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9章《运动训练学》考点介绍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八章 运动训练学考点

一、名词考点

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它的发展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2.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4.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5.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8.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9.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0.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1.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2.身体姿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1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旋转与环绕等)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1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1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包括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初速度、末速度、角速度和加速度等。

16.动作力量:指在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所用力的大小,是人体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7.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18.动作节奏: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包括用力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要素。

19.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20.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21.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22.重复训练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

法。

23.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4.变换训练法: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25.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26.竞赛训练法: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27.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28.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29.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30.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31.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32.过度训练:过度训练的全称是“过度训练综合症”,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33.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34.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36.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37.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规划。 38.“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二、填空题、判断题与选择题考点

1.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心智训练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包括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3.竞技体育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四部分构成。 4.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5.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

6.运动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五个方面。 7.动作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8.运动训练的原则包括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

9.根据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可将运动训练方法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将运动训练方法分为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10.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有负重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练习、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电刺激法。

11.体能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构成的。 12.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13.训练计划包括全程多年训练计划、区间多年计划、度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 14.训练周期包括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

三、简答题与论述题考点

1.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共分哪几类。(2005年简答)

(1)力量素质的分类: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根据力量素质在不同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2)速度素质的分类: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3)耐力素质的分类:

①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可分为肌肉耐力(力量耐力)和心血管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速度耐力),无氧耐力又分为磷酸原供能耐力和糖酵解供能耐力;

②依耐力素质对专项的影响,耐力素质又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2.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与基本要求。(2011年简答,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1)方法:

①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②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③等动收缩;④超等长收缩;⑤循环训练法。

(2)手段:①负重抗阻训练;②对抗性练习;③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⑥克服自身重力练习;⑦电刺激。

(3)基本要求:①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②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③处理好恢复与负荷的关系;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⑤必须符合少年儿童力量素质发展规律。

3.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基本特点。

(1)力量训练负荷的特点:鉴于少年儿童的骨骼特点,力量训练应多采用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练习,以及克服自身体重和持轻器械的练习手段。青少年运动员提高力量主要是靠提高肌肉的协调能力,而不是靠增大肌肉体积。岁以后可逐渐采用最大力量负荷的训练。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少用静力性练习(年龄越小越要注意这个问题)。

(2)速度训练负荷的特点:速度提高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频率取决于协调能力,步长取决于力量。7-14岁动作频率提高快,所以在速度训练中,提高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负荷要占较大的比重,14岁后要提高步长,就必须加强力量训练。在速度训练中,无氧训练应加以限制。少年速度训练手段宜采用一些自然快速动作,如各种逐性游戏,短程接力赛等,发育期后可逐渐增多发展速度力量的练习。

(3)耐力训练负荷的特点: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一般是随着年龄的提高而提高。但是13岁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无氧耐力的发展在青春发育期开始进行,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对无氧耐力的要求。对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耐力训练负荷的控制常采用以脉搏频率作为指标。每分钟脉搏在150-170次为适宜状态。

(4)灵敏及柔韧性训练负荷的特点:灵敏素质的发展协调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应加强对少年多种多样动作技能的训练。灵敏训练注意力高度集中,易疲劳,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同其他素质练习交替进行。柔韧性训练要与项目相结合,要与力量的发展相结合,要注意各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发展。

4.分解训练法的定义、作用及应用特点。★★★

(1)定义: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包括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逆进分解训练法。

(2)作用:运用分解训练法可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加强主要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环节的训练,从而获得更高的训练效果。

(3)应用特点:

①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单独进行训练。

②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对练习内容各个环节的练习顺序并不刻意要求,但对相邻环节的衔接部分有专门的要求。

③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④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5.完整训练法的定义、作用及应用特点。

(1)定义: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作用:

①有利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

②有利于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 (3)应用特点:

①用于单一动作训练时,要注意动作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并逐步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以提高完整练习的质量。

②用于多元动作的训练时,在完成好各单个动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掌握多个动作之间的串联和衔接。

③用于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时,可根据练习的不同目的而有不同的要求。在着重提高动作质量时,可在成套动作中途要求运动员停止练习,指出问题、加深印象,重练改进;在着重发展完成全套动作的参赛能力时,则不拘泥于个别动作细节完成质量的情况,而强调流畅地连续演示全套动作。

④用于集体配合的训练时,应以一次配合最终的战术效果为训练质量的评价标准,更密切地结合实践要求,灵活地组织完整的战术训练。

6.运用完整法与分解法进行运动技术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方法。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注意不要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即动作阶段的划分应以不影响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准。

(2)少儿初学者善于模仿,对于一些不很复杂动作,可先完整练习后再分解练习。 (3)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分解练习的比例相应越大一些(此时,运动员具有高度的分化抑制,对技术动作各个环节的概念也十分清楚,一般不会因为分解练习而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整性)。

(4)“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不是固定的学习、训练程序。教练员应根据技术动作的难度,结构(组成环节的多少)及运动员年龄及心理特征等来确定采用什么方法。

7.重复训练法的定义、作用。

(1)定义: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包括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2)作用:

①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可不断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②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有利于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8.间歇训练法的定义、作用。

(1)定义: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包括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2)作用:

①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 ②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 ③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酵解能供能力或磷酸盐与酵解混合供能能力或酵解与有氧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供能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④通过严格控制训练时间,有利于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⑤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 9.持续训练法的定义、作用及应用特点。

