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电子束焊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程朝丰 李登仁 石磊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2017年第02期
摘 要:回顾镁合金电子束焊技术发展历程,可有力推动该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结合文献例证法与理论归纳法,阐述了焊接组织及其力学性能;介绍了镁合金电子束焊工艺,尤其是镁合金特种材料电子束焊工艺;分析了当前技术的缺陷。论述表明:镁合金作为绿色环保材料,应用空间广泛、发展潜力可观;镁合金电子束焊技术亟待在热处理工艺、焊后处理、焊接温度场、强度改善等方面加以强化;大规模数值模拟、焊接参数数据库系统建设等课题,是当前的发展前沿。以上结论可为我国镁合金电子束焊技术水平的提高指明方向。 关键词:镁合金;电子束焊;焊接组织;特种材料
中图分类号: TG4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412 (2017) 02-170-04 工业技术创新 URL: http: //www.china-iti.com DOI: 10.14103/j.issn.2095-8412.2017.02.046 引言
镁合金具有良好的轻量性、切削性、耐蚀性、减震性、尺寸稳定性和耐冲击性,远远优于其他材料。在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轻量化结构日益青睐的当今,这些特性使得镁合金在交通运输、电子、医疗、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然而,镁合金焊接性能相对较差,且易与氧结合,焊后可能会出现夹杂、熔点较低、粗晶、导热率较高等问题,导致镁合金的工业应用受到极大制约[1-8]。
电子束焊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 K·H·Steigerwald提出的。8年后,法国原子能研究机构利用电子束成功焊接了核反应堆燃料外壳,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实践来看,电子束焊具有一系列优点,如穿透性强、能量密度高、焊缝深且窄、不受氧等气体干扰以及热输入量小等,非常适用于镁合金薄、厚件焊接。目前,电子束焊已成为镁合金焊接的重要技术之一,且应用广泛。Banhart 在21世纪初将直径为15 nm的碳纳米管引入电子束焊中,不仅推动焊接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也为电子束焊的未来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文献例证法与理论归纳法,对国内外镁合金电子束焊技术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提高我国技术水平指明方向。 1 焊接组织及其力学性能
采用电子束焊方式焊接镁合金时,由于冷却速率较高,而且焊缝区还可能存在小尺寸的等轴晶,在这些作用下,焊接接头晶粒相比母材被相应细化,其力学性能也会得到提升。闫忠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采用先进的设备与工艺,详细研究了10 mm厚AZ61镁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相结构和硬度分布,发现其呈现上宽下窄的钉状形,焊缝深宽比达到10:1。如图1所示,母材等轴晶粒一般为100~200 μm,而焊缝晶粒均为5~10 μm的细小晶粒,另外在焊缝区晶界处还分散有白色粒状β相。将其与母材处沿晶界分布的块状和片层状β相(Mg17Al12)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第二相显著变小,且形貌改变也非常显著,如图2所示。α-Mg和Mg17Al12是焊缝中相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焊缝硬度高达75~78 HV,远超过母材55 HV的硬度。然而经过测试,其热影响区硬度接近母材,表明在此参数下可以获得更优的AZ61镁合金焊接接头力学性能。
Chi等人以AZ系列镁合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 000~5 000 W热输入值的电子束焊试验,发现在焊接后,锻造镁合金结构发生了改变,已经变成铸造镁合金结构。熔合区聚集了沉淀相,经过分析,其铝、锌含量都比附近基体的含量偏高。另外,γ相会因铝含量增加而发生改变,从散射粒子转变成比较密集的树枝晶。铝含量增加越高,AZ系列镁合金的强度及显微硬度也相应地提高,但其延展性却呈现下降趋势。张英明等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同焊速下,纯镁的焊缝穿透宽度比AZ31略宽,焊缝横截面处熔融区面积比AZ31略大,存在晶界结合。在熔融区、基体晶粒尺寸方面,纯镁都要明显小于AZ31,而且与母材相比,拉伸性能、冲击性能也相差不大。对于AZ31合金而言,只有在5.00 mm/s、5.83 mm/s等流速下,其拉伸与冲击性能方可达到良好。
朱智文等研究了不同聚焦电流下,10 mm AZ31镁合金组织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7]。结果表明:
① 聚焦电流为460 mA时,镁合金板未能焊透,存在于热影响区中的晶粒长大速度非常缓慢;
② 当聚焦电流上升到470 mA时,晶粒长大速度大大降低,但焊透成形状况良好; ③ 当聚焦电流提高到480 mA时,晶粒长大速度开始变快,此时焊接就会产生一些细微裂纹。
实验还表明,如果将母材硬度控制在52 HV左右,而将焊缝区硬度值控制在75 HV左右,那么拉伸断口(如图4)均会呈现韧窝断裂,此时镁合金力学性能最优[4]。 2 镁合金电子束焊工艺 2.1 镁合金性能
镁合金是一种轻质金属结构材料,相比铝合金和钢更能够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发展前景看好。主要性能包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密度为1 700 kg/m3,仅为铝合金的65%、钢的25%,非常适合应用于轻量化结构件中;
