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一、A1型题
1.目前我国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是 A 接触致病因素的高危人群 B 对疾病抵抗力弱的人群 C 全社会的人群
D 接触职业致病因素的人群 E 低收入、无医疗支付能力的人群 2.学习预防医学应当树立的正确观点是 A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B 治疗为主,预防为辅 C 治疗为主 D 预防为主 E 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3.以下哪个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A 社会经济状况 B 医疗卫生设施 C 环境因素 D 遗传因素 E 以上都是
4.下列哪项属于肿瘤一级预防措施 A 早期筛检 B 戒烟
C 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后进行体检 D 及时切除肿瘤 E 术后化疗
5.三级预防措施中的第一级预防是指 A 病因学预防
B “三早”预防 C 潜伏期预防 D 临床期预防 E 病残康复
6.WHO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时间是 A 1945年 B 1977年 C 1990年 D 2000年 E 2005年
7.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生物遗传 B 环境
C 经济发展状况 D 医疗卫生服务 E 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 8.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土壤圈 D 生物圈 E 以上都是 9. 次生环境是指 A 天然形成的环境
B 某些元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环境 C 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 D 无生物生存的环境 E 无人类活动的环境 10.生物圈的构成是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土壤圈
D 部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 E 全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 11.生态系统是指
A 生物群落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B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复杂系统工程 C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 D 物质、能量和信息连续流动的系统 E 动、植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的一种复杂关系
12.生物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主要是通过 A 新陈代谢 B 食物链 C 生物转化 D 生物化学作用 E 生物浓集
13.由污染源直接排人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称为
A 一次污染 B 二次污染 C 一次污染物 D 二次污染物 E 以上都不对
14.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机体,对健康的影响可表现为 A 生长发育迟缓 B 生理生化功能变化 C 机体抵抗力下降 D 常见病发病率增高 E 以上都包括
15.由污染源直接排人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与环境因素发生作用,改变了理化性状, 称
A 一次污染 B 二次污染 C 一次污染物 D 二次污染物 E 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属于大气自净作用的是 A 被植物吸收 B 污染物进入大气环流
C 降落到地面又被风吹起再次进人大气 D 转变成二次污染物 E 污染物上升至平流层
17.根据研究资料估计,人类肿瘤主要与 A 病毒因素有关 B 放射性因素有关 C 化学因素有关 D 物理因素有关 E 遗传因素有关
18.以下哪个不是环境污染的特点 A 广泛性 B 长期性 C 多样性 D 复杂性 E 不可预见性
19.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不能引起 A 生长发育的变化 B 抵抗力降低 C 死亡率增加 D 感染暴发流行
E 生理生化功能改变
20.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是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一氧化碳 D 二硫化碳 E 氯化氢
21.水俣病的发病原因是 A 慢性砷中毒 B 慢性镉中毒 C 慢性铅中毒 D 慢性硒中毒 E 以上都不是
22.痛痛病的发病原因是 A 慢性砷中毒 B 慢性镉中毒 C 慢性铅中毒 D 慢性硒中毒 E 以上都不是
23.臭氧层破坏使人类何种疾病发病增加 A 白血病 B 皮肤癌 C 登革热 D 骨质疏松 E 以上都不是
24.生态系统中对环境物质的转移与蓄积有重要作用的是 A 生态平衡 B 生物富集 C 食物链 D 新陈代谢
E 生物放大
25.自净作用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是 A 生物净化过程 B 微生物净化过程 C 物理净化过程 D 物理化学净化过程 E 化学净化过程 26.危险度评价指 A 危害鉴定 B 暴露评定
C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D 危险度特征分析 E 以上都是
27.要从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必须 A 转变人类发展模式 B 使用清洁能源 C 实施清洁生产 D 实施文明消费 E 以上都是
28.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
A 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接触了化学物质
B 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 C 工人接触了有毒物质引起的机体病理改变
D 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E 能引起职业病的化学物质
