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光明中医2013年6月第28卷第6期 CJGMCM June 2013.Vol 28.6 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移位1 94例 金弄谦 朴钟元 关键词:腰椎间盘移位;芒针;痹证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06.065 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6—1202—02 笔者自2006年至今,开展了以芒针为主配合毫针 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移位性疾病的临床观察,取得了一 些成功的经验。其间治疗该病194例。绝大多数为腰 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1资料与方法 30分钟。 1.3.3疗程2 结果 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l2次为1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1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 194例患者年龄最小21岁,男性124 1.1 一般资料标准》 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所载椎间盘突 出的有关内容,拟定以下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及 例,女性70例。病程最短者为1天,最长20年。 全部病例均经MRI或CT检查确诊,其中病变在 L34者36例,IJ4.5者63例,L5一s1者54例,其余41 例为L3.s1或L4—5、L5一S1椎间盘均突出。临床表现 为腰痛者48例,腰及一侧下肢疼痛66例,腰及双下肢 体征(直腿抬高试验、挺腹试验、腰腿自觉痛、腰椎棘 突旁压痛)均消失,生活完全自理,并能恢复原工作; 好转:腰腿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 生活基本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疼痛53例,仅一侧下肢疼痛者27例。兼一侧伸拇伸 趾肌力减弱者12例。 1.2诊断标准 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 2.2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194例,痊愈107例,占 55.2%;好转81例,占41.7%;无效6例,占3.1%。 总有效率96.9%。进一步分析发现,发病部位与痊愈 率有一定的关系,详见表1。 表1 (n,%) 准》…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依据为准,并参加《实用脊柱 病学》 的有关内容,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上标准。 1.3治疗方法 1.3.1 取穴 主穴:椎间点(为自拟经验取穴,位置 在L4.5或L5一s1棘突下旁开0.2~0.5存之压痛点)、 秩边(或环跳)。配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 阴门、委中、承山、昆仑。 1.3.2操作 注:与其他组比较P<0.05。 上表结果表明病变累及两椎或两椎椎间组织者, 1.3.2.1 芒针选椎间点、秩边(或环跳) 令患者俯 其痊愈率明显低于前三者,但但各组有效率无明显 区别。 卧,取0.30~0.35 x 150ram芒针,常规消毒后,无论病 变在L34、4—5、L5.sl均刺患侧对应的椎间点,直刺后 稍向上斜刺,进针约3.5~4.5寸,施捻转加提插泻法 另外,临床表现兼伸拇伸趾肌力减弱者12例,好 转9例,无效3例,无一例痊愈,表明针灸对此疗效 欠佳。 3讨论 30妙~1分钟,使局部有酸胀热感并(或)向下肢远端 放射,不留针。然后刺秩边穴(或环跳穴),使针感传 至患肢末端,不留针。 由于长期负重及脊柱运动,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 1.3.2.2毫针刺配穴芒针起针后,患者需仰卧休息 各方面的积压、牵拉及扭转,兼之缺乏血液供给,修复 能力较弱,因此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改变, 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腰椎间盘突出症属 中医“腰痛”、“腿痛”、“痹证”范畴。中医称腰为肾之 府,以上退行性变出现的慢性腰痛等症状,与中医肾虚 理论不谋而合。同时该病起病较快,且有明显的压痛 及严重的自觉痛,又属中医气滞血淤经络不通,因此该 片刻,嘱患者尽量放松腰部肌肉。取患侧昆仑穴,用 0.30×40mm毫针进针0.5~1寸,用提插泻法。接用 0.30×40ram毫针针刺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 元俞,用轻柔捻转补法。并根据疼痛部位不同毫针选 刺患侧阴门、委中、承山等穴,施提插泻法。留针2O~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韩国研究生(天津300193) 光明中医2013年6月第28卷第6期 CJGMCM June 2013.Vol 28.6 ・1203・ 病中医辨证应属虚实夹杂,既有肾虚之本,又有气血不 通之标。针灸治疗原则则应虚实并治、标本兼顾。又 脊神经前后支,从而间接影响脊髓释放化学物质的传 递,形成镇痛机制。同时在交感神经参与下,局部血运 本病常因体位改变而突然发病,故初期治疗仍应以活 血化淤、通络止痛为主。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功擅 通经止痛,“主取深邪远痹”(《灵枢・九针论》)。笔者 采用芒针深刺经临床实践证实确有效验的经验新穴椎 间点以及秩边(或环跳穴)能活血理气,迅速止痛。同 时考虑到肾虚为该病之本,故用毫针缓补肾俞、气海 俞、大肠俞、关元俞等穴,以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运用芒针为主配合毫针,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并 重用经验效穴椎间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刺激 增强,可减轻并消散病灶局部的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使 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得到缓解,为髓核的还纳创造有利 条件。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 出版社,1989. [2]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陈佑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4. (本文校对:李娜收稿日期:2012一l2—05) 电针透穴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5O例 卣 彬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透穴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将9O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治 疗组采用电针透穴法配合中药外敷,对照组单纯电针透穴法治疗,10次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率 95.83%,对照组78.5%;治疗组后遗症出现率0%,对照组11.91%,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电针透穴法配合 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透穴法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透穴法;电针疗法;中药外敷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06.066 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6.1203—02 周围性面瘫即面部肌肉瘫痪,又称贝尔麻痹、面神 经麻痹、面神经炎等,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非化 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根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 病。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特点为:任何年龄均可发 病,以青壮年偏多,以春秋季节常见 。一般起病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患者均为我针灸科收治的 门诊或住院患者,按照就诊单双号次序,将9O例随机 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中男31例, 女1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 21.23±5.48岁;病程最短0.5天,最长5天,平均病 程2.28±1.03天;左侧面瘫29例,右侧面瘫19例。 对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3 岁,平均年龄22.03±4.97岁;病程最短0.5天,最长5 天,平均病程2.07±1.33天;左侧面瘫25例,右侧面 瘫17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无 显著差异(P>0.05)。 急,常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病初多有耳后 疼痛或下颌角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咀 嚼食物时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系因口轮匝肌及颊 肌瘫痪所致。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患侧味觉减退或丧 失。周围性面瘫作为针灸科的主要病种之一,针灸在 临床上治疗该病效果确切,并为患者所广泛接受。但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病由于治疗方法不当或因延误最 佳治疗时机而有21.6%的患者留下后遗症 。笔者 自2008年11月~2011年6月,采用电针透穴法配合 1.2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 诊断治疗学》 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者:起病突然, 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单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 蹙眉、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漱口漏水,眼睑闭合不 全,迎风流泪,口角歪向健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 中药外敷治疗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经临床观察总 结,确实可提高疗效,且通过随访发现,减少了后遗症 的发生几率。现报告如下。 宽,鼓腮时单侧口角漏气。部分患者初起还有耳后、耳 前及面部疼痛,或伴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 觉过敏。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鄂州436000) 1.3排除标准①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病变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