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营地》中的成长小说元素
作者:王含冰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1期
摘 要: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开篇作品,讲述了一位白人医生带着儿子尼克去印第安人营地给一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接生的故事。该小说运用海明威式的“电报式短句”,简约含蓄、不动声色地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触目惊心的画面。故事短小精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意味深长,将作者闻名遐迩的“冰山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析目睹惊心动魄的生死事件给少年尼克带来的冲击、震撼、困惑乃至顿悟,最后促使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练过程。 关键词: 《印第安人营地》 海明威 成长小说 一、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亦称教育小说(Novels of Education)或启蒙小说(Novels of Initiation),是西方现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出自德语Bildungsroman, Erziehungsroman和Entwicklungsroman,意为“塑造”、“修养”、“发展”和“成长”。“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与性格的发展,通过各种经历——通常经过某个精神上的转折点——自童年走向成熟,通常涉及对自我在世间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①。
成长小说作为一个文学主题,起源于德国,发展于英国,流变于美国,具有悠久的创作历史及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德国作家卡尔·菲利普·莫里茨的《安东·赖泽》和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是公认的成长小说的原始模型。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查尔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及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均为成长小说中的佳作。此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亦属成长小说的一种分支“艺术家成长小说”(Kunstlerroman,即Artist-novel),“表现一位小说家或艺术家自童年到成熟时期的成长历程,从而确立了主人公的艺术使命,使其艺术技巧和才华得到认可”②。
成长小说强调成长过程,一般描述主人公(通常为男性)自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从空间、时间的转换中描绘主人公人格的完善。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一般包含如下原型结构模式:天真—考验—顿悟—成熟(innocence—ordeal—epiphany—maturity)。“从人物的年龄看,主人公主要是在十三至二十多岁之间的青少年……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具有亲历性。它主要反映个人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③。在海明威的《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的成长历程就包含以上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天真与考验
《在我们的时代里》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亦是其成名作,其中共收录15篇短篇小说和16篇文学随笔或散文,描述了少年尼克的成长过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和创痛,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出路和传统价值观的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妄本质和现代人的迷惘困惑,海明威以后的所有作品的艺术特点几乎都出自这些“尼克小说”。尼克是第一个“海明威式英雄”,即海明威的第一个硬汉型主人公,其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尼克的成长过程毫无疑问便是作者自己的成长过程。 《印第安人营地》是《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开篇之作。故事伊始,少年尼克随医生父亲在暗夜中前往印第安人营地给一位已经挣扎了三天的印第安产妇接生。黑夜中坐在船上,面对“暗夜”和“浓雾”,“尼克躺倒下去,偎在父亲的胳膊里。湖面上很冷”④。进入棚屋之后,医生一边做准备工作,一边给儿子解释当前的情况。此时的尼克懵懂天真,敏感怯懦,父亲俨然是他的精神导师,引领他见证生命的诞生。听到产妇负痛大叫,他难以忍受,建议父亲给她吃点什么好制止她的惨烈叫声,可父亲却淡淡地说没带麻药,“不过让她去叫吧,没关系。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闻听此言,因腿伤囿于上铺的产妇丈夫“翻了个身面向着墙壁”。医生此时的态度许是出于一个医生专注于工作不受周围事物打扰的职业精神,但更多的是一个白人男性对于印第安女性的漠视:印第安人,尤其是印第安女性的呼号,白人男性对此自然充耳不闻。