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种瘢痕疙瘩综合治疗方案临床比较

来源:一二三四网
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MongoliaMed J 2016年第48卷第9期 1099 血半暗带扩展并维持这个区域的血液而减少梗死面 积【5l。低分子肝素钙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xa活 性。而对抗凝血因子II a的作用却较弱,两者作用的 强度之比为4:1,不会明显延长APTT,对凝血和纤 溶系统影响小,出血副作用小,一般无需监测凝血 功能。 脑血管进一步阻塞,有效的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液 循环,增加脑部供血,挽救尚存活的神经细胞,两药 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从而能更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 损。观察组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并未出现出血情况及 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两者联用安全性好,值得 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 志,1996。29(6):379—380. 血栓素合成酶TXA2是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的 代谢产物,能够使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并且 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而前列腺素合成酶PGI 2与之 相反,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很强的抗血栓作用, 同时扩张血管。奥扎格雷钠是一种高效、选择性血 栓素合成酶抑制剂,近几年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它 能够有效阻断TXA2的生成,同时促进PGI2的生 产而改善两者间的平衡失调,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 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并且能使凝血过程受到抑制, 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还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 和供氧量,改善微循环[6】,增加脑部缺血半暗带的 供血,有效的挽救尚存活的神经元,促进缺损神经功 能的恢复。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 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82. [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83. [4]刘裕青.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实用心脑 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51—52. 【5]吴振东,陈汉波,吴振雄,等.低分子肝索和降纤酶联合治疗进 展型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25(2):151. 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改善高凝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及 [6]刘志辉。刘美萍.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血栓性卒中的研究 [盯.临床医学,2004,24(5):48—49. 【收稿日期】2016一o5—31 DOI:10.16096/J.cnki.nmgyxzz.2016.48.09.026 两种瘢痕疙瘩综合治疗方案临床比较 杨春,王蕾蕾,丁玉莲△ ’ 015000) (巴彦淖尔市医院烧伤整修科、心电图室,内蒙古临河【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法与手术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两种方 案临床效果,并比较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共134例。 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各67例;两种患者入院后都接受综合治疗。但A组为局部 注射为主的联合治疗,B组为手术为主的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在患者治疗及随后的门 诊病情观察中,我们对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在手术切除术之前、术后1、12个月时应用瘢痕硬度计测量手 术切口周围的皮肤硬度,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67例患者中,56例痊愈,9例好转。2 例无效(分别占全部的83.58%、13.43%、2.99%);观察组67例患者中,62例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分别 占全部的92.54%、5.97%、1.48%),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手术切联合放射线局部照射与手术联合 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皆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两组l2月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放疗的副作 用较多,特别是其致癌风险仍不能有效控制,故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值得在临床 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瘢痕疙瘩,手术治疗,注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62【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4.0951(2016)09—1099。03 △[通讯作者]E—mail:bsywwyg{ ̄163.corrl。 1i00 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 Mongolia Med J 2016年第48卷第9期 瘢痕疙瘩是一种特殊类型真皮纤维增殖性肿 瘤,它代表在遗传易感个体中发生的一种伤口异常 愈合形式…。好发于前胸、耳部、颈部、肩部等部 位,多因外伤、手术、感染甚至搔抓、叮咬等微小损伤 状基本消失,皮损瘢痕60%以上面积变薄变软,随 访1年内无进行性生长。无效:皮损消退<30%,自 觉症状无明显减轻。总有效率=痊愈%+好转%。 