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I寰I:城市贫困阶层及其聚居区研究 FOCUS:THE STUDY OF URBAN POVERTY AND POVERTY NEIGHBORHOODS 文章编号:1009-6000(2011)10-0024—04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东京大学国际都市规划・地域规划研究室博士研 究生: 沈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城所哲夫.东京大学都市工学专攻准教授。 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地区居住环境 24现代城市研究2011 10 整治初探 RecOnstruti0n of ResidentiaI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 L0w— income Commun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孙立沈莹城所哲夫 SUN Li SHEN Ying KIDOKORO Tetsuo 摘要: 如何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居住环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共通的紧急课题,涉及到城市化、贫困消 减与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先进事例的介绍概观了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地区居住环境 改善事业的发展动向.指出如何使贫困层实现 自我发展 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地区居 住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城市贫困地区 居住环境 整治 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low-income areas is the urgent common issue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This paper cites the good exampl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poitns out tha the key to the settlement of improving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urban low—income areas lies in how to make the property“self-development’ Key words:developing countries;low-income areas;residential environment;reconstruction 1引言 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尽管对于 2008年,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 城中村是否需要改造的问题尚存争议 口居住生活在城市之中。在发展中国 但进入2000年以来,实际的改造探索 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仍见不 活动已在各大城市陆续展开 今后的 到任何钝化的迹象,并可预见在今后 改造应何去何从备受瞩目。 较长一段时期内仍会保持着迅猛地增 作为他山之石.中国国内的学者 长势头。急速的城市化引发出各种城 对国外贫民窟等相关问题和整治手法 市问题 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层 的研究已有一些积累.但视线主要是 的扩大便是城市经营上的一个大问题。 集中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对于 在与城市规划相关联的领域中 城市 更有借鉴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 贫困地区居住环境的整治问题目前已 亚洲发展中国家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 成为世界性共通的紧急课题。作为发 和教训的总结尚未展开.相关研究的 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 数量微乎其微。为弥补这一研究的空 临着同样的困境,特别是近年来出现 白 本文欲对以亚洲为主的发展中国 的城中村现象及改造问题更是引起社 家城市贫困地区居住环境整治事业的 孙立沈莹城所哲夫Il一一’ 手法和规划思潮进行归纳整理,并一 家为改善贫民窟的居住环境,纷纷设 立了住宅公社,试图为城市贫困层提 供住宅。可是很快就发现 如果按城 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所谓自助努力型的 贫民窟环境改善事业虽没有一些政绩 工程那种立杆见影的宣传效果,但对 窥其发展动向。 2概要 市贫民层的支付能力来建造住宅是完 全不现实的 需要政府为此提供庞大 于城市贫困层居住环境的改善确实取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深刻的城市贫困层 扩大的问题。据推测 在菲律宾首都 马尼拉.居住在环境极端恶劣的贫民 窟中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成以上 便是近年经济实现高度发展的泰国首 都曼谷。