽂的出现是散⽂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的⽂体规范极⼤地制约了散⽂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的、情节复杂的重⼤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吕的磅礴⽓势,读起来令⼈荡⽓回肠。林语堂曾指出:好散⽂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产⼒落后⽽形成的简约、削⾜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散⽂的出现迎合了散⽂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法上,秋⾬先⽣的散⽂并⾮以抒情为主,⽽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核⼼成分是议论,但⼜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乳交融,使⽂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墩,是⽯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 阳关坍弛了, 坍弛在⼀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 终成原……” “这⼉应该有⼏声胡笳和羌笛的,⾳⾊极美,与⾃然浑和,夺⼈⼼魄。[5]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们⼼头的哀⾳。”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们反⾝⾃问,⽂明是什么?⽂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遗落?⼜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秋⾬的散⽂中,最具特⾊和最有魅⼒的部分,不是来⾃⽣动的场⾯描写, 也不是来⾃温情脉脉的抒情, ⽽是这种⽤抒情的笔法, 进⾏理性思考的议论。 ⼆、美学风格
(⼀) 、对传统历史⽂化的探讨
余秋⾬散⽂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反响, 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坛⼀ ⼤景观。其散⽂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切散⽂⽂本。 “从意蕴上考察,余秋⾬散⽂集中探讨的是中国⽂化问题, 因此其⽂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构成: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群体,如李冰(《都江堰》 ) 、 柳宗元( 《柳侯词》 ) 、苏东坡( 《苏东坡突围》 ) 、朱喜、张械( 《千年庭院》 ) 、⼋⼤⼭⼈( 《青云诺随想》 ) 、被放逐的⽂⼈( 《流放者归来》 ) 、 ‘酒公张先⽣’ 《酒公 墓》 ) 等;锈刻着⽆数历史⼈物的⾜迹与印记 的⽂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6]如都江堰、柳州、黄
州、海 南岛、三峡、洞庭、庐⼭、西湖、苏州( 《⽩发苏州》 》 、⼭西( 《抱愧⼭西》 ) 、周庄( 《江南⼩镇》 》 、承德避暑⼭庄( 《⼀个王朝的背影》 )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化内涵的物象。如天⼀阁、道⼠塔、莫⾼窟、牌坊庙宇、笔墨、吴江船、废墟等。作家常常将上述三⽅⾯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著名或⽆名的⼈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 质⾔之,通过他们的⽣命亮⾊划破历史隧道的⿊暗,展现了⼀幅漫长的中国⽂化演进的巨幅⾯卷。
其散⽂的美学蕴藉⾮常丰厚, 譬如, 他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 “贬官⽂化” 、 “隐逸⽂化”与“夜航船⽂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 由衷地崇敬康熙⼤帝的雄才⼤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能(《⼀个王朝的背 影》);他惊讶、赞叹中国⽂化的异质因素“商业⽂化”的崛起,⼜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化的没落、 灰飞烟灭( 《江南⼩镇》 、 《抱愧⼭西》 ); 他思考过 “美” 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价值的东西在⼈类进程中的重要作⽤(《柳侯祠》、《夜⾬诗意》);他为我们的祖先曾经作出过的成就⾃豪(《都江堰》),为他们呕⼼ 沥⾎地护卫民族的精神之⽕⽽折服(《风⾬天⼀阁》),为⼀切曾经在冷漠、⽆序的社会⼈⽣与历史实践中贡献过绵薄之⼒的⼈、 事树碑⽴传( 《信客》 、 《庙宇》 ); 他痛斥⼀切扼杀民族之魂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牢笼”(《流放者的⼟地》、《苏 东坡突围》、《牌坊》);他忧惧⽂明之光的熄灭(《藏书忧》、《家住龙华》), 但对那些曾经辉煌的 “国粹” ⽽今必然要遭到的淘汰命运并不遗憾( 《笔墨祭》 ); 他在苦苦追寻“强国梦”的同时,亦痴痴地关怀着适合⼈类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道⼟塔》、《乡关何处》);等等。余秋⾬散⽂的主题似乎⼜并不复杂, 他给我们的⼀个总体印象是, 这是⼀个对于中外古今⼀切优秀的⼈⽂遗产都曾经作过全⽅位地、深⼊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学者对整个中国历史⽂化传统的“指点江⼭,激扬⽂字”。其全部⾔说的内核⼀⾔以蔽之,就是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在两千多年⽂明进程中的“⽂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在⽆情地解剖民族⽂化⿊幕的同时,亦冷峻地反省了知识分⼦⾃⾝的不⾜、缺点,从⽽不仅为知识分⼦的⼈⽣悲剧,⽽且为整个民族⽂化的悲剧唱了⼀曲⽆尽的挽歌。从艺术上考察,余秋⾬对中国传统散⽂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美学的贡献也是多⽅⾯的,主要体现在: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如“牌坊” 、 “庙宇” 、 “江南⼩镇” , 《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 《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家的个⼈实践中起过重要作⽤,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有关联。这就与17年时期散⽂作家们于⾛马观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写⼤不相同, 同时也与古典主体在个⼈⽣命之旅中主客体之间那种“随遇⽽感”式的取像区别开来。 (⼆) 、开创了新型散⽂典范
