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典常谈》核心知识点三《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

来源:一二三四网
人物篇

《战国策》

1.连横派的代表是苏秦,合纵派的代表是张仪。 2.《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定的。

《史记》《汉书》

3.司马迁实现了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写成了《史记》。

4.司马迁因为给投降匈奴的李陵说好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5.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 6.司马迁窃比孔子,他的书《史记》则窃比《春秋》。 7.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父亲班彪避乱在那里。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 8.窦宪在出塞三千多里外的燕然山上刻石纪功,教班固作铭。这是著名的大手笔。窦宪谋杀皇帝失败,班固受牵连入狱,最后死在狱中。 9.班固死后,《汉书》的稿子很散乱。他的妹子班昭也是高才博学,嫁给曹世叔,世叔早死,她的节行并为人所重。当时称为曹大家。这时候她奉诏整理哥哥的书;并有高才郎官十人,从她研究这部书——经学大师扶风马融,就在这十人里。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未完成,她和马融的哥哥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将这些篇写定,这也是奉诏办的。(注意:曹大家指的是班昭,不是曹世叔)

《诸子》

10.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 11.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12.孔子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 13.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说人性是恶的。 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功利。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注重圣王的威权。 14.墨家的创始者墨翟,出于武士。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

15.杨朱(一毛不拔)是道家的先锋,主张避世。但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穷了。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扩充的。

16.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孔子遇到那些隐士,也都在楚国;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

17.庄子学说中排除是非的观点,受辩者(汉代称其为名家)影响。辩者出于讼师(律师)。辩者两大首领是邓析和惠施。辩者又分惠施(合同异)和公孙龙(离坚白)两派。

18.法家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 19.阴阳家代表人物驺衍,创为“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

20.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淮南王刘安也做了尝试。但两个人都没有成功。

2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

作品篇

《战国策》

1.记载战国策士说辞的书叫《战国策》。

《史记》《汉书》

2.《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 3.《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4.《史记》是第一部规模完具的通史。 5.班彪写了《史记》的续作《后传》,是班固写《汉书》的底本,但已经失传。

6.《汉书》里没有世家一体,因为汉代时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汉中》把《史记》中的“书”为“志”,为的是避免与《汉书》的“书”字相重。 7.《汉书》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是后世目录学的宝典。 8.《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

《诸子》

9.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的《吕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完整的书。吕不韦编这部书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 。

10.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想来统一思想。

观点篇

《战国策》

1.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盟国。因此,当时的策士受到各国极大重视。

2.战国游说之士分连横、合纵两派,连横即联合南北各国对抗秦国,合纵即联合东西各国亲近秦国。

3.策士是职业的,没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只求揣摩谈主上的心理,为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是非道德他们是不管的。

4.汉代以来,批评《战国策》的都是用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赞赏《战国策》的是从文采方面来看的。

《史记》《汉书》

5.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这称为“正

史”。

6.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犹然。

7.史家称《史记》的体制为“纪传体”,是因为三十本纪、七十列传是书中最重要的部分。 8.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9.《史记》用散行文字;《汉书》,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

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10.《史记》与《汉书》相比,文字更朴质、简省;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诸子》

11.春秋战国,社会动乱,思想解放,一些才智之士提出各种主张。有的拥护旧文化制度(儒、墨),有的批评或反对旧文化制度,有的修正旧文化制度,有的建立新文化制度(法),有的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制度(道)。

12.“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即职业的“士”。 13.孔子拥挤的旧文化制度主要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 14.《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孔子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15.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

16.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下层失业流民,多半成为武士。武士是以帮人打仗为职业的专家。

17.非攻主义:墨家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18.墨家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19.老子的学说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自然能避害。

20.儒、墨、道都托古立言,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

21.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

22.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23.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阴阳家便出于方士。 24.独尊儒家的原因:建立新制度需要参考旧的,而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理论化,使那些东西秩然有序,粲然可观。别家虽也有政治社会学说,却无具体的办法,就是有,也不完备,赶不上儒家;在建设时代,自然不能和儒学争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