1,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 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 比采取x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男性30例。 女性37例,年龄19~74岁;观察组67例患者中男 所引起,不但影响患者美观,甚至会产生功能障 碍 J而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临床治疗 方法有单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中西药物治疗、免 疫治治、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等多种方法,但效果均 欠佳。目前手术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法是治疗瘢痕疙 瘩最有效的方法 J。有文献报道,局部注射为主的 联合治疗方法治疗瘢痕疙瘩也极为有效【 ,本文探 讨手术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法与局部注射为主的联合 治疗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比较,寻找一种更高效 的瘢痕疙瘩治疗方法的瘢痕疙瘩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 性31例,女性36例,年龄18~73岁;两组在性别、 年龄、病变范围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联合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67例患者 中,56例痊愈,9例好转,2例无效(分别占全部的 83.58%、13.43%、2.99%);观察组67例患者中, 62例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分别占全部的 92.54%、5.97%、1.48%),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 项目 观察组( =67) 对照组( :67)P值 于我院确诊的134例瘢痕疙瘩患者,均符合以下标 准:(1)瘢痕潮红、充血、有感痒痛,并向附近正常皮 肤生长;(2)病史超过半年以上;(3)观察组标本病理 检查证实为瘢痕疙瘩;(4)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禁忌 证⑤患者肝肾功能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 察组(局部注射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法)和对照组(手 术为主的联合治疗)患者各67例,对照组患者男性 30例,女性37例,年龄19~74岁;观察组67例患 者中男性31例,女性36例,年龄18~73岁;两组在 性别、年龄、病变范围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 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用手术切除+曲安奈德注射 方式联合治疗。碘伏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部麻 醉。在瘢痕疙瘩瘤体边缘约0.5 cm处切开,深达肌 膜层,然后向切口两侧锐性分离并将瘢痕组织切除。 分层减张下自然对位缝合,并加压包扎。术后常规 处理,7 d后拆线。术后每2周在手术部位皮下分点 3讨论 瘢痕疙瘩是整形美容外科的临床常见病,起因 注射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混合液(两者比例1:1), 大约4~6次,每月复查1次。每次曲安奈德剂量不 超过40 mg,女患者尽量避开经期。对照组采用手 术切除+电子线放射治疗方式联合治疗。首先手术 切除瘢痕疙瘩(手术方式同上),减张缝合手术切口。 术后24 h内使用医用直线加速器(美国,Varian公 司)电子线6 MeV进行垂直局部照射,照射范围为 与遗传因素、细胞因子及胶原代谢等因素异常有关, 进而诱发真皮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形成大量胶原 纤维组织。瘢痕疙瘩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而 且还引起肢体疼痛、皮肤瘙痒、挛缩等功能障碍。现 在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因此仍未出现安全有效的治 疗办法。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方法较多,但单 治疗方法多存在治愈率低【6]、易复发、副作用多、 疗程长等缺点,因此,临床上大多推荐多种治疗办法 联合使用 】。手术切联合放射线局部照射与手术 一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皆为治疗瘢痕疙瘩的 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中采用手术切除+曲安奈德 切口及周围1~1.5 cm,表面覆盖厚约1 cm皮肤等 效物,按皮下0.5 cm计算放射剂量,照射范围外用 铅膜保护。每次照射剂量为5 Gy,连续3~4次,总 量15~20 Gy。术后常规处理,7 d拆线。在出院后 的修复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既发感染。 1.3疗效判定标准-5 J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皮损 瘢痕基本软化变平,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临床症 注射方式联合治疗、手术切除+电子线放射治疗方 式联合治疗等综合性方法治疗瘢痕疙瘩,取得了比 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对于伴有功能障碍或形态改变的瘢痕疙瘩,首 选手术治疗方法。手术要尽量切除瘢痕疙瘩,减少 瘢痕的残留量,以皮瓣或皮片覆盖创面。对于瘢痕 面积较大同时皮源缺乏的患者,可仅切除部分瘢痕 组织,仅仅使挛缩彻底松解。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时 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Mong ̄aMed J 2016年第48卷第9期 1101 应遵循无张力原则,应根据瘢痕疙瘩的大小、形状、 种治疗方法对瘢痕疙瘩均有良好效果,两者总有效 率无明显差异。药物注射疗程较长,一般在2~3个 月左右,但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放射治疗疗程较 短,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前者明显增多。本研 究对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患者随访时间仅为 1年,时间较短,故对远期疗效及放射治疗可能引起 的晚期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及分析。 [参考文献] [1] Seifert O,Mrowietz U.Keloid scarring:bench and bedside[J]. Arch Dermatol Res,2009。301:259—272. 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近期 效果明显,但单独使用复发率较高。