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下发作的原发性癫痫儿童睡眠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一二三四网
・164・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2012 Feb;47(2) 临床下发作的原发性癫痫儿童睡眠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黎摘要 目的西,周农 探讨临床下发作的原发性癫痫患儿的睡眠结 收集33例临床下发作的原发 电图检查正常、无神经精神科疾病及睡眠障碍相关 性疾病的儿童。癫痫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相当,具 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性癫痫患儿与40例正常对照组的24 h动态脑电图及眼动 图数据并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癫痫 患儿睡眠结构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癫痫组较对照组浅 睡期时间、快动眼睡眠(REM期)潜伏期、睡眠觉醒次数等明 显增加,而深睡期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回归分析提示棘波个数及夜间觉醒次数 最终纳入回归方程(P<0.05),说明棘波个数及觉醒次数可 能是睡眠结构紊乱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下放电的癫痫 儿童睡眠效率降低,睡眠质量下降;临床下痫样放电与睡眠 改变有关。 关键词临床下发作;癫痫儿童;睡眠结构 中图分类号R 7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492(2012)02—0164—03 癫痫发作能导致癫痫患儿出现睡眠障碍,睡眠 障碍又加重癫痫发作,形成恶性循环 。现探讨临 床下痫样放电和癫痫患儿睡眠之间的相关性,并分 析影响癫痫患儿睡眠结构改变的相关因素。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癫痫组为2010年6月~2011年3 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就诊的33 例存在临床下发作的癫痫患儿,其中男15例,女18 例,年龄6~16(10.06±3.01)岁。人组标准:①年 龄6~16周岁;②根据病史及脑电图确诊为癫痫,其 诊断依据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2001年癫痫 诊断标准;③未使用抗癫痫药物或最近2周未服用 抗癫痫药物;④发作频率低:平均每个月1~2次,并 且在记录之前1个月内及记录过程中无临床发作; ⑤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未见阳性结果。排除 标准:①有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 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及精神科疾病;②记录前2 周使用过影响睡眠的药物。对照组为4O例动态脑 2011—10—13接收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22 作者简介:黎西,男,硕士研究生; 周农,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mail zhounong@hotmail.eom 有可比性。所有受试对象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 1.2主要仪器采用美国Nicollet公司生产的视频 脑电图记录仪Alliance Works和收录分析软件u1. traSom,采集和分析研究对象的24 h 19导动态脑电 图(ambulatory electoencephagram,AEEG)和眼动图 (electroocu1ography,EOG)。 1.3方法按照国际标准的10~20系统安置银圆 盘电极,记录所有受试者脑电活动,并加2个眼电极 记录眼球运动。受试对象休息20 min后,在安静、 清醒、闭目状态下开始监测,请受试者及其家长详细 记录监测期内的各项活动和具体时间。监测结束回 放分析清醒、安静、闭目状态、睡眠状态等常规 AEEG及EOG活动表现。 1.4指标检测按照国际通用的人类睡眠分期标 准,将睡眠分为非快速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睡眠和快速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 睡眠。NREM睡眠又可分为Sl、S2、S3、S4 4个睡眠 阶段,其中s1、s2为浅睡期,s3、S4为深睡期(由于 S3、S4在脑电图上难以区分,通常一起分析)。计算 每个被试者的各项睡眠参数,以关灯静卧为睡眠记 录的起点,以清晨觉醒起床为记录的终点。使用l0 S间隔的逐屏分期,以便更细致地整理出每个受试 者的各项睡眠参数及痫样放电情况 。睡眠参数 包括:总记录时间(total recording time,TRT,从关灯 至第2日清晨觉醒的时间)、总睡眠时问(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总睡眠时 间占总记录时间的百分比)、NREM睡眠各期时间、 REM睡眠时间、REM睡眠潜伏期(入睡至第1次 REM睡眠出现的时间区间)、周期转换次数、夜间觉 醒次数及时间。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和计量资料采用x 检验和t检验,正态分布的 计量资料用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 检验,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癫痫儿童睡眠结构改变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一般资料癫痫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和性别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2012 Feb;47(2) ・16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49%、S3-4-S4期:19%~29%、REM睡眠:19%~ 26%),据此统计出睡眠结构失调患儿26例,占临床 下发作病例总数的78.9%,以癫痫患儿有无睡眠结 构紊乱作为因变量,分别将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的病 程、发病年龄、发作频率、觉醒次数、棘波个数等作为 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夜间棘 波个数、觉醒次数人选方程,说明棘波个数及觉醒次 2.2癫痫组和对照组各项睡眠参数的比较癫痫 数是睡眠结构紊乱的危险因素。见表4。 患儿sl、s2期的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REM睡眠 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s3、S4期时间较 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睡眠效率降低(P< 0.05),其他各项睡眠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睡眠结构参数的均值比较(x±s) 2.3癫痫组痫样放电在不同睡眠时间里的分布 96.70%的患儿痫样放电发生在夜间,主要集中在 sl和S2期,sl、s2期棘波个数占棘波总数的 90.26%,而出现在深睡期及白天的痫样放电数目甚 少,在REM睡眠期未发现有痫样放电。见表3。 表3病样放电分布区间[n(%)] 2.4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睡眠结构的相关因素 为了解癫痫患儿睡眠结构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根据儿童睡眠结构失调标准,即NREM/REM周期 <3次,和(或)NREM、REM睡眠时间比例失调(正 常的各期时间比例为:s1期:5%~11%、s2期:42% 表4影响睡眠结构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回归系数 值 P值 ORfl ̄ 垡堡 病程0.021 0.042 0.237 0.237 1.021 发病年龄0.148 0.127 1.344 0.246 1.159 发作频率 一0.271 0.143 3.184 0.068 0.762 觉醒次数0.716 0.401 3.184 0.034 2.045 棘波个数 2.580 1.064 5.887 0.015 1.063 睡眠周期数 一0.187 0.218 0.732 0.830 0.921 3讨论 传统观点认为,癫痫所致睡眠障碍与癫痫的病 因、发病年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抗癫痫药物以及 社会因素等有关,却忽视了痫样放电的直接影响作 用。