居住在贫民窟中的人口也有大 概1∞万以上 并且这个数字毫无减 得了相应的实际成果.这一点是无容 置疑的。总结其成功经验,以下这一 点被认为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有效 的。即在行政或NGO的支援下,应对 的资金补贴 而这种含有对低收入者 大量财政补贴的政府福利住房 除少 数运气极好的低收入者能有幸入住外, 绝大部分是被中等收入阶层以各种形 式所侵占。这一结果很快宣告了公共 供给政策对解决城市贫困层居住问题 的失败。 与公共供给政策相对照。在1 960 年代出现的倡导性规划思想的影响下. 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地区一种被称为 自助努力型(se Jf—heIP)的居住环境 改善模式受到关注。所谓 自助努力”. 地区的需要.依靠住民的参加来展开 地区生活基础设施的整治。 在印度尼西亚许多城市都成功 实施的KIP(Kampung Imp roVement 少的趋势 即便是未被指定为贫民窟 的地域.进城务工人员十几个人共居 一P rog ram)事业是其成功的有力论据。 KIP的 K 即 K ampung”,原本是印 室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由于今后较 长一段时期内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 度尼西亚语村落的意思,而城市建成 区内的”Kampung”则是指由于农村进 动仍将持续下去,各发展中国家普遍 认识到如何对待这些集中于城市的贫 困层将是直接涉及到其城市在21世纪 城人员的聚集而逐渐自发形成的生活 基础设施简陋的 城中村 。那么,所 顾名思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建造住 宅、改善居住环境。自助努力型的居 住环境改善事业是在NGO的支援下, 通过住民参与的形式对已经存在的贫 民窟地区实施上下水管铺设、内部道 谓KIP事业也可以直译成 城中村”改 善事业:即就是由地方城市政府提供 技术和财政支援.依靠住民参加的方 式对街道、排水、公厕等最基本的生 活基础设施进行整治和改善 印度尼 能否继续保持其活力的重要课题。在 如何改善贫困层的居住问题上.各发 展中国家虽面临不同的问题,但都在 不断积极探索 试图从根本上寻找解 决问题的办法,这其中也不乏很多较 为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表面上看虽 各有千秋 但拨开其纷繁的表象,仔 路简易铺装等,进行维持其生存的最 低限度的改善。实际上这些贫民窟地 西亚的KIP事业在许多城市展开并取得 成功 也更进一步说明了这样一种可 能性 即在更大的区域内,在行政主 区所占有的土地一般并没有正式的土 地权利 其住宅建设也大都没经过建 细洞察其思想本质,仍能发现其成功 的共同之处:这就是.在城市贫苦地 区的居住环境整治事业的展开过程中 民间公益组织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社区组织CBO(Community 设许可等正式的审批手续 而是一种 以自发的形式建设住宅后,入住生活 的居住形态 这种实际上是非法侵占 的居住形态之所以能被政府认可 并 兴盛一时,是由于对发展中国家政策 决定有着重大影响的世界银行当时开 始启动一种以城市贫困层为对象的住 导下依靠贫困地区住民参与的方式对 居住环境进行渐进的改善是能够取得 成功的 但是,随着世界银行融资规 模的扩大 KlP事业的规模也随之飞跃 式的扩大之后,很多人开始批判在事 业实施过程中政府主导的色彩加重了, Based Organizations)等的参与是不可 或缺的,以实现住民自我发展为目标 的住民主导型的居住环境整治方式对 于城市贫困地区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改 而住民参与却逐渐变得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的经验.1 980年代以 宅领域的融资活动 这种自助努力型 的住宅建设刚好能够得到世界银行的 资助。故此 1970年代后叶,在发展 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 按照自助发 展的想法来进行贫困地区居住环境的 善是重要而有效的 以下就通过亚洲 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成功事例来概观其 发展的动向。 中国家中 住民的自助努力型的住宅 改善.对各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是必 供给和环境改善逐渐成为了主流形式。 不可少的。另外,在像泰国等在经济 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3从“公共供给”到“自助努力” 4从“自助努力”到“自立发展” 的国家中.由于民间房地产的成长使 得部分低收入者也开始能买得起住 1970年代初期.许多发展中国 在世界银行融资的援助下,许多 2011 10现代城市研究25 本期聚焦:城市贫困阶层及其聚居区研究 FOCUS:THE STUDY OF URBAN POVERTY AND POVERTY NEIGHB0RH0ODS 房,因此,为形成良好的民间的住房 Community,简称EZEC)政策 即通过 市场,包括土地制度 住宅金融制度 授权区的指定来促进社区参加型雇用 的改革等也被认为是重要的课题。故 的想法便是与之同出一辄。 授权 的 此,1980年代后叶 联合国人类居住 思想认为在城市贫困地区居住环境改 委员会(HABITAT)和世界银行共同推 善过程中 制度的改进固然重要,但 出了 许可发展(Enabling)战略 。即 这种制度改革只有能够促进社区自发 政府并不直接提供住宅,而是许可民 的发展的时候 制度的改革才能发挥 间力量、NGO、住民组织等提供住宅来 其有效性。