29.当生产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超过一定范围时,其主要特异性危害作用是
A 职业病 B 厂矿多发病 C 职业征候
D 职业性肿瘤 E 以上都不是
30.职业病从广义上是指 A 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B 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引起的人体外表改变 C 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患病率增高
D 有害因素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劳动者造成特定的功能性改变
E 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作用持续一定时间后,造成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理改变
31.关于“工作有关疾病”的正确说法是 A 是职业病的代名词
B 是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 C 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 D 控制职业因素可降低发病 E 职业因素是发病的唯一原因 32.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
A 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B 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C 是早期发现健康损害的重要手段
D 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E 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健康损害,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33.作业人员定期健康检查属于哪一项预防 A 初始级预防 B 第一级预防 C 第二级预防 D 第三级预防 E 全不对
34.下列关于“三同时”论述错误的是
A 是对新建、扩建、改建企业项目进行的卫生监督要求
B 是指劳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C 是预防性卫生监督内容
D 目的在于保证投产后劳动环境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E 具有法律效力
35.毒物在全身分布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毒物的 A 物理性状 B 在体内的溶解度
C 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及与体内个组织的亲和力 D 进入量的多少和化学性状 E 理化特性
36.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急性中毒时,必须立即脱离中毒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其主要意义在于
A 及时吸入新鲜空气,改善通气功能 B 促使毒物从肺部排出 C 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D 停止毒物继续吸收并促使其从肺部排出 E 加速解毒过程 37.职业病诊断的前提 A 职业史 B 劳动卫生条件 C 临床表现 D 实验室检查 E 症状与体征
38.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 A 亚硝酸钠 B 依地酸二钠钙 C 阿托品 D 美蓝
E 二巯基丙磺酸钠
39.在轻度铅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
中毒
A 铅麻痹 B 铅脑病 C 血铅增高 D 尿AIA增高 E 腹绞痛
40.铅对血液系统的损害 A 贫血 B 白血病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E 出血
41.在生产条件下,金属汞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A 粉尘 B 烟 C 蒸气 D 雾 E 以上都不是
42.汞慢性中毒的“三个症候群”指 A 神衰综合征、震颤、口腔炎 B 易兴奋、震颤、口腔炎 C 汞线、易兴奋、震颤 D 汞线、神衰综合征、震颤 E 汞线、震颤、口腔炎 43.驱汞首选药 A EDTA B DTPA C BAL
D 二巯基丙磺酸钠
E 以上都不对
44.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作用特点是 A 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 B 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C 对皮肤的损伤作用
D 刺激呼吸道出现咳嗽、胸闷等 E 对肺脏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肺水肿
45.在临床上,化学性肺水肿主要分为哪几期 A 急性期、慢性期、肺水肿期 B 刺激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C 潜伏期、肺水胂期、痊愈期
D 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痊愈期 E 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46.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病人,关键在于 A 及时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B 迅速离开现场,终止毒物接触 C 用弱酸或弱碱中和清洗皮肤粘膜 D 积极预防和治疗肺水肿 E 立即给氧
47.化学性肺水肿的治疗原则是 A 绝对安静休息 B 抗感染 C 通气、利水 D 气管切开 E 对症治疗
48.何种毒物中毒时,机体动脉血氧分压正常,但不能被组织利用
A 硫化氢 B 甲烷 C 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 E 甲烷
49.何种有机溶剂可引起继发性白血病 A 苯 B 甲苯 C 二甲苯 D 三硝基甲苯 E 二硫化碳
50.慢性苯中毒主要受损害的是 A 末梢神经 B 造血系统 C 呼吸系统 D 中枢神经系统 E 消化系统
51.在生产性中毒中,有机磷农药主要进入途径为 A 呼吸道 B 消化道
C 呼吸道和消化道 D 皮肤
E 皮肤、消化道以及呼吸道
