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树立新理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还要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让学生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 。 关键词 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 求知欲 评价 教材重组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课堂只关注知识,追求成绩,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机械练,教师苦、学生累、效率低。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要精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资源就是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激发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替学生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能让学生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
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在不适当的教育中也可能夭折,一道禁令,一声呵斥,乃至一丝无意识的嗤笑,都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终结。所以,人本教育首先要求教师保护好学生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同时积极加以引导。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创造各种能够发挥、表现和确信他们力量和创造才能的领域,让他们经常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
道德上、情感意志上都能得到发展。总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工作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个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逐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三、科学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作为教师,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和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过多埋怨和责备,应当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方法让他看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教师就不应一再夸奖,但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同时抓住上进心,设法使他在学习中看到缺点和不足,以便虚心上进;对于脾气犟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撞;对淘气的学生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等。学生只有对学习及教师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尊重个体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四、尊重学生实际,合理重组教材内容
一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师不能静止和绝对的看待课本,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行”就是增、减、改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数学教材重组应从两个角度考虑(1)教材处理应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放在主导地位。如在教学求圆的周长这一节时,我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复习圆的基本概念之后,就要学生想想,用已有知识去求求圆的周长。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构想”:这本来不过是教师给出公式,学生背公式罢了。而现在要把求法想出来。这样,生活中的种种奇妙的方法也就出来了:线量法、滚地法……实现了思维突破,学生乐于去设计和发现,获得了思维成就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探索思维的激情。(2) 教材处理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参与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参与是学生创造心向和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利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新理念呼唤新的堂教学策略,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时时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受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