进一步而言 让制度的改 改善居住环境.政府为其提供充分的 善与社区自我发展和自我增值能力的 制度环境促成其 自立 发展 可是 形成联系起来才是最为重要的。 这种在刚提出时好评如潮、声噪一时 为强调“授权 的重要性,城市 的想法很快就被发现其实只是纸上谈 贫困区居住环境改善的成功事例OPP 兵而已。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福利 经常被作为有力的例证。所谓OPP是 事业等的改善固然重要,但关系到国 在巴基斯坦的最大城市卡拉奇的城市 家基础的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并非轻而 边缘,有一个叫欧兰奇(O rangi)的非 易举可以办到.路径依赖使得政府要 法侵占区实施的排水工程(Orangi Pilot 最终痛下决心采取行动,需几经周折 P ro Ject) 一般简称为OPP。NGO为当 颇耗时日。加之紧随其后的亚洲金融 地原住民提供低成本的技术支持,并 危机的影响使得在泡沫经济时一直活 帮助他们建立社区组织,以巷道为单 跃的民间房地产业倍受打击 一蹶不 位.依靠各个巷道住民参加.由住民 振 难以继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自己动手来完成低成本的排水设施建 设。乍一看来.OPP也不过是在NGO 5从“自立发展”到“自我发展” 的支援下.住民自己进行基础生活设 许可发展战略”过于强调诸如 施整治的简单一例.但从体现自我发 国家财政政策 制度改革等的大的框 展的视点来考察.这一案例中所蕴含 架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提 着的规划思想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出对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生活环境的有 因无排水设施而卫生条件恶劣是欧兰 效的方法论。在这期间,1 990年代之 奇地区所面临的最大的居住环境问题, 后, 授权”(Empowerment)的思想 但住民在心理上认为排水设施的整治 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授权”的思 应是政府的责任.并且在经济上 公 想通俗的讲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对象 厕和排水系统等设备也非是贫困层的 能够实现自助.通过教会他们捕鱼的 当地住民所能购买得起的。再者.住 方法而不是直接提供鱼 使得贫困社 民和当地的施工队都不具备建设排水 区、贫困者 贫困群体获得自我发展 设施的技术 更重要的是,即便上述 和自我增值的能力。这一思想在发达 条件都具备了 要自己动手铺设排水 国家也很受重视 20世纪末美国克 管道进行共同作业时社区组织是必要 林顿政府为破除过去 只求向政府和 的,但由于是以非法占有的方式集居 别人免费索取的恶习 (克林顿)减 在~起的 这个可以发挥协调组织作 少享受社会福利的人数,达到社区增 用的社区组织并不存在 NGO通过各 权的目的所提出的 授权区和事业社 种措施解决了上述的难点.到1996年 (Empowerment Zone and Enterprise 已有近9万户当地住民参加到管道的 26现代城市研究2011 10 埋设活动中。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NGO并没有亲自介入到埋设排水设施 的工程中 而是通过帮助当地建立社 区组织由住民自己来组织实施,并在此 过程中不断强化住民间的网络协作关 系,物质环境的改善只作为手段 其 目标在于社会环境的改善。与动辄以 行政主导方式进行的.或者最多不过 是考虑下当地居民要求的贫民窟改造 工程相比.这种通过建立住民组织由 当地住民自主规划 自主实施的规划 权限下放的方式,由于其充分体现了 授权 (Empowe rment)的思想,在 城市贫困层居住环境改善中被认为是 具有着划时代意义的。 B“自我发展”的新展开 1990年代以来,对社区组织形成 的支援,为促成活动的技术支援 规 划权限下放.与行政、制度改革联动 特别是小额融资(Microfinance)的实施 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促成,合作伙伴关系组织(Partnership) 的建立等作为体现 授权”思想 促 成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广泛 认可。 在城市居住领域实施小额融资 成功的有名事例当数菲律宾的社区抵 押事业(Community Mortgage Program 简称CMP) 1 989年开始实施的社区抵 押事业是政府以非法侵占地区的社区 组织为对象,为整治其所居住地区的 生活环境而发放长期低利息贷款的一 种融资制度。其特征是NGO作为融资 发起人,首先帮助贫困地区建立社区 组织,之后在申请的过程中,帮助住 民办理各种复杂的贷款手续。通过贷 款购置的土地最初两年的土地产权归 社区组织所有 而非个人,与之相应 还款的责任也由社区组织来承担。以 NGO为融资发起人的社区抵押事业取 孙立沈莹城所哲夫I1.一’ 得了相当的成功,其还款率高达9。% 以上。另外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地也 的环境整治事业。这样既能使难于在 能解决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 自我 民间银行获得贷款的贫困层获得改变 生活的启动资金,促进社区住民积极 加入社区组织,又能保证社区自主性 活动的自律的发展性。UCDO不仅只 发展 这个根本性问题.在城市内部 消灭的 城中村 在城市外围或许以 其它的形式仍会再度现身,新的更严 重的社会问题会层出不穷!综上可见 为实现城市贫困地区居住环境的可持 有很多类似的成功事例 在这些事例 中.