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剧的渊源、分布及其他 二、基于潮汕民间风俗的潮剧演出 1、时令节日演戏 2、喜庆演戏 3、游神赛会演戏 4、神诞演戏
三、四十年代前潮汕潮剧班盛衰概况 四、潮剧艺术的现状 1、广阔的演出市场
2、一千多万人口 一百多个演出团体 3、鱼龙混杂 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4、剧团长期在固定的剧目模式之中滚动 五、有关潮剧生存环境的几点看法 1、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潮剧的兴衰 2、政府的扶持 是潮剧发展的重要保证 3、加强艺术管理 保护潮剧市场
4、培养潮剧演出市场 逐步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
(二) 正文 漫谈潮剧的生存状态
一、潮剧的渊源、分布及其他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戏剧文化,它既古老又年轻。世界上的几种古老的戏剧,如古希腊的戏剧、印度的梵剧,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独中国戏曲依然显示着不灭的活力,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城乡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台上。
潮剧是用潮洲方言演唱、潮州音乐伴奏的、极富潮汕地域特色的、古老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
有人认为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就形成了史称南戏的戏曲,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南戏最迟到明初就已传入潮州。从在潮州凤塘出土的宣德七年(1432年)《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正是宋元南戏《刘文龙》在潮州的演出本,揭阳渔湖出土嘉靖手写剧本《蔡伯皆》也是南戏《琵琶记》在潮州的演出本等有关史料及行当角色、音乐曲牌和艺人传语“正字母生白字仔”,认为潮剧是源自南戏;有人从演唱方面有帮腔、合唱,且有《扫窗会》等戏和弋阳腔剧目相同,认为潮剧源自弋阳腔;也有人从《桃花过渡》等民间歌舞性强,歌唱方面同调反复以及南宋以来有民间小戏活动的记载,认为潮剧是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成。从潮剧的发展规律及当代潮剧艺术创作实践来看,潮剧是擅于博取众长、用以发展和丰富自身的一个剧种,上述各说法均有道理,但潮剧源于南戏,则有较多的史料依据。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明嘉靖年间刊刻的《班曲荔镜戏文》中的曲牌如[驻云飞]、
[四朝元]等,都在曲牌名下标明[潮腔]。
潮调是剧种的名称,明代万历年间有《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刊刻本,清•蔡奭《官音汇解释义》有“做正音,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大班,唱昆腔,做潮调,唱潮腔”等语。潮腔、潮调是明代的潮剧,指的是以“乡音搬演戏文”。这里的“乡音”是指潮汕本地的方言即潮州话。
明末清初,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而得名。福建泉州和广东潮州人文历史比较一致,潮腔、泉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形成“泉潮雅调”;入清以后称为“潮音戏”,“潮州戏”,在民间也称为“白字戏”。古代戏曲剧本中的曲文歌唱部分大都以中州音为标准,民间称这种剧种为“官腔”。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以闽南语系为主的地区,把这种以中州音系演唱的戏曲叫“正音戏”,而把用本地方言乡音演唱的戏曲叫做“白字戏”以示区别。