早在1936年,就有报道描述了这种仅脑电图表 现出痫样放电,而无临床症状的特殊发作类型,即临 床下放电。同癫痫发作相比,临床下放电与睡眠的 相关性研究较少。睡眠效率与年龄有明确的关系, 一般来说中老年睡眠时间较青少年短,睡眠潜伏期 延长,睡眠效率降低 。为了减少研究的偏倚,笔 者将所有样本年龄区间控制在6—16岁,男女比例 相当。同时,首夜效应也是我们关心的问题,由于陌 生环境及记录仪器的影响,可导致数据和平日实际 睡眠有出入,因此,本研究要求受检者先于检查室适 应一夜,当地患者可选择将机器带回记录,尽量减少 混杂因素的干扰。 近年来大多数研究 认为,癫痫患者存在睡 眠结构的改变,即睡眠潜伏期、S1、S2延长及S3、S4 期缩短,REM睡眠减少,睡眠片断(睡眠结构断裂), 睡眠效率降低等。本研究显示临床下放电会引起同 癫痫患儿发作期睡眠参数相似的变化,具体表现 S1、s2期时间(特别是S2期)明显增加、REM睡眠 潜伏期延长、深度睡眠时间减少,导致患儿的睡眠质 量下降。睡眠周期的转换次数、觉醒次数和觉醒时 间也有增加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未 考虑抗癫痫药物、发病时间、发病类型等影响因素, 单纯考察痫样放电和患儿睡眠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166・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2012 Feb;47(2) 上述实验结果提示癫痫发作及临床下放电两者共同 常规的癫痫诊疗更注重临床发作,认为发作稀 少或无临床发作的患儿可以不予药物治疗,并不注 重隐性表现临床下放电带来的不良后果。本研究证 实临床下放电同样会引起患儿睡眠结构改变,从而 具备的痫样放电是引起患儿睡眠结构改变的原动 力。 、 为了进一步明确临床下痫样放电引起睡眠结构 改变的影响因素,本实验根据游国雄等 提出的睡 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 需要大样本多区域的研究来佐证,且痫样放电引起 眠结构失调诊断标准,选出符合标准的患儿26例, 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棘波个数及觉醒次 数是睡眠结构失调的高危因素。进一步的实验结果 显示,夜间发生癫痫样放电的比例占96.7%,癫痫 样放电密集的时间段在S1、S2期,棘波个数占夜间 棘波总数的90.26%,而出现在深睡期及白天的痫 样放电数目甚少,无患者在REM期出现痫样放电。 这与Bazil et al【 的研究结果相似,同时他还指出, 觉醒次数的增加与睡眠期痫样放电有密切联系,其 导致了睡眠结构断裂、各时相间转换频繁。本研究 根据临床下放电的癫痫患儿睡眠结构的特征性提出 睡眠结构改变的内在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1]xu X,Brandenburg N A,McDermott A M,et a1.Sleep disturb— ances reposed by refractory paai ̄onset epilepsy patients receiv— ing polytherapy[J].Epilepsia,2006,47(7):1176—83. [2] 童茂荣,曹鄂洪.睡眠呼吸紊乱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 医出版社,2001:20—6. [3]Sforza E,Chapotot F,Piqeau R,et a1.Time of night and first night effects Off arousal response in healthy adults[J].Clin Neurophysi— ol,2008,119(7):1590—9. [4]Lrpez-Gomdfiz E,Hoyo—Rodrigo B,Rod ̄guez—Nieto I.The effects of epileptic seizures on sleep architecture[J].Rev Neurol, 2004,38(2):176—80. 以下假设:由于痫样放电主要集中在浅睡期,而每次 的棘波出现都会使脑细胞缺氧,从而不同程度地增 加患儿浅睡期时间,其他各期的痫样放电也会造成 睡眠周期破碎,使睡眠重新回到浅睡眠期,以上均增 加了浅睡期睡眠次数及时间,直接导致了深睡期的 缩短和REM期睡眠潜伏期的延长,痫样放电造成的 睡眠结构改变其实质可能为棘波出现的特定时间造 成的外在表现。 [5] Mendez M,Radtke R A.Interactions between sleep and epilepsy [J].Clin Neurophysiol,2001,18(2):106—27. [6] 游国雄,竺士秀,张可经.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M].北京:人 民军医出版社,2000:17—33. [7]Bazil C W,Walczak T S.Effects of sleep and sleep stage on epilep— tic and nonepileptic seizures[J].Epilepsia,1997,38(1):56— 62 The sleep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clicin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in epilepsy children Li Xi.Zhou Nong (Dept ofNeurology,The First Afifliated Hospital of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leep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clicin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in epilepsy children.Methods 33 epileptic children and 40 health children were assessed with sleep pa— ramenters and analysed th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of the scores of sleep structure.Results The sleep structure changes in epilepsy children of subclicin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Compared with healthy group,epilepsy group light sleep time,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period)incubation period,sleep-wake frequency increased signiifcantly,and the time of deep sleep,sleep efficiency decreas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ifcant(P<0.05).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spikes and frequency of awakening at night into the ifnal regression equation(P<0.05).Conclusion The sleep eficifency and quality of subclinic in epilepsy children are lower.Subclinic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and sleep under the relevant changes. Key words subclicin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epilepsy children;sleep struc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