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思
3.1.1 认识100以内的数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对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数数。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40数到100,教材也让学生体验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2个2个地数,还可以5个5个地数。让学生有不同的数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实物、小棒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了解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操作、交流中发展了数感,加深了对数的理解。
3.1.2 认识100以内的数
1.教学时首先说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中的数是学生都熟悉的,利用此素材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自己检验数的正确与否。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还可以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选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比较哪些方法更准更快。然后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数数、摆小棒,汇报交流。建立10个一是十,100个一是一百,10个十是一百,4个十是40,4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45等的意识。
2.让学生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1.3 认识100以内的数
1.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产生直接影响。
2.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2.1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1.教学时,老师注意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百以内数的基础上,去独立完成百数表的填空,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以及理解和探索
1
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了基础,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多姿多彩。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百数表填空,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
3.2.2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1.本节课通过小松鼠和小兔子拾贝壳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了新知,又让学生在玩中感悟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3.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但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2.3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1.通过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数量的多少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习题的设计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比较两个数相差的程度,同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动手操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认识的数
1.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唤起学生“生活即学习”的意识。“互猜年龄”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复习了“大一些”“小一些”或“大多了”“小多了”的内容。
2.让学生“猜一猜”“抓一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猜想,加深体验。在“猜一猜”活动中无形地渗透了估计策略的培养。
3.通过“数数”“猜数”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