1949年以后,采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统一的称谓,称为潮剧。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潮剧班,艺术采用童伶制,戏班均属班主所有。班主多为乡绅、地主,或是商贾、财主。班主起戏目的各异。有的班主购置戏班,目的主要在于盈利,也有的班主购置戏班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或显示权势、财势或扩大自已的影响。
唐宋以后,出洋谋生的潮人不断增多,潮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源源不断地移居海外,为潮汕文化在海外提供了传播的根基和条件。
移居海外的潮人,虽然远离故土,但他们始终认同包括潮汕在内的潮汕文化为他们的本土文化,自觉的加以传承和发扬。潮剧作为潮汕特定的地域文化产物在海外流传,最初是从早期移居南洋谋生的潮人自唱自娱开始,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潮剧以戏班的形式进入南洋演出以后,潮剧开始在海外流传。泰国是潮剧最早到南洋演出的地方。目前泰国的多数知情者,都认为潮剧戏班最初到泰国演出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距今一百多年)以前。据有关资料记载,潮剧进入新加坡演出的时间也差不多开始于这一时期。相传于明代开始,潮剧进入了越南、柬埔寨等地演出。
潮剧戏班在南洋各地城乡演出,由最初季节性、游动性逐步向常年性、游动与固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到20世纪20、30年代,有些剧团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和方式取得了当地的永久居留权而变成了当地的潮剧班。
目前,潮剧广泛流布于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和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地讲潮州话的华人聚居的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二、基于潮汕民间风俗的潮剧演出
潮剧在进入戏院以卖票为主要经济来源之前,戏班和潮剧团的演出主要依赖于地方的民俗活动。据老艺人称:解放前,潮汕可供潮剧演出的剧场只有汕头的大同、大观园、百顺,揭阳的百乐,潮州(府城)的凤城、东凤等几家。潮剧六大班(元正、正顺、老三正、老玉梨、赛宝和老怡梨)在演出淡季(每年农历3—6月)进入剧场演出。土改以后,农村广场戏渐趋萎缩,剧团基本上都进入戏院演出。到了1986年,又开始有了农村广场戏。88年以后,各地戏院多数因为没有生意,无法维持正常经营而陆续改为商场、仓库或其他,潮剧团又开始了以演广场戏为主要经济来源(兼在戏院演出)的演出活动。
潮剧演出真正脱离民俗活动的时间,只是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潮剧的演出活动始终是和潮汕的民俗活动紧密连在一起的。
潮汕民风淳朴,百姓心地善良、热情好客。逢年过节,或是喜庆、迎神谢神、宗祠落成,必请亲朋戚友到自己家中聚会,或是拖儿带女亲到亲朋戚友家中作客。经济较为富裕的乡里则或者由个人或者寨众出资,或者由乡民集资,聘请戏班到村中演戏。潮汕民俗活动十分活跃,潮俗祭祀之风甚炽,潮剧演出活动也比较频繁。
民俗演戏活动,多围绕时令节日、游神祭祀、施孤谢神、神诞以及五月龙船等。旧时如此,目前基本上也是如此。一年间的演出活动,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时令节日演戏
潮汕民间有“时年”、“八节”之谓,“时年”指除夕;“八节”一般指春节、元宵节(即上元节)、清明节、五月节(端午节)、施孤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节。 就潮剧演出活动来说,每年间一般有正月的灯戏、游神戏,五月的端午龙舟戏,七月施孤戏(盂兰盆会),八月中秋戏,冬节祭祖戏,十一、十二月谢神戏等。