让我们看到了NGO是沿着这样的 根本目的在进行活动的.即通过促成 社区组织的形成、确保在居住环境整 是单单进行小额融资的支援活动.在 治中的社区的主体性地位等方式来实 储蓄合作社的组织化、各社问的网络 续更新与改善。今后 包括中国在内 现社区主导下的居住环境整治。 关系的形成上,在为使住民能自立生 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 政府和NGO之间形成合作伙伴 活而搜集提供情报方面也开展了大量 从现在的以政府主导为主,拆迁一安 型关系共同开展城市贫困地区居住 的支援活动 并通过设立近身支援型 置一城市再开发为核心内容的更新模 环境改善事业的成功事例最早见于 NGO进行职业训练和提供教育机会等 式,转向以住民为主导的.能实现其 泰国,其组织称为城市社区开发机构 等.但各种支援活动的根本目的均在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更新模式是十 UCDO fUrban Commun tv Development 于使社区最终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分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社会问题。 Organfzation)。UCDO由国家机关国民 住宅公社(NHA)管理 1992年设立, 7结语 参考文献: 2000年与农村基金机构合并后改称为 如上,本文结合先进事例介绍概 [1]孙立,[日]城所哲夫,[日]大西隆.中 社区组织开发机构CODI(commun i ty 观了发展中国家城市低收入地域的居 国口)都市l:扫时6 f城中村j毋改造 髑寸五 Organization DeveIopment Institute)。由 住环境改善事业的发展 透过这些事 一考察[J].(社)日本都市 画学会・都市 于作为该机构决策机关的理事会是由 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大的趋 画鞭告集,2005,(8):125-128. 政府人员、NGO、专家等以对等的身 势:这些事业从计划到实施正在发生 [2][日]城所哲夫.弱凳途上国0都市贫困 份构成的,这使得该机构成为一个独 着从政府主导型向住民主导型的变换 地域 扫I,5住民主尊型口)居住瑕境改善事棠 立于行政之外的典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为支持这些事业的发展.NGO在其中 E针画思潮[J].(社)日本都市 画学会・ 都市 画,2003,(234):41-44. 组织(Partne rshiP)。2007年修改的泰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制度方面. [3][日]穗坂光彦. 二,7 一 , 世界0 国新宪法和2008年基于新宪法制定 形成政府、NGO、CBO等之间的网络关 画 口七7-[J].(社)日本都市 画学会 并颁布的社区组织评议法,都明确了 系、以及建立从行政中独立出来的合 ・都市 画 文集,(31):331—335. 住民参与的重要性,同时也进一步肯 作伙伴关系型组织 对于使住民主导 [4][日]内田雄造.柬7 7. 扫廿6 定了合作伙伴关系组织的意义和作用。 型的事业成为可能.实现贫困层的自 A 0壤境改善c二弱寸5研究[M].日本:财团 UCDO支援活动的重头戏也是为促进 我发展具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法人国陈柬7. 7-研究七二,穸一,1996. 社区的自我发展而开展的小额融资活 与印度 巴基斯坦等亚洲其它国 [5][日]大西隆.都市它槽想寸为[M].日本: 动。UCDO的小额融资是以托管的中央 家相比.中国的城市贫困地区居住环 鹿岛出版会,2004. [6夏学銮6】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1. 政府的1 2 5亿泰元为基金,面向低收 境问题目前虽没有那么深刻,但也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入社区内的社区组织储蓄合作社发放 容乐观 尤其是中国刚刚驶入城市化 127-134 一次贷款,各个储蓄合作社再以所获 的快车道,今后将有更大量的农村人 【7】吴晓,吴明伟美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 的贷款为基金向其成员发放二次贷款。 口涌入城市来扩充城市低收入群体的 贫民窟整治初探【J】城市规划.2008,(2): 贷款用途不只限于地区内的住宅和居 规模 而且只要城乡差别不消除,这 78-83. 住环境改善事业,也可用于个人小规 种城乡问的人口流动就会一直持续下 【8]Schubeler,S participation and partnership 模创业启动资金等多样的内容。一次 去 在城市内部也同样,只要城市内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M】Urban 贷款的利率低于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 不同阶层间的贫富差距不消除,城市 management Program Policy 19the word .而二次贷款的利率几乎与民间金融机 中的贫困地区也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bank 构的利率持平,保留在储蓄合作社内 所以 即便能在形式上将目前存在的 【9】Arrossi.S et.al ed.Funding corrr ̄nity 的两次贷款的利率差额资金被用于新 城中村彻底消除.但由于这样做并不 Initiatives[M]London:Earthscan.2o05 2011 10现代城市研究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