5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哪三种 A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水肿、瞳孔缩小 B 全身紧束感、胸部压迫感、肌束震颤 C 消化系统症状、眼睛的症状、呼吸道症状 D 毒蕈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烟碱样症状 E 呼吸肌麻痹、抽搐、昏迷 53.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分型为 A 急性、慢性、迟发性中毒综合征 B 毒蕈碱样、烟碱样、中枢神经系纹症状 C 急性、亚急性、慢性
D 急性、慢性、皮肤损害 E 急性、慢性和致敏作用
54.有机磷农药中毒常用的解毒剂有哪二种 A 胆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定 B 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 C 胆碱酯酶复能剂、阿托品 D 胆碱酯酶复能剂、美蓝 E 阿托品、依地酸二钠钙
55.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首选复能剂为 A 氯磷定 B 解磷定 C 双复磷 D 苯克磷 E 双解磷
56.下列哪个不是法定尘肺 A 矽肺 B 石棉肺 C 棉尘肺 D 煤肺 E 云母尘肺
57.同样浓度和分散度的下列粉尘,何者致纤维化能力最强 A 煤尘 B 水泥尘 C 石英尘 D 滑石尘 E 云母尘 58.尘肺是一种 A 肺部疾病
B 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C 纤维化疾病
D 粉尘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E 炎症
59.尘肺病的病变轻重和发展速度主要由什么决定 A 粉尘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B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C 粉尘在肺内的蓄积量 D 上述中的A和B E 上述中的B和C
60.粉尘作业工人就业前体检项目中最重要的是 A 职业史 B 现病史 C 痰细胞学检查 D 拍摄胸大片 E 既往史
61.速发型矽肺是指
A 持续吸人高浓度、高游离矽尘不到1年即发病者 B 持续吸人高浓度、高游离矽尘1~2年即发病者 C 持续吸人高浓度、高游离矽尘2~3年即发病者 D 限指吸人高浓度、高游离SiO 2
含量粉尘3个月内发病者
E 泛指矽肺发病工龄低于矽肺平均发病工龄者 62.造成矽肺病变不断进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合并了肺结核
B 肺泡巨噬细胞反复吞噬矽尘和自身崩解 C 工人不断吸入矽尘
D 吸入了<5微米的矽尘和金属粉尘 E 机体抵抗力下降
63.典型矽肺的X线表现为 A 圆形小阴影
B 不规则形小阴影 C 大阴影
D 胸膜和肺门改变 E 以上全有
64.矽肺的最常见并发症 A 肺结核 B 肺气肿 C 肺心病 D 肺感染 E 以上都不对
65.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地气温到达多少度方可认定为高温作业
A 等于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B 高于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C 高于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 D 高于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以上 E 高于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或以上
66.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劳动,因大量出汗导致水与电解质紊乱的中暑,其病理类型
A 热痉挛 B 热衰竭 C 热射病 D 日射病 E 热辐射病
67.永久性听阈位移包括 A 听觉适应、听觉疲劳 B 听觉疲劳、听觉损伤 C 听觉适应、噪声性耳聋 D 听力损伤、噪声性耳聋 E 听觉疲劳、噪声性耳聋
68.听觉适应是指
A 强噪声下暴露时间短,听阈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
B 一种器质性听觉器官损伤 C 是一种永久性的听阈位移
D 强噪声暴露下时间较长,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听力才能恢复
E 强噪声暴露下时间较长,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听力才能恢复
69.以下哪种不属于非电离辐射 A 激光 B X射线 C 紫外线 D 红外线 E 可见光
70.射频辐射是指 A 高频电磁场和激光 B 高频电磁场和紫外线 C 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D 微波和紫外线 E 激光与微波
71.微波作业工人健康检查应重点观察 A 心电图 B 外周血象 C 男性生殖功能 D 女性生殖功能 E 晶状体
72.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主要表现为 A 白内障
B 视网膜脉络膜灼伤
C 急性结膜炎 D 急性角膜结膜炎 E 角膜细胞热损伤 73.放射性疾病其类型有 A 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 B 全身放射性疾病、局部放射性疾病 C 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远期随机效应
D 全身放射性疾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和放射性辐射所致近期随机效应
E 全身放射性疾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和放射性辐射所致远期随机效应
74.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措施有 A 内防护 B 外防护 C 控制辐射源 D 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75.干瘦型营养不良是由于严重缺乏 A 蛋白质 B 碳水化合物 C 脂肪 D 脂肪与热能 E 蛋白质与热能
76.下列全部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A 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 B 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 C 蛋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 D 苏氨酸、丝氨酸、赖氨酸 E 赖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