《澄海县志》载:“十五日为上元节,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唱达旦……。十六日收灯,各乡社演戏,扮台阁、鸣钲击鼓以娱神。”《惠来县志》载:“元夜十一起,各家祖祠暨诸神庙张灯宴饮,逐队嬉游,花爆秋千……十五以后,各社鼓吹迎神,不分昼夜……仍扮演梨园,至二月乃止。”《揭阳县志》载:“促春,祭祖先,是月多演戏。谚谓:„正月灯,二月戏‟”。指的是正月的演出活动。
端午节(潮汕俗称五月节)演龙船戏的习俗。明《东里志》载:明万历年间,饶平、南澳沿海一带,五月五日端午节“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戒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端午节演龙船戏,相沿至今,并未减弱。每年农历五月,多数乡里都是村旁赛龙船(村中的年轻人在村旁的江中赛龙船,村旁附近没有江的乡里,则在村附近的溪中或者较大的池塘中),村前演大戏。
七月十五,潮汕各地普遍有举行盂兰盆会(施祭孤鬼,简称“施孤”)活动,多数乡里也请戏班到场演戏。《揭阳榕城镇志》载:“中元节除谒祖外,自十三日起,民间醵资搭台建醮,请僧侣超度孤魂、各阶层孤,晚间放河灯。施孤仪礼毕,抛掷供品饭菜薯芋,供乞丐贫民抢食。”《普宁风俗志》:“(七月十五)施孤时,请戏班演戏,连演数天,民谣去:„有闲来看戏,无食去抢孤‟”。
50年代以后,潮汕本土的施孤活动虽日趋减缩,但在潮阳胪岗一带仍很活跃。
香港潮州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七月盂兰盆会格外热闹。香港人很重视盂兰节,每年农历七月间,各区潮侨街坊,筹集资金,向香港政府借用场地搭建戏棚,聘请戏班演出。从初一至月底,在九龙城、牛头角、尖沙嘴、蓝田、黄大仙、石峡尾、黄竹坑等三、四十个演出点(每点一般演出三天)相继或同时上演潮剧节目。
盂兰盆会会场,竹搭的牌坊富丽堂皇,会堂四周,旌旗飞扬,场内搭有醮坛的正堂、天地父母堂、荐福台、附荐台等高棚。正堂为僧侣诵经超度亡灵之所;天地父母台前设神台,上设香炉烛台,棚内供琳琅潢目的奉神礼品,奉神礼品被视为吉祥物,从第二天起开始招标;戏棚上演出潮剧。在香港的盂兰盆会活动中,潮剧演出是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冬至,潮汕民俗称为“小过年”,民间也有演戏的习俗。《揭阳榕城镇志》载:“冬至前
后……聚宗庙演戏谒祖”。 2、喜庆演戏
潮汕各地有喜庆演戏的习俗。凡得子、寿诞、婚嫁、升官、新居、祠堂落成 、行铺开张及至现代的学校落成剪彩、路桥通车等,多有聘请戏班演戏之举。其中有的是主人聘请戏班演戏以酬谢、宴请宾客,也有的是亲朋友好请戏演出作为相贺礼品的。《揭阳县榕城镇志》有载:“寿庆仪礼,视贵贱贫富而丰俭不同,富贵之家,演戏设筵,遍请亲朋,车马盈门,寿幛载道,笙歌鼓乐喧阗。” 3、游神赛会演戏
游神赛会演戏是潮汕各地规模最大、影响较广,潮剧戏班演出最集中的民俗活动。据《潮州风俗考》所载:清初,潮州地方的游神赛会十分隆重,“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放灯结彩,炎树银花,举国喧阗,昼夜无间也。”《揭阳榕城镇志》载:榕城每年“以游神赛会最热闹,正月游城隍,二三月游七坊(城区旧时设为七坊)地头爷,四月游关爷。中以正月下旬起,游城隍演戏特别多,城区各行业派款在城隆庙,韩祠广场演戏。城隍庙前二台,庙后一台,韩祠最多十八台。各行业公会按日轮流聘戏,各班通宵达旦,竟技夺标,谓之„斗戏‟,如此盛况,足以叹为观止。”《庵埠志》载:民国三年农右正月二十三日,庵埠郭陇乡游三山国王,全乡共聘二十三班戏,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共演出四十五场。潮州府城每年正月下旬游安济圣王,也十分隆重,不但近郊乡亲入城参与其事,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侨社也专程回乡设社参与活动。游神三天,每晚游花灯,各门头搭台演戏。 4、神诞演戏