此时麻药的缺失、折叠刀做手术、九英尺长的细肠线(酷爱钓鱼的医生此时携带的可能是钓鱼线)缝合更是显得意味深长,也许只是因为医生匆匆赶来治病救人来不及准备手术用具,凭借自己精湛的技术,在没有手术条件的情况下顺利实施了手术,救了印第安母子两条命;也许是白人医生觉得对于一个印第安妇女,深夜兴师动众准备专业用具似乎没有必要。父亲做手术时,他给父亲端着盆,充当“实习大夫”。父亲问他做个实习大夫觉得怎么样,尼克嘴上说还行,实则“把头转过去,不敢看他父亲在干什么”。做完手术,父亲“把什么东西放进了盆里。尼克看也不去看一下”。父亲告诉他“要缝上几针,看不看随便你”时,“尼克没有看。他的好奇心早就没有了”。年少的尼克见证了一场异常惨烈的生命的降临,使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成为他成长路上的里程碑。如果开始他见证的是生的惨烈,那么,接下来他要见证的便是死的惨烈——手术结束之后,“他的劲头来了,喜欢说话了,就像一场比赛后足球运动员在更衣室里的那股得意劲儿”。良久得意的医生才想到了那个“洋洋得意的”、“沉得住气的”、“在这些小事情上往往最痛苦的”丈夫,“他把蒙着那个印第安人的头的毯子揭开来。他这么往上一揭,手湿漉漉的。他踏着下铺的床边,一只手提着灯,往上铺一看,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冒,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寥寥数语,海明威便用电报式用语勾勒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惨烈画面。丈夫之死亦成了这部经典短篇小说之中最大的伏笔,不同读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作者的“冰山理论”此处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海面之下的冰山许是众多读者所认同的——丈夫难以忍受爱妻痛苦的呼号因而结果自己,许是另一个作者未曾明示的可怕原因——丈夫难以忍受妻子与乔治大叔的私情,但又无可奈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说中的乔治大叔其实并非次要人物。惜墨如金的海明威似乎一开场便设置了重重“浓雾”:其一,乔治大叔所乘的小船和医生父子的小船同时出发,“给他们划船的那个印第安人使出了大劲,但是另一条船在雾里始终划在前面,而且越来越赶到前面去了”。乔治大叔似乎比治病救人的医生更为心急;其二,“划到海湾的对岸,他们发现那另一条船已靠岸了。乔治大叔正在黑暗中抽雪茄烟。那年轻的印第安人把船推上了沙滩。乔治大叔给两个印第安人每人一支雪茄烟”。在美国雪茄烟并不便宜,印第安男人一般也只抽得起板烟,身为白人的乔治大叔为什么如此“厚待”素昧平生的印第安人?此外,在美国有一个习俗,生儿子一般派送雪茄,生女儿派送巧克力。于是,乔治大叔分发雪茄的行为更显得耐人寻味;其三,“尼克,还有两个印第安人,跟着他爸爸和乔治大叔走进棚屋时,她正好又尖声直叫起来”。此外,医生未施麻药给产妇做手术时,“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乔治大叔说:‘该死的臭婆娘!’那个给乔治大叔划船的年轻的印第安人听了就笑他”。手术过后,“乔治大叔看看自己的手臂。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想起什么,笑了起来”。产妇对乔治大叔的这一咬及印第安青年诡异的窃笑似乎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冰山一角”,其下蕴藏着涌动暗流,意味深长,印第安妇女之恨及其夫之痛似乎昭然若揭;其四,喧嚣过后,尼克和父亲独自划船踏上归途,来时为他们撑船的印第安人均隐匿不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乔治大叔并未和他们同行。“乔治大叔上哪儿去呀?”“他会来的,没关系。”医生淡淡的话语中似乎对一切了然。面对儿子对产妇丈夫缘何自杀的发问,他只是说:“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如果说丈夫因难以忍受爱妻痛苦的号叫而用剃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话,那么未免过于牵强,一个爱妻心切的丈夫面对九死一生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幼子,又怎会如此决绝地弃之而去?如果孩子是乔治大叔与其妻的私情之产物,抑或是乔治大叔霸凌之产物,那么这一结局便不再令人费解。此外,对于印第安男子的伤情,作者似乎又抛出了“冰山一角”:“三天以前,他把自己的腿给砍伤了,是斧头砍的,伤势很不轻。他正在抽板烟,屋子里一股烟味。”三天以前正是其妻即将临盆之时,他的伤情似乎颇为蹊跷,或许是倍感耻辱的丈夫与霸道凌弱的白人“征服者”之间的角力所致。作者有意无意隐去的种种细节,给这部隽永含蓄的佳作平添了多种解读的空间。
三、顿悟与成熟
成长小说“第一,以一个年轻人作为中心,贯穿始终,以他生命的一个阶段(从懵懂到成熟)作为表现舞台,重点描述其间的性格发展变化;第二,以塑造‘完整的人’为理想,所以人物性格处在不断完善之中;第三,以达到‘处世和谐’为目的,所以多以融入社会或带有希望的积极乐观情绪作为结局”④。印第安人营地之行使尼克进入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的懵懂少年在顿悟中逐渐走向成熟,对真实、残忍的社会现实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女人生孩子都得受这么大罪吗?’尼克问道。‘不,这是很少、很少见的例外。’‘他干吗要自杀呀,爸爸?’‘我说不出,尼克。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父亲此时充当了一名精神导师,引领少年走向成长之路,尼克却想到了更深刻的问题:“‘自杀的男人有很多吗,爸爸?’‘不太多,尼克。’‘女人呢,多不多?’‘难得有。’‘有没有呢?’‘噢,有的。有时候也有。’”被女权主义者抨击为“厌女症者”的海明威此时却表现出“恋女症者”的一面——颂扬女性的坚忍和伟大。