77.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指标是
A 蛋白质含量 B 蛋白质消化率 C 氨基酸评分 D 蛋白质生物利用率 E 以上都是
78.成人蛋白质提供热量占膳食总热量适宜的百分比是 A 10%~15% B 12%~15% C 14%~16% D 15%~20% E 20%~25%
79.正常成人膳食中脂肪提供热量占每日摄入总热量的 A 10%~12% B 12%~14% C 10%~15% D 10%~20% E 20%~30%
80.正常成年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热量占每日摄入总热量的 A 50%~65% B 55%~60% C 55%~65% D 60%~70% E 70%~80%
81. 不是膳食纤维的功能的是 A 防止便秘 B 降低胆固醇 C 防肠癌
D 刺激消化液分泌 E 降低血栓形成
82.下列一组均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A 铜、氟、铁 B 硒、钴、锌 C 碘、锂、钒 D 铁、锌、镁 E 铬、钴、铊 83.混溶钙池指的是 A 骨骼钙 B 牙齿中的钙
C 除存在于骨骼和牙齿外的钙
D 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的钙 E 人体内所有钙的总称
84.以下是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除了 A 草酸盐 B 植酸盐 C 脂肪酸 D 膳食纤维 E 乳糖
85.膳食中可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的铁是 A 无机铁 B 有机铁 C 卟啉铁 D 非血红素铁 E 三价铁
86.抑制铁吸收的因素是 A 维生素C B 胃酸 C 还原糖 D 植酸 E 氨基酸
87.生长期儿童锌缺乏的主要表现是
A 肠源性肢端皮炎 B 克山病 C 克汀病 D 甲状腺肿 E 性成熟延迟
88.以下不是维生素特点的是 A 人体需要量很少 B 参与机体组成 C 人体不能合成 D 不能提供能量
E 以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89.下列关于水溶性维生素的论述错误的是 A 易溶于水,不溶于脂肪 B 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C 大部分主要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机体代谢 D 摄入过多时,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E 必须每天通过饮食供给
90.大量摄入后会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中毒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B1 B 核黄素 C 烟酸 D 维生素C E 维生素K
91. 胡萝卜素的良好食物来源是 A 动物肝脏 B 深色蔬菜 C 豆类 D 肉类 E 粮食类
92.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1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E 维生素E
93. 下列加工方法不会造成食物中维 生素B 1
大量损失的因素是 A 米研磨精细 B 烹调中加酸 C 烹调中加碱 D 过分淘汰 E 以上都不是 94. 含维生素B 2
丰富的食物是 A 大豆 B 绿叶菜 C 大米 D 猪肝 E 鸡蛋
95. 防止维生素C损失的办法是 A 烹调时加少量醋 B 烹调时加小苏打 C 用铁锅炒菜
D 烹调时应加盖用小火闷 E 以上均对
96.食物中毒发病特点的核心是
A 呈暴发性 B 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C 发病与食物有关 D 对健康人无传染性 E 发病曲线无余波
97.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是 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C 有毒动植物中毒 D 化学性食物中毒 E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98.下述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B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发病率高 C 禽肉类是引起中毒的最主要食品 D 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E 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
99.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A 蛋类 B 奶类 C 畜肉类 D 禽肉类 E 海产品
100.下列关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病原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内毒素 B 好发食品为家庭自制的豆类发酵 食品
C 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 D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颅神经受损症状 E 多价抗肉毒毒素血清是其特效解毒剂
101. 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主要的临床特点是 A 潜伏期短 B 剧烈而频繁的呕吐 C 上腹部剧烈疼痛 D 低烧 E 水样便
102.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要杀灭病原体时需对食品进行如何处理
A 低温贮存
B 使食物中心温度达60℃以上即可 C 使食物中心温度达60℃并维持一定时间 D 使食物中心温度达80℃以上即可 E 使食物中心温度达80℃并维持一定时间 103. 河豚鱼最毒的部位是 A 肾脏 B 血液 C 皮肤 D 眼睛 E 卵巢
104.肝肾损害型毒蕈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 毒蝇碱 B 鹿花蕈素 C 毒肽类 D 类树脂物质 E 蜡子树酸
105.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 A 钼盐 B 美蓝 C 维生素C D 硫代硫酸钠
