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淮剧姓“淮”还是姓“盐”

来源:一二三四网
够 ’・ 。 。范学恕 文化长廊 淮剧 姓“淮"@@姓“盐” 淮安与盐城 名,它与淮阴、淮安的地名一样,都 驹、刘庄盐场)串联起来,故被称为  是因淮河而得名。淮剧这一地方剧 “串场河”。串场河后被称为“下河”。阜 爱淮剧事业的戏迷票友 种,是发源于淮河下游苏北里下河 熟悉淮剧的戏迷票友们都知道,在 们,往往在淮剧网站上 地区,两淮及盐阜地区都在其地域 淮剧处于初始阶段香火戏时期淮剧 与网友谈论、聊天过程中,时而出 范围之内。 声腔中就有“下河调”了;为什么称 现为淮剧的定名及淮剧发源地等 问题而各执己见。一种意见认为: 淮剧之所以姓“淮”,是与被称为 它为下河调,顾名思义,它是盐城、 淮河与淮剧 阜宁等下河地区的艺人所唱。由于 里河和下河的存在,位处洪泽湖以 “两淮”地区的淮阴、淮安地名有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区, 东、今废黄河(原古淮河)以南,新  “通扬(扬州至南通)运河”以北、东 关,淮剧声腔中主调之一的“淮 全长约1252公里,流经河南、安徽、调”,就是当年两淮地区的艺人们 江苏三省。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 至黄海、四面围合的地域被界定为 所创。言下之意,淮剧的发源地应 湖之一,它是淮河下游的蓄水库, 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平原)。用今 是淮阴(清江)、淮安一带,即今天 上游的淮河水经它下泄入海。由于 天的眼光看,这块区域包括今淮安 的淮安市。另一种意见认为:淮剧 黄河、长江、淮河入海不断夹带泥 市的大部,盐城市的全部,扬州市江 历史上曾被称为“盐阜小戏”,淮剧 沙,使洪泽湖东部地区的淮河下游 都以北部,泰州市的北半部,南通市 的说白语言都是以建湖话为标准 冲刷成平原,大约有7000年左右历 的西北部这一区域。以上地区今天 音,甚至今天活跃在淮剧舞台上而 史。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 不正是我们淮剧在苏北的市场范围 摘取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 北上争霸,开凿了一条连接长江和 吗?该地区地势呈两头高中间洼的 的演员几乎都是盐阜地区人。也就 淮河的运河,当时称为邗沟,后经 状态,因水土差异的影响,致语言也 是说,淮剧的发源地应在盐阜地 历代整治,形成今日京杭大运河苏 有东、西、南、北之别。建湖县处于该 区,即今天的盐城市。 中段,南到扬州邗江瓜州古渡,北 地区的聚中盆地,地势低洼,地方方 本人认为:以上两种论点都有 至淮安清江浦清江大闸,此段运河 言相对纯正稳定,新中国成立后,淮 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有一定的片面 后被称为“里运河” 简称为“里 剧界为什么将建湖话定为淮剧舞台 性。直白一点说吧,叫做既对又不 河”。在里河东部的沿海地区由于 上“说白”标淮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应该说,两淮、盐阜地区确都是 常年受黄海海潮侵袭,在唐大历二 淮剧发源地。单一强调某一地方, 年时,为了筑堤防御海潮而形成 东路与西路 Y'--4J']常说:淮剧在苏北有“东 似乎有点以偏概全,就像我国“四 “复堆河”。北宋时,范仲淹重新筑 大名菜”之一的淮扬菜一样,它既 堤(后称范公堤),当年的复堆河把 属于淮安,也属于扬州,是两地饮 海边十大盐场(富安、安丰、梁垛、 路”和“西路”之分。不错,这可能与 食文化的共同产物。至于淮剧的命 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 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有“上河”和 “下河”之分有关。“上河”是指“里 “北派”的苏北,大家都在把声腔美 谋生。1920年,淮安艺人孙玉波随 河”以西至洪泽湖东堤的范围,如 作为第一追求。如上海淮剧团《金龙 父孙学传来上海,他父子首次将西 淮阴、淮安、宝应里河以西的地区。 与蜉蝣》中“寻生父、认生父……”及 路淮调引进上海并在上海唱响。为 今洪泽、金湖两地的部分地区原都 江苏省淮剧团《祥林嫂》“天问”唱 了纪念淮剧进上海,今把1906年作 分别属淮安和宝应。而建湖、阜宁、 段,这两大段“淮调”新腔脍炙人口、 为纪念年。淮剧艺人进入上海后,由 盐城(今盐都)、兴化、东台、泰州等 扣人心弦,很受观众喜爱,大江南北 于该剧是江北艺人所唱,上海人称 地自然属于下河地区了。上河、里 都在传唱。今天的“新淮调”和“老淮 之为“江北戏”。