天公、土地、佛、道、城隍、三山国王、关帝爷、妈祖、行业神等等 ,都是潮汕各地民众敬奉、崇拜的对象。遇有神诞(潮汕俗称神诞为老爷生)也有聘请戏班演戏的。如三月二十九土地爷生,五月十三关爷生(关羽诞),五月二十八城隍生,六月十三圣巧爷生(鲁班诞),六月二十招财爷生,十月十五五谷母生(社稷神诞)、三山国王生、佛祖生(玄天上帝诞),此外,也有纪念民族英雄的,如潮阳谷饶九月的宋朝大元帅诞(传说为纪念宋朝爱国英雄文天祥),多有演戏纪念之俗。其中一些神诞如三月二十三阿妈(奶奶)生(即天后娘娘诞)沿海乡镇仪式甚是隆重,被请的戏班在此连续演出数天之久。 据澄海潮剧志记载:清光绪末年,澄海苏南乡帝君庙(关羽庙)重修峻工既帝君神诞,苏南所属六大姓村民自愿捐款靖戏演出,一共请了五十二个戏班聚集于关帝庙周围及四方路口集中演出,鼓乐笙歌,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潮阳谷饶为纪念宋朝大元帅(即文天祥),该地人民主动集资,三年一次,请戏演出。每次聘请的戏班均在三十班以上,被潮剧人戏称为“谷饶潮剧大会演”。
陆丰碣石玄武山佛祖生戏,因玄武山历来烟火旺盛,由玄武山佛寺出资每年九月均聘戏演出,每次都连续演出十五天。香客游人,善男信女,戏迷戏沙和当地民众,熙熙攘攘,气象万千。
其他习俗的请戏演出如禁规戏、罚戏、赌博戏等。禁规戏是乡村为了施行某种乡规民约,以演戏的仪式为扩大影响,严戒乡众。据陈诗侯《揭阳演出习俗和演出设施》记述:揭阳是产蔗区,为了晋升禁偷蔗,所以多在每年八九月间,演禁蔗戏。罚戏是对违反乡规俗约
者罚其出钱请戏演出,或者乡村、宗族有纠纷或打官司,胜诉者对败诉者课以罚戏,罚戏又称赔情戏。赌博戏是由赌场老板出钱聘请戏班演出的戏,其出资聘班演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潮剧的演出以招徕赌客,这类戏一般是在戏班演出的淡季进行,戏金一般也比较低。 此外,还有诸如游艺筹款等公益性的演出。
潮剧演出的形式一般是演出之前先演《五福连》,然后演出大戏。《五福连》有时也插在大戏演出中间。《五福连》也称为“五出连”是由“八仙〈或十仙〉庆寿”、“跳加冠”、“仙姬送子”、“李世民净棚”和“京城会”五个小节目串演构成。“《五福连》是吉祥戏,已成为彻头彻尾的仪式性节目。潮剧每班都有此戏,每个演出点都演此戏。 三、四十年代前潮汕潮剧班盛衰概况
潮剧自清末至本世纪40年代末,经历了盛衰的变化。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岭东日报》载:“岭东梨园,分外江与潮音,外江除四大班外,继起者廖廖,潮音则日新月盛,凡二百余班。”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末以来,揭阳县辖区内的曲溪、曲溪寨内村、渔湖塘埔、渔洲、京岗、燎原乡、江夏、陇上、西寨村、炮台新民村、龙头村、登岗港村、白塔古沟、桂岭龙岭、建谊村、月城、埔田牌边村、庵后村、锡场华清、东桥园、凤湖、河婆(客家);潮安辖区的庵埠、古巷、铁铺、彩塘、府城;潮阳辖区的棉城镇、金浦、成田、店后、金玉、河溪、谷馓、关埠、河浦、两英,澄海辖区内的外砂乡、(外砂)李厝乡、(外砂)凤窑乡、(外砂)林厝乡、(外砂)蓬中、华埠、凤窖、隆都等地都有潮剧班。 其中,部分乡里同时有潮剧数班,如:揭阳曲溪寨内有“老玉春香”班、“中玉春香”班、和“三玉春香”班,炮台新民村的“老源正班”、“老潮兴”班,潮安庵埠的“一新顺香”、“二新顺香”……“八新顺香”等8个以新顺香命名的潮剧班,澄海隆都的“古和轩剧社”、“南群剧社”、“章箱剧社”、“冠美剧社”、等十几个潮剧班。
当时的戏班班主一般都对戏班的艺术建设比较重视,如当时揭阳有名的大班“老怡梨春”其创办人张式宝1939年从曲溪寨内其舅父处习来已散班的中玉春得班后,重新投资,并将戏班改名为“老怡梨春”,买童伶,请有名的教戏先生陈巧仁、杨其国等人培训演员,艺术水平迅速提高,演出很受欢迎。后该班由张春丰接手,张双花重金聘请有名的编剧孙炎章为专职编剧,编写了《桃花寨》5集,由杨其国先生执导。后又请著名教戏先生徐乌辫教《拒父离婚》,黄钦赐先生教《八美图》,聘胡昭师傅任领奏(头手),聘沙浦先生任司鼓,演员拥有4生、5旦,艺术达到相当的高度,成为当时观众熟悉的名班。再如澄海王姓所建的“老正顺香班”,也是当时潮剧有名的大班。据陈炳光先生的记述,班主王立秀是光绪年间的武举,当地的豪绅。他在清末年间买下潮安官塘的中正兴班,另置戏箱服饰,聘请名师,培训童伶,班名改为老正顺香班。王立秀除创建老正顺香班外,还创立了新正顺香班。立下了严肃的班规。严禁使合用女童伶。注重聘请名师名角,注重排练有名的传统剧目。