E 葡萄糖
106.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 根据采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 根据样本来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 根据研究对象所在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 根据研究的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107.孕妇产前检查次数是属于 A 数值变量 B 分类变量 C 有序分类变量 D 无序分类变量 E 以上都不是
108.病人的病情分级(轻、中、重) A 数值变量 B 分类变量 C 有序分类变量 D 无序分类变量 E 以上都不是
109.概率(P)的取值范围是 A P≥1 B P<1 C 0≤P≤1 D P≥0 E P≤0
110.概率大小在0和1之间的事件是 A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B 小概率事件 C 必然发生的事件 D 随机事件
E 极可能发生事件
111.统计上通常将发生概率(P)≤ 0.05的事件称为 A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B 小概率事件 C 必然发生的事件 D 随机事件 E 极可能发生事件
112.在统计学上的参数是指 A 总体均数
B 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 C 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 D 描述人群特征的指标 E 描述变量特征的指标 113.在统计学上的统计量是指 A 总体均数
B 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 C 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 D 描述人群特征的指标 E 描述变量特征的指标 114. 统计学上随机抽样目的是 A 消除样本偏性 B 消除统计误差 C 减少测量误差 D 消除抽样误差 E 提高统计效率
115. 研究一组数据的分布规律时,画频数表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 A 确定组距 B 确定组数 C 列表划计
D 找出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出极差 E 以上都不是
116. 制作频数表时所分的组数一般选择为 A 5~10 B 8~13 C 13~20 D 20~25 E 25~30
117. 描述一组正态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应选择用 A 算术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变异系数 E 标准差
118. 一组数据的均数等于其中位数,描述这组数据的的集中趋势应选择用
A 算术均数 B 极差 C 变异系数 D 几何均数 E 中位数
119. 一组数据成负偏态分布,描述这组数据的的集中趋势应选择用
A 算术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变异系数 E 标准差
120. 一组数据成偏态分布,描述这组数据的的离散趋势最好选择用
A 四分位数间距 B 方差 C 变异系数 D 极差 E 标准差
121. 一组数据均同乘(同除)一个常数(不为0或1的数)后 A 均数不变 B 标准差不变 C 中位数不变 D 变异系数不变 E 以上都变
122. 一组数据均同加(或同减)一个常数(不为0的数)后 A 均数不变 B 标准差不变 C 中位数不变 D 变异系数不变 E 以上都变
123.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A 极差 B 四分位数间距 C 标准差 D 变异系数 E 均数
124. 比较两组均数相差很大数据的离散程度大小的指标应选用 A 极差 B 四分位数间距 C 标准差 D 变异系数 E 方差
125. 描述一组分布末端无确定数据的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时应选
择用
A 算术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变异系数 E 标准差
126. 描述数值型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指标是 A 算术均数 B 方差
C 四分位数间距 D 变异系数 E 标准差
127. 要比较一组大学生和一组幼儿园儿童身高的变异程度时,应选择
A 标准差 B 方差 C 极差 D 变异系数 E 四分位数间距
128.下列关于变异系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用于衡量单位不同资料的变异程度 B 可用于衡量均数相差悬殊不同资料的变异程度 C 变异系数是无单位的 D 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 E 变异系数一定大于1
129. 标准正态分布的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A 0和0 B 1和0 C 0和1 D 1和1
E 以上都不对
130. 用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下列哪种分布的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A 正态分布 B 对称分布 C 任意分布 D 正偏态分布 E 负偏态分布
131. 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μ到μ+1.96σ的面积为 A 95% B 99% C 47.5% D 49.5% E 97.5%
132. 标准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0到2.58的面积为 A 95% B 99% C 47.5% D 49.5% E 97.5%
133. 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μ-1.96σ到μ+1.96σ的面积为 A 95% B 99% C 47.5% D 49.5% E 97.5%
134. 标准正态曲线下,下列哪个u值范围所对应横轴上的面积为98%
A -1.64~1.64 B -1.96~1.96
C -2.33~2.33 D -2.58~2.58 E -1.95~+∞ 135. 对数正态分布是 A 正偏态分布 B 负偏态分布 C 对称分布 D 正态分布
E 有可能是以上任何一种分布
136. 若某项指标仅以过低为异常,且呈偏态分布,则99%参考值范围为