(1)定义: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包括为短时间、中时间和长时间间歇训练法。

(2)作用:

①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并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 ②可使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其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③提高人体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 ④为进一步提高人体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基础。 10.循环训练法的定义、要素、作用。

(1)定义: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包括循环重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法三种类型。

(2)要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组数。

(3)作用:

①可以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 ②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

③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

④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的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11.体能及构成。

(1)含义: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成:运动员体能的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况所

决定的。

①身体形态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内外部的形态特征。 ②身体机能是指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③运动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3)相互关系: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着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发展水平,都影响着体能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三个构成因素之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12.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1)意义:

①是运动员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②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③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 ④是运动员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基础。 (2)基本要求:

①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运用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③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能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13.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

①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可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②专项训练法;

③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④舞蹈训练法。 (3)基本要求:

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②根据不同的专项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③身体形态训练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14.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训练方法:

①信号刺激法(对突发信号做出应答);

②运动感觉法(第一阶段:完成后就告诉时间;第二阶段:完成后先说再告诉时间;第三阶段:按规定时间完成);

③移动目标练习(对移动目标做出应答);

④选择性练习(对多种信号做出相应的或相反的应答)。 (2)注意事项:

①反应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其提高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训练只是使其反应

速度的能力表现出来并趋于稳定;

②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

③反应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的熟练程度。 15.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训练方法:

①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②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

③利用动作加速度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2)注意事项:

①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②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相一致;

③在使用反复做某一规定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的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 16.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训练方法:

①以85%—95%的负荷强度的各种短距离的跑; ②各种爆发力练习; ③高频率的专门性练习;

④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2)注意事项:

①每次练习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 ②重复数次不宜过多;

③间歇时间应以运动员机体得到相对充分以准。 17.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要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训练;

(2)要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员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

(3)当出现速度障碍时,可有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加以克服。

18.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1)一般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手段:①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②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如划船、自行车等;③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如排球中多次滚动练习;④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⑤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⑥循环练习等。

(2)专项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①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以多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项练习为主,采用极限或极限下强度完成此类练习。

②体能主导类周期性竞速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多采用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及比赛训练法。

③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的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多次完成成套练习或1/2套以上的练习。

④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长时间进行专项对抗练习或专项练习,有时可超过正式比赛时间或局数。

(3)基本要求:

①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③应根据运动员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训练方法与手段。 19.柔韧训练的方法、手段及基本要求。 (1)方法:动力性拉伸法和静力性拉伸法。 (2)手段:

①肩、腿、背、脚的手段有压、踢、搬、劈、摆、绷及绕环;

②腰部的手段有站立或坐位体前屈、俯卧背伸、转体、甩腰、及绕环等。 (3)基本要求:

①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 ②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③柔韧训练应保持经常;

④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素质;

⑤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柔韧训练。 20.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及要求。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1)训练方法: ①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如快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跑、各种躲闪和突然起动的练习,各种快速和迅速转体的练习等。

②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利用体操器械做各种较复杂的动作等。

③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立卧撑、十字变向跑及综合变向跑等。 ④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做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2)基本要求:

①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将身体各种能力,包括力量、速度、协调、柔韧等综合地表现出来。从少儿开始训练:神经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早和最快的系统,儿童具有较优越的发展神经系统的条件。

②训练安排:灵敏素质一般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因为此时运动员的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在进行灵敏素质训练时,教练员采用各种手段,消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21.运动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及基本要求。 (1)常用方法:

①直观法与语言法;②完整法与分解法;③想象法与表象法;④减难法与加难法。 (2)基本要求:

①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②处理好特长技术和全面技术的关系;③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④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⑤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关系;⑥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⑦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⑧改善技术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⑨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22.战术的训练方法。(分完、加减、虚想程模实)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分解法在学习新的战术配合形式采用;完整法在运动员具备

一定的战术意识与战术能力后采用。

(2)减难与加难训练法:减难训练法指低于比赛难度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方法,在战术训练的初始阶段采用;加难训练法指高于比赛难度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方法,如限制完成技术动作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与高出本人或本队水平的运动员或运动队对抗训练,一般在战术训练后期采用。

(3)虚拟现实训练法:运用高科技设备,将未来比赛可能出现的比赛场景提前在电脑屏幕上“虚拟”出来,从而帮助运动员提高预见能力,以及在各种情况下灵活有效地运用战术的训练方法。

(4)想象训练法:是在运动员大脑内部语言和套语的指导下进行战术表象回忆,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大脑中建立丰富而准确的战术运动表象。

(5)程序训练法:是指在进行战术训练时,将某战术编制成一定的程序,并按照程序进行练习的战术训练方法。一般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固定到变异。

(6)模拟训练法:通过与模拟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进行对练,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

(7)实战法:即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可使运动员对战术的理解更为直接、更为深刻。

23.不同训练课的要求。

(1)身体训练课的要求:注意安排好不同素质训练的先后顺序及训练的负荷。快速力量练习应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耐力素质或力量耐力素质可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可随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训练负荷,以运动员能承受为准。

(2)技、战术训练课的要求:注意安排好技、战术的训练顺序,选择有效的技、战术训练手段。

(3)综合训练课的要求: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合理组合。先技、战术,后运动素质。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注意按训练计划的要求安排相应的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24.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的注意问题。 (1)各种训练内容之间的顺序;

(2)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 (3)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积累效果;

(4)安排作用于同一机能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