“屋里,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印第安妇女。她正在生孩子,已经两天了,孩子还生不下来。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饱受阵痛折磨的产妇接下来的经历更让人不忍卒听、无法目睹:被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在众目睽睽、未施麻药的情况之下接受剖腹产手术,无助地沦为一只“替罪羊”,一只“男性沙文主义”和“白人沙文主义”的“替罪羊”,唯一可以实施的反抗便是情急之下对着乔治大叔的胳膊那一咬,还招致了乔治大叔的辱骂。作者此时有意将手术的细节隐匿至水面之下,徒留读者自己想象这一惨烈场景。“这会儿她安静下来了,她眼睛紧闭,脸色灰白。孩子怎么样,她不知道——她什么都不知道”。在这场生死考验之中,毫无疑问印第安妇女便是一位“海明威式英雄”(Hemingway Code Hero),即硬汉型主人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产妇的丈夫应为第二位“海明威式英雄”。面对自己和妻子无法言说的耻辱,面对白人的霸凌,他无可奈何,却在默然中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提出血泪控诉。“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⑤。他用一种决绝之死,捍卫了最后的尊严。作为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他可以被毁灭,但并未被打败。“作者所要表现的不正是一种蔑视死亡的勇敢行为吗?在这里,自杀也成了力量的象征……他认为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甚至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硬汉”⑥。
医生也是一位“海明威式英雄”。他医术高明,“这个手术真可以上医药杂志了……用一把大折刀做剖腹产手术,再用九英尺长的细肠线缝起来”。此外,他又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在尼克的成长道路上充当着精神导师。小说伊始,他意欲带领尼克见证生命的降临,以领略生命的意义。手术前,他耐心地向惊惧于产妇之哀号的尼克解释何谓阵痛,并且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非常专业地实施消毒措施(当然,作者对医生仔细地洗手着墨甚多,许是在暗示他的“厌女症”抑或是“白人沙文主义”。)看到产妇丈夫惨烈的死状,他第一反应便是保护儿子,让人把他带出去。最后在尼克顿悟之时,他亦耐心地回答各种问题,似乎在和儿子一起从“阵痛”中成长。作者显然在医生身上倾注了同为医生的父亲的影子,和在尼克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医生一样,海明威的父亲同样在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尼克无疑是一位“海明威式英雄”,而且他应该是作者的第一位“海明威式英雄”,作者后来的硬汉人物中无不透出尼克的影子,而且尼克亦是少年海明威的写照。从开始时在寒夜中偎于父亲怀中的懵懂少年,到震惊于生命降临之时默不作声、悲悯敏感的“见习医生”,再到见证令人触目惊心的惨烈生死之后顿悟人生的“年轻行者”。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死,难不难,爸爸?”“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初谙生死的尼克对世界有了存在主义的解读:“生存本身是无所谓意义的,而‘意义’来自于人对‘行为’的‘选择’。但是,由于‘选择’之后事件的‘发生’还是以现实为背景,因而人只能显现自己面对失败或死亡时的某种勇气,因为后者代表或象征着人的‘尊严’,那是人生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寄托人生的意义的东西。”⑦ 经历了“死亡”这一“生命的升华”,寒夜过去,“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在水面上弄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让手跟船一起在水里滑过去。清早,真是冷飕飕的,水里倒是很温暖”。此时的尼克已然不再畏惧,如那条鲈鱼一般,懵懂少年跳出水面,把手伸进象征神秘之死亡和莫测之人生的水里,体验“冷飕飕”的残酷人生,迎接清晨,走向成熟,“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毋庸置疑,尼克自“天真与考验”走向“顿悟与成熟”的成长之旅便是作者自身的成长之旅。少年尼克经历的“精神阵痛”正是少年海明威的“精神阵痛”。“一切为了胜利,不是胜利就是毁灭,强者必胜。这是少年时代的海明威对人生的认识”⑧。于是,经历了血淋淋的现实的少年决定直面人生,直面挑战,相信自己“永远不会死”,然而最终,这位灰心于人生百态的硬汉作家还是选择了与印第安丈夫近似的决绝方式,以一把猎枪给自己的创作和人生画上了句号。 注释:
①②M. 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第7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4:193.
③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8.
④海明威,著.陈良廷,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09.
⑤海明威,著.刘志权,译.老人与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82. ⑥⑧毛信德.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十大著名作家史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245,237.
⑦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