过去的戏班是由私人拥有,因而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也可作为商品买卖。所以,同一个戏班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班主,或因易主而易名,特别是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因战争不息,社会动荡,戏班多有易主,买卖变化甚多。
40年代末,由于物价飞涨,人心不安,日食难度,戏班经营十分困难,多数戏班只得以番
薯、大米为演出的报酬以换取充饥物品,勉强度日,不少戏班只得散伙。
从清末到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间潮剧经历了辛亥革命、北阀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历史时期,班数由200多个减少到只剩10个。也就是参加1950年4月第一次潮剧座谈会的5个大班、2个中班和3个不能正常演出的小班。 四、潮剧艺术的现状
安定的社会环境 ,是潮剧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潮剧的发展历史已经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规律。但是,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行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因而,必不可免地就形成了行业本身的不良竞争。
从近几年来潮剧演出市场的现状来看,总体来说,可以用这么几句话作一个大致的概括:演出市场广阔,市场竞争激烈,艺术鱼龙混杂,演出模式固化。 1、广阔的演出市场
潮剧有着广阔的潮剧演出市场。
虽然目前绝大部分戏院已被改为仓库或商店,但上面所说的潮汕的民俗民风依然沿习,历时不衰。且民俗活动大多数是以村、社(有的地方甚至是以村中的某一片)为基本单位。潮汕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多万人,分布在198个镇(街道)中。我们如果以平均每镇10个村(居委)30个乡里(自然村)来进行计算,那么,潮汕就有59400个自然村,以5%的请戏比率进行估计,每年请戏演出的乡里就有2970个。乡里请戏一般来说一次最少是两个晚上(2夜),多的有十个晚上甚至是半个月的(如玄武山和海陆丰一带沿海的乡里),但总的来说大致都以3夜居多。我们以每请3夜进行计算,那么每年的潮剧演出市场量就是2970×3=8910场;加上各地城镇戏院的演出以及海丰、陆丰、丰顺、东山等与潮汕接壤、经常有请潮剧到那里演出而行政区划又不属于潮汕的周边乡镇的演出,潮剧在国内市场的年度演出市场总量估计可以达到9000场左右,最少也有8000场。据有关单位的估计,潮剧的国内市场年演出总产值可达6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此外,潮剧还有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海外市场。所以,我们说潮剧的演出市场是十分广阔的。 2、一千多万人口 一百多个演出团体
我们知道潮汕有一千多万人口,但我们有谁知道潮汕现在有多少个潮剧演出团体在演出吗?
前几天,市有关文化管理部门的几位同志到我们剧团去关心工作,我出于写这篇文章的考虑,就现在有多少演出团体在潮汕演出这个问题,斗胆向他们请教。同去的两位同志,其中一位说是有三百来个,一位说没有这么多,是一百多个。因为答案相差太大,我想问个明白,但出于其他考虑,我终于没有继续问下去。
那么,目前到底有多少个潮剧团体在演出呢?究竟该到哪个单位才能得到一个权威的、确切的数字?笔者无从得知,没办法,只好作个大概的估计。
据了解,福建省云霄县现有专业和业余共有20个潮剧演出团体!揭阳渔湖有一个经营潮剧的“世家”,他们目前父子两人,每人经营一个剧团……
我们当然不能以此类推去估计有多少潮剧团,但至少也可以作个参照。根据有关人士的探讨,目前潮汕所有的专业、业余潮剧团体,总量可以在一百个以上。
一千多万人口,一百多个潮剧演出团体,平均每十万人口就有一个潮剧团!