因此,目前很少 有施行单纯手术切除者。一般术后配合放疗或局部 药物注射等,可以显著增加治愈率。切除手术一般 选择在患者全身情况健康肘,局部无感染。 临床最常使用的中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就是曲 安奈德,它具有抗炎、抗过敏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它 通过以下机制发生作用:(1)局部注射后,可抑制肉 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从而使葡萄糖 6一磷酸脱氢酶活性降低,进而阻止细胞分裂,最 后干扰胶原纤维增生。(2)曲安奈德通过抑制I、Ⅲ 型前胶原基因表达,进而抑制胶原蛋白合成。(3)曲 安奈德可使胶原酶抑制因子a2一巨球蛋白与a1一 抗胰蛋白酶的量减少,从而使胶原酶活性增加,加速 胶原的分解,降低透明质酸的含量,最终使瘢痕变软 变平变薄。曲安奈德注射液(TAC,10~40 rag/ m1),已经成为整形美容外科医生治疗瘢痕疙瘩首 选药物,治疗周期为4~6周 ;同时也是治疗增生 性瘢痕过程中在其他治疗方法失败后的二线治疗药 物,这已经成了整形外科医生共识 J。局部曲安耐 德注射常用于病理性瘢痕手术切除后的辅助助治 疗,可降低复发率平均降低50%。 血管是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射线治 疗通过闭塞血管从而形成局部的循环障碍,最后瘢 痕疙瘩逐步萎缩。在疾病的初期,浅层放疗瘢痕疙 瘩可以使新生的毛细血管消失;同时放射线可以抑 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进而减少瘢痕疙瘩中的胶 原n 。Ogawa等[11]建议对147例瘢痕疙瘩患者术 一[2]Lee SS,Yosipovitch G,Chan YH,et a1.Pruritus,pain,and SIIl ̄nerve fiber function in keloids:a controlled study[J].J Am AcadDermatol,2011,51:1 002—1 003. [3]Ragoowansi R,Comes PG,Moss AL,et a1.Treatment of keloids by surgical excision and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single—fraction radiotherapy[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1:1 853—1 859. [4]张桂福.手术切除皮损后注射得宝松治疗瘢痕疙瘩[J].中国疗 养医学,2013,22(7):628—629. [5]任小惠,钱丽萍.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眯喹莫特治疗瘢痕疙瘩42 例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2。34(1):46. [6]蔡景龙,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25—427. [7]郭果香,刘慧焕,辛燕.瘢痕疙瘩的治疗现状[J].中国冶金工业 医学杂志。2013,30(4):407—408. [8]MANUSKI 6L1TI W,FITZPAT RICK RE.Treatment response of keloidal and hypertrophic sternotomy scars.*ompariCson among intralesional cortiostceroid,5一fluorouracil,and 585一nm flash— lamp—pumped pulsed—dye laser treatments[J].Arch Dermatol, 2002,138(9):1 149—1 155. [9] KOC E,ARCA E,SURUCU B,et a1.An open。randomized。COn— trolled,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intralesional triamci. nolone acetonide and onion extract gel and intralsieonal triamci. nolone acetonide a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and 后胸壁等高张力区域进行局部放射治疗。Ra— goowansi等 zJ对8O例患者手术切除后进行放疗。 发现瘢痕疙瘩1年的复发率为低至0.09,5年复发 率为不过为0.16,说明放射线治疗瘢痕疙瘩临床效 果较好。 keloids[J].Dermatol Surg,2008,34(11):1 507—1 514. [10]MustoeTA,CooterRD,GoldMH。et a1.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 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J].Hast Reconstr Surg, 2002,110(2):560—571. [11]Ogawa R,Mitsuhashi K,Hyakusoku H,et a1.Postoperative dec, tronbeam irradiation therapy for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47 cases followed for more than 18 months 关于术后放疗时机的选择,国内外的研究意见 存在差异,目前我国较为公认的是术后24 h内即开 始放射治疗u引。放射治疗不仅可以损害已成熟的 成纤维细胞,有效阻碍前胶原的分泌、合成,促进已 合成的胶原纤维成熟并加快其分解,最终减少胶原 纤维的数量。还可抑制创口周围幼稚成纤维母细胞 [J].PlastReconstr Surg,2003,111(2):547—555. [12]Rag ̄wansi R,Comes PG,Moss AL。et a1.Treatment of keloids by surgical excision and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single—fraction radiotherapy[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1(6):1 853— 1 859. 形成。而对于放射次数、每次剂量与照射总剂量。目 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常用放射剂量为15~2OGy,次 数在2~lO次。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瘢痕疙瘩手术后联合曲安 奈德及5一氟尿嘧啶注射与手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 [13]Van de Kar AL,Kreuhn M,van Zuijlen PP,et a1.The results of surgical excision and adjuvant irradiation for therapy—resistant keloids:a prospective clinical outcome study[J].Hast Reconstr Surg,2015,119(7):2 248—2 254.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初步可以得出结论:以上两 [收稿日期】2016—08—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