突破了传统游记散⽂“移步换形” ,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如《庐⼭》、 《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 , 作家在这些地⽅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意全⾯模拟那⾥的具体风光、景点, ⽽侧重关注那⾥的⽂化型态、⽂化品位与⽂化贡献。
⼤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 历史瞬间或历史⾯卷。《道⼠塔》中王道⼠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 《⼀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为外⼈道的⼼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中的想象是⼀种技巧,想象的⾄多是⼀个场景,⼀两个细节,像余秋⾬这种⼤规模地、整体地运⽤想象修复⼀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由切⼊与转换。 余秋⾬散⽂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然地转⼈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是⼀种交融着感性与理性的具象式理论⾔说。充分显⽰了⼀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淫了多年的⽂化学者的优势,从⽽远远超出前此若⼲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本,为当代散⽂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余秋⾬能将⾃⼰的散⽂写到了这个程度上,实在也是⼀个奇迹,靠的是他多年的⼼⾎、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的⾏⾛、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 但是他通过散⽂, 把⾃⼰塑造成了这样⼀个社会、 ⽂化形象,完全可以说是,被⼀些外在的东西逼出来的,被媒体和杂志逼出来的,是被他的朋友们推出来的,既可以说是被爱护他的师长朋友们推出来的,保护出来的,⼜可以说是被他的那些论敌满天飞的⾔论、⽆形的攻击和有形的⾔论逼出来的。我 们知道, ⼀个社会塑造⼈, 有时就是这样, 通过正反两⽅⾯的⼒量把你塑造出来。 有了这样正反两⽅⾯的⼒量,还得靠你⾃⾝的努⼒和创造性的思想去完成⾃⼰,塑造⾃⼰;如果没有⾃⼰⾜够的⼒量,你早就被打倒了。假如没有⾃⾝强⼤的思想⼒量和⼀⼿绝活,那么你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旦有之,则会⽔涨船⾼,风浪⾏⾈⽽不沦。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把⾃⼰的才⼒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风⾏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总之,余秋⾬的散⽂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撑,对这些众多的 ⽂化现象、⽂明现象进⾏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完全可以说是⼀种时代的需求和必 然。如果没有余秋⾬呢?那么会不会也有别的⼈来代替和弥补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余秋⾬出 现了,实在也是⼀种⽂化的必然。因为他刚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适合了这样的 需要,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因此⽆论什么⼈反对他都⽆法回避他的存在了。 余秋⾬的散⽂,跨越了纯⽂学的界线,⾛向⽂化领域。他开创了散⽂的⼀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审美形态,使散⽂的河流改变了流向, 由⼩到⼤, 由浅到深, 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注释】
[1] 郭冬.余秋⾬散⽂简论. 北京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第1页. [2] 许敬华. 余秋⾬散⽂与余秋⾬现象. 天津师范⼤学.2001 .第5页.
[3] 谢东升. 余秋⾬与贾平凹散⽂⽐较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第3页.
[4] 王钟陵. ⽂化散⽂的兴起与败落——以余秋⾬散⽂观及其创作为典型个案. 湖南⽂理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4 .第8页
[5]杨长勋: 《余秋⾬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6] 刘华. 论余秋⾬散⽂的⽂化意蕴与创作风格. 重庆⼯商⼤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第9页 【参考⽂献】
[1]余秋⾬.艺术创造⼯程.上海⽂艺出版社.1987年 [2]杨长勋.余秋⾬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3]余秋⾬.⽂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 [4]余秋⾬.⼭居笔记.上海⽂汇出版社.1999年 [5]余秋⾬.霜冷长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