潮剧虽然具有广阔的演出市场,但市场容量是一定的。当潮剧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时,剧团的经营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滚动,潮剧戏班和潮剧从业人员的日子就会过得潇洒一些。否则,各单晃宋志苏崾谐。筒坏貌淮蛹鄹裆献魑恼拢嗉潭吹木突崾蔷合嘟导郏白韵嗖猩薄薄?br> 去年以来,潮剧演出市场滑坡,一方面是由于诸如社会经济滑坡、部分人利用香港的六合彩进行赌博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潮剧演出团体太多,也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因素。 3、鱼龙混杂 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在潮汕演出的潮剧团体有全民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的、职业性的、季节性的、专业的、业余的等等。其中有从事重点创作剧目、经营潮剧艺术精品的广东潮剧院所属剧团,也有艺术水平较高,演出态度比较严肃的各县、市的专业潮剧团;同时还有大量的其他职业剧团,半职业剧团以及一些个人投资兴办职业、半职业或者业余的,甚至是季节性的业余潮剧团。
在上述这些潮剧团中,艺术水平相差甚远。艺术水平高的潮剧团当然起着表率、示范作用,但是他的费用也比较高,相应其戏金也就比较高。而那些业余的则相应戏金比较低。然而,这些剧团的艺术比较粗糙,有的甚至十分低劣。这一类剧团对普及、推广潮剧艺术,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其影响是负面的。 4、剧团长期在固定的剧目模式之中艰难地滚动
从潮剧现行演出的剧目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固定的结构模式。
(1)宫廷内外的忠奸斗争 首先就是奸臣陷害忠臣,忠臣合家(或者部分人)遭难,奸臣得逞一时,忠臣忍辱负重,社会上有正义之士扶持正气,后来奸臣阴谋败露,昏君清醒,邪恶被惩,忠臣平反。
(2)夫妻父子(母子)某种外因导致分离、失散,经一番磨折又得以重聚,此时或者是父平反、官复原职,或者是儿子高中状元、授任巡按(或其他官职)铲除了原来强大的对手,扬眉吐气合家团圆。
(3)经不住某种利益的引诱,不惜出卖别人。被出卖者受尽苦难,后来坏人遭惩,好人得好报……
当然,还有其他模式,但从总体来说,这几种是比较主要。
什么样的作品,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欣赏群体。在潮剧舞台上,长期以来,就以这么几种规格模式在舞台上一年又一年的不停滚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潮剧观众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潮剧的欣赏群体。这一批批,一群群潮剧观众又凭着他们的欣赏习惯,反过来要求你潮剧作品的结构模式,就应该是我要求的这个样子。这样代代相传,习习相因,形成了一种俗成的约定,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欣赏习惯,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圈子。造成了潮剧节目的结构只要离开了这个圈子,得到的就会或者是评价不佳,或者是被老百姓来一个“戏太深,看不懂”而最终遭到冷落,失去大批观众。
从剧团的角度来说,为了剧团业务和正常发展,为了团里的职工能够按月拿到工资,只能千方百计地去适应观众,谁都不敢冒险去违背“上帝”。因为他们知道,违背“上帝”将会遭到无情的谴责,甚至还会遭受灭顶之灾。
基于这种情况,剧团和观众之间相互制约并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因而,潮剧也就长期地、无可奈何地在这个无形之间固定下来的模式之中艰难地滚动,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五、有关潮剧生存环境的几点设想
任何一个声腔的命运,其存活的长短,它的波及面的广狭,它在整个戏剧史上的影响大小,是有其非常具体的原因的。这中间也存在若干偶然性,但其中确也存在着某些根本规律。
1、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潮剧的兴衰
潮剧比其他潮汕文学以及其他姐妹艺术有很多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它要由集体来完成的艺术。潮剧团需要有一群人长年生活在一起,这个集体必须有物质保证,才能够进行创作。而潮剧团保证物质生活的方式,归根到底就是演戏必须有人看,有比较稳定的消费者。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潮剧事业的兴衰枯荣起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影响。
潮剧属于民间艺术,演唱用的是潮汕本土的母语,伴奏用的是源于潮汕本土的潮州音乐和打击乐。因而,它是深深植根于潮汕民众之中的潮汕本土民间艺术。潮汕本土的老百姓喜欢潮剧,海外的潮人尤其喜欢潮剧,加上潮剧与潮汕的民俗活动的紧密结合,为潮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一定的经济保障。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撑。因而,潮剧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这个空间只不过是潮剧发展的外部条件。潮剧有了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并不等于潮剧就一定发展。