因淮剧进上海初期, 河与下河地区虽同属于淮河下游 调”相比已经脱胎换骨,虽然在淮剧 下河盐阜地区艺人众多,故上海人 里下河地区,但人们在生活习俗 传统剧目中能听到老淮调声腔,但 有时也把江北戏称为“盐阜小戏”。 上、语言上都尚有不同。记得在 它已不是今天淮调的主流。 2007年,我参加市经济开发区“海 峡两岸论坛”会议期间,中央电视 当时的江北戏在京剧和徽班的影响 下,在剧目、表演艺术、音乐伴奏和 淮剧与上海 舞台美术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今 天淮剧声腔三大基调,除淮调外,拉 台《海峡两岸》栏目主持人柴璐采 访我,让我这个淮安本土人士讲一 淮剧虽然发源于苏北,但发展 调和自由调都是在上海的淮剧艺人 讲代表今天淮安市的方言,这可为 却是在上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格 所创。拉调的创始人谢长钰,是阜宁 难了我,我真的讲不好,因淮安市 局,又与淮河有关了。从南宋绍熙五 沟墩人,男旦,被淮剧界称为“江北 各县区之间的语言都有差别。话归 年黄河夺淮,今废黄河成为黄淮合 的梅兰芳”。早年在家乡是香火戏的 主题,如淮阴人与建湖人语言就明 流入海之道,由于河槽受泥沙日益 “童子”,期间因受徽班影响而熟悉 显不同,相对而言,淮阴话偏硬,音 淤垫,黄淮合流入海受阻,给淮河下 徽剧艺术。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 调尚高,建湖话偏软,音调尚低,两 游里下河地区带来频繁的灾害。相 上海,和京剧艺人长期同台演文武 者之间具有“旱调、水腔”之别。就 对而言,水灾之年,下河地区比上河 花旦兼须生,在音乐色彩丰富的京 拿今天的淮剧著名演员王志豪与 地区受灾更重。新中国成立后的 剧艺术影响下,大胆地对淮剧声腔 陈德林来说,他们俩之间讲话口音 1950年,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治 进行改革,以“下河调”、“老悲调”、 就有明显差别。在淮剧形成初期, 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泽东主 “靠把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行腔与 里河、上河地区(西部地区)艺Z-4[] 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定要把淮 拉弦伴奏的特色,首创以胡琴伴奏 在佛教音乐的基础上吸取农民在 河修好”的号召。据史料记载,从 的“拉调”新腔,结束了淮剧都是以 耕地、打场时赶牛喊出的“打哩哩” 14O0—1900年500年期间淮河流域 鼓板伴奏的时代,使淮剧声腔正式 的号子及插秧时唱的“格冬代”的 共发生350次水灾,在清康熙年间, 成为“板腔体”。“自由调”创始人筱 歌中的音乐元素,创造出观众喜爱 “水漫泗州城”的史实是最好的见 文艳是淮剧一代宗师,淮安车桥人,  幼年随父逃荒去上海不久即被卖, 的并被后人称为“老淮调”的声腔。 证。明清时期里下河地区巫风盛行,老淮调唱腔音调高亢,刚劲有力, 人们通过香火祭祀鬼神祈求消灾, 因养父开戏园给她提供了学戏机 戏园除淮剧外,常有京剧、徽剧、 唱调脆蹦,又被称为“淮蹦子”,淮 这就是淮剧发展早期来源于“香火 会,蹦子明显地与里河以东的下河地 戏”之说的缘由。清朝末年,淮河下 梆子、昆曲等戏班演出,筱文艳见戏 区(东部地区)艺人所唱的相对柔 游里下河地区老百姓纷纷外出逃 就学,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与当时京 和婉转的下河调相比,是两种截然 荒,去上海、南京等江南地带谋生。 剧名角张文艳有关,把原名张士勤 不同的风格,这就形成了淮剧在苏 在光绪年间的1906年,由于淮河发 改为筱(小)文艳。由于她长期受京 大水.下河地区的“三小戏”艺人韩 剧、徽班等艺术的影响,于1939年 北分东、西两路之说。 淮剧发展到今天,由于地域文 太和(盐城人、韩小友的祖父)、何明 在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中 化之间不断相互交流,经过各艺术 珍(阜宁人、何小山祖父、周筱芳外 与琴师共同研究,在传统拉调的基 团体长时间的相互学习,我认为东 祖父)、何孔标(建湖人,何叫天叔 础上,创造了旋律婉转、行腔自如的  西两路现已似乎走向趋同化。音乐 父、杨占魁师傅)、武旭东(武筱风的 自由调。拉调与自由调的横空问世,是戏曲的灵魂,声腔是剧种的标志。 祖父、马派自由调创始人马麟童的 使淮剧的声腔艺术变得十分丰富, 无论是被称为“南派”的上海,还是 师傅)等人先后搭家班去上海卖艺 它与淮调一起奠定了淮剧声腔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