(2)具有高于铝合金和钢的强度; (3)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
(4)导热系数较大,通常为72~80 W/(m·K); (5)具有可回收性,满足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6)具备良好的焊接性能,在机构复杂的零件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镁合金电子束焊
对于镁合金焊件而言,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加速电压、电子束流、焊接速度、聚焦电流、真空度和聚焦在焊件表面的电子束光斑尺寸。由于电子束焊接是在高真空环境中操作的,故不会产生较大的电子能损失。
电子束焊属于熔化高能密度焊的一种,不仅加热功率密度大、焊接速度快,而且焊接接头热影响区非常小,也不易产生变形。与普通电弧焊相比,电子束焊深宽比可达60:1,能够节省能量及填充材料,提高焊接薄厚板的焊缝成形质量。王亚荣等对2 mm厚的MB2镁合金板材开展了18组正交实验,并根据获得的参数对接头熔深、熔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如下结论:
(1)表面聚焦得到的焊缝熔深最大,下聚焦和上聚焦时熔深相对较小,散焦时熔深最小。
(2)扫描图形为直线时,深宽比最大;为无穷图形时,深宽比最小。
(3)加速电压越大、束流越高,热输入也相应增大,熔深、熔宽一同增加,深宽比在电压为100 kV、束流为25 mA时达到最大。
因此,焊接最佳工艺参数组合是在电压为100 kV时,根据热输入计算公式对束流值和焊接速度值进行匹配而决定的,即采用散焦焊接、扫描图形为圆形、频率为2 000 Hz。此时,焊接力学性能优良:抗拉强度达到母材的92%,屈服强度达到母材的68%[3]。 2.3 镁合金异种材料电子束焊
关于镁合金异种材料焊接的文献相对较少。在这种焊接条件下,焊接接头容易出现裂纹、微孔等缺陷。Chi等研究发现,如果铝元素含量较高,则流动性会更好,可有效减少持续的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量和快速冷却的熔池带来的一些不足。此外,接头根部凹陷深度会降低,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会增高。其他研究机构也开展过镁/铝、镁/钢、镁/铜等异种材料的焊接,但效果不甚理想,因为镁合金电位较低,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与其他金属发生反应,产生电偶腐蚀,生成金属间化合物,其高硬、高脆的特点使得结构件性能明显下降,形成气孔、裂纹等缺陷。 3 镁合金电子束焊缺陷
由于镁合金的物理特性比较特殊,容易出现焊接缺陷,例如凹陷、下塌、起弧、气孔等。这些缺陷的存在,容易影响焊接质量,降低焊件的连接效果。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如果在焊接过程中将铜质或同种材料作为衬垫贴合在焊缝背面,可以大大降低下塌和气孔问题出现的几率。另外,为解决焊缝缩孔、气孔等问题,可在真空电子束焊过程中利用添丝方式来弥补,使得焊接接头静载荷接近母材静载荷,而抗腐蚀方面显著比母材强[5]。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在非真空室进行焊接,焊缝成形可能会更佳,焊件的疲劳性能也更优,但具体还需要可靠的实验进行验证。
谭兵等人将10 mm AZ31镁合金板作为研究对象,在真空条件下对其采用电子束焊接实验,发现焊缝正面形貌美观,但背部出现间断性凹陷[8]。究其原因如下: ① 镁熔化后表面张力降低,使得根部液态金属出现下塌;
② 镁沸点高,焊接时极易汽化,背面蒸汽会对液态产生很大影响,出现凹陷; ③ 电子束焊速度极快,短时间内气体汇聚到焊缝根部,造成气孔出现,且焊缝受到多种元素的蒸发烧损,形成了混合断裂形貌。 4 结语
镁合金无疑是目前当之无愧的绿色环保材料,不仅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而且发展潜力可观。然而,镁合金电子束焊技术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再加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因而必须在热处理工艺、焊后处理、焊接温度场、强度改善等方面强化理论和实践。在未来,鉴于电子束焊独特、精准的优势,薄焊件的焊接将日趋完善,镁合金异种材料焊接也将成为一门新兴产业。随着智能科技的完备,大规模数值模拟、电子束焊焊接参数数据库系统建设等,将势必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 参考文献
常旭睿. 镁合金的特性及其压铸模设计特点[J]. 模具技术, 2003(6): 36-38. 刘渭清. 镁合金表面防护工艺研究[J]. 宇航材料工艺, 1992(6): 12-1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亚荣, 莫仲海, 黄文荣. 镁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性能及微观组织分析[J]. 热加工工艺, 2011, 40(11): 141-143.
朱智文, 蒋晓斌. AZ31镁合金电子束焊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特征[J]. 热加工工艺, 2014(5): 209-210.
张津, 张唤鲲, 王德仁, 等. 镁合金铝涂层振动热扩散研究[C]//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 2008.
王凤娥. 国内外镁合金成形技术专利分析[J].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6(2): 4-6. 朱智文, 蒋晓斌. AZ31镁合金电子束焊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特征[J]. 热加工工艺, 2014(5): 209-210.
马志华, 陈东高, 李娜, 等. 5052铝合金CO2激光-MIG复合焊接气孔特性分析[J]. 激光技术, 2012, 36(6): 780-78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