2、政府的扶持 是潮剧发展的重要保证
潮剧的主要市场,说到头来还是在农村,而农村的潮剧市场主要是基于潮汕的民俗活动。由于农村市场演出场地、舞台表演条件、民众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影响潮剧向高层次,高品位方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潮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影响力和披覆面。要使潮剧在这个层面上取得发展,光靠潮剧在农村市场获取发展资金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撑和扶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要发展潮剧艺术,就必须提高潮剧艺术本体的整体素质,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创作、表演、伴奏队伍。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潮剧艺术事业从人们就业的角度来说,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就严重地影响、缩小了潮剧艺术单位对从业人员的选择空间,影响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来源,甚至造成行业内部人才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制约着潮剧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加强艺术管理 保护潮剧市场
再大的市场也有一定的容量。“一千多万人口,一百多个演出团体”。过多的潮剧演出单位,造成了潮剧演出市场的壅塞,过量的供给造成买方过大的选择空间,产生了“劣饵垂钓、愿者上钩”的聘戏心态;演出单位为了争取市场则不得不“降格以求”;由此而来的便是个别潮剧经纪人(演出介绍人,也叫“戏抛”或“戏媒”)乘机向潮剧团敲竹竿,拿回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对潮剧演出市场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此外,演出团体艺术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优劣并列。质量低劣的演出单位,其演出将严重地影响、破坏了潮剧艺术的社会声誉,同样也对潮剧演出市场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为了保护潮剧演出市场,发展潮剧艺术事业,提高潮剧事业单位作为就业单位在社会上的吸引力,提高潮剧艺术单位的整体素质,我们要大声疾呼有关文化行政单位,制止劣质剧团进入潮剧演出市场,加强对音像制作单位的管理,严格制止劣质音像制品污染市场,另外也希望传播媒体多播放一些具有较高品位的潮剧节目,最好是不放水平过低的潮剧节目,以免倒了观众的胃口,以利于保护潮剧市场。 4、 培养潮剧演出市场 逐步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
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嗜好、以至于某一时期的生活时尚,无一不是首先由个体在生活中有意或者无意地产生某种感受,然后经过共同生活的群体成员的认同(有时是扭转)、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潮汕人都喜欢吃咸菜,并未发现有哪一位潮汕人因为咸菜是潮汕的土特产嫌它“土”而不愿意吃。为什么呢?是因为咸菜特别好吃?不错!咸菜味道的确很好。但并非人人都喜欢,只有潮汕人是个例外。因为潮汕人从小就有吃咸菜的习惯,吃多了也就喜欢上了。德国人的那句名言:“要吃才有胃口”有着深刻的道理。
吃多了就有胃口。为了培养潮剧观众,我们要想办法让人们多“吃”潮剧,如果条件许可,我们应该举办廉价的潮剧常年演出点,定时上演具一定质量的潮剧节目,作为普及潮剧、培育潮剧市场的基地,让人们“吃”,让小孩从小就“吃”。儿时的记忆是铭心刻骨的,“吃”潮剧长大的人,一定不会不爱潮剧。
至于要如何改变潮剧观众的欣赏习惯这个问题,我认为也应采取类似的方法。简单的例子如工夫茶和抽烟。潮汕人都喜欢喝工夫茶,但并不是每位潮汕人都是一离娘胎时就喜欢喝工夫茶。外地人刚来潮汕时,喝工夫茶都说太“苦”,但现在汕头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也喜欢上了工夫茶,家里也都有了工夫茶具。再如抽烟,可以说,没有一个第一次抽到烟的人会说香烟很香。但他或者由于同伴的鼓励,或者由于自已的兴趣、或者由于其他的需要,他慢慢地也就上癮了。
要改变潮剧观众的欣赏习惯,打破他们原来的欣赏模式,必须采用逐渐渗透,潜移默化的方法。首先引导观众接受一点他们以前未曾接触过的东西,让他们先感觉感觉,然后再加一点,慢慢渗透。切忌操之过急,在他们还没感觉到什么的时候,你就下了结论,说他们不会接受,而硬要作者修改剧本。这种现象的形成由来已久,决非一蹴就能够成功。是慢性病,就要用慢性病的治疗方法。
生存环境决定生存状态,愿我们共同为营造潮剧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共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