A P1~+∞ B -∞~P99 C P1~P99 D P0.5~+∞ E P0.5~P0.5
137. 标准正态分布,单侧u0.01值为 A 1.96 B 2.58 C 2.33 D 1.64 E 1.67
138. 标准正态分布,u≥2.58的概率为 A 0.01 B 0.025 C 0.005 D 0.05 E 0.015
139. 在一般人群中,某指标不在该指标μ±2.58S内的人理论上在该人群的比例为
A 2.5% B 5% C 1% D 0.5% E 1.5%
140. 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抽样,其样本均数(x)和标准差(s)的关系是
A s愈大,x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愈好 B s愈小,x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愈好 C s愈小,x与总体均数的距离愈大 D x愈大,s愈大 E x愈大,s愈小 141. x 是表示
A 总体均数标准误的估计值 B 样本均数标准误的估计值 C 总体均数标准误 D 样本均数标准误 E 以上都不对 142. x S是表示
A 总体均数标准误的估计值 B 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C 样体均数的标准差的估计值 D 总本均数的标准差的估计值 E 总体均数标准误
143. 在同一个总体随机抽样时,当样本量增大时,一般情况下 A 标准误变小 B 标准差变小 C 标准误变大
D 标准差和标准误都变大
E 标准差和标准误都变小
144. 下列关于标准差和标准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者均反应研究对象个体的离散程度 B 两者均反应固定样本量的样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C 两者均反应抽样误差的大小
D 两者的大小均不受所抽样本的样本量大小影响 E 计算参考值时要用标准差,计算可信区间时要用标准误 145. 对一个固定总体进行抽样时,以列哪种方法可以使抽样误差减少
A 增大样本量 B 减少样本量 C 减少样本的标准差 D 增加样本的标准差 E 以上方法都不行
146.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α= 0.05),当|t|>t0.05,(ν)时 A 接受检验假设 B 接受H0 C 接受无效假设 D 接受原假设 E 接受备择假设
147.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α=0.05),当|t|>t0.05,(ν)时,统计结论为
A 两样本均数不同 B 两样本均数相同 C 两总体均数不同 D 两总体均数相同 E 两总体均数差别很大
148.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零假设是 A 两样本均数不等
B 两样本均数相等 C 两总体均数不等 D 两总体均数相等 E 以上都不对
149.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α=0.05),当“拒绝H0,接受H1”时,P值越小
A 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 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 两样本的均数差别越小 D 两总体的均数差别越小 E 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150. 当以下什么情况下, 进行两个样本均数比较时可用u检验代替t检验
A 两样本均数较大时 B 两样本方差齐时 C 两样本均数相近
D 两样本的样本量校大时,比如均大于50或100 E 不需要条件 151. 增加样本量时 A 只第一类错误增大 B 只第一类错误降低 C 只每二类错误增大 D 只第二类错误降低 E 两类错误同时降低 152. 检验效能是指 A α B 1-α C β D 1-β E 以上都不对
153. 第一类错误是指 A 拒绝实际上成立的H0 B 不拒绝实际上成立的H0 C 拒绝实际成立的H1 D 接受实际成立的H0 E 以上都不对 154. 第二类错误是指 A 拒绝实际上成立的H0 B 不拒绝实际上成立的H0 C 不拒绝实际不成立的H1 D 不拒绝实际不成立的H0 E 以上都不对
155. 以下何种情况进行单侧检验 A 已知A药肯定优于B药
B 当不能明确是A药好,还是B药好 C 已知A药一定不会比B药差 D 已知A药与B药差不多 E 以上都不行 156. 在配对t检验中 A 差值的均数一定为0 B 差值的方差一定为0 C 差值的总体均数一定为0
D 差值的总体均数可信区间一定包含0 E 当不拒绝H
时,差值的总体均数可信区间一定包含0 157. 要进行配对t检验时,要求 A 两样本方差齐 B 两样本来自正态总体 C 两样本量均必须大于50 D 差值必须服从正态分布
E 不需要以上任何条件
158.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进行变量变换的目的可能是 A 减少第一类错误 B 增加可比性 C 提高统计效率 D 使方差变齐 E 以上都不对
159.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必然有
A SS组内
160. 在进行两个样本均数比较时,如果两组数据方差齐,可考虑用的方法有
A 方差分析 B t检验 C t’检验
D 方差分析和t检验 E 以上都不对
161.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引起数据变异原因有 A 组内因素和组间因素 B 处理因素和配伍因素
C 随机(误差)因素和配伍因素
D 配伍因素、随机(误差)因素和处理因素 E 处理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
162. 方差分析中,当P≤0.05时,下结论为 A 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B 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 C 各样本均数不相等
D 各总体均数都相等 E 各样本均数都相等 163. 方差分析中的条件 A 必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 B 各样本必须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C 方差齐
D A、B、C三个都是 E A、B、C三个都不是
164.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的原理是将总变异分成几个部分 A 2 B 3 C 4 D 1 E 5
165. 若某地老年人口的比重比标准人口的老年人比重小,那么甲地标准化后的高血压患病率比原来的率
A 高 B 低 C 相等
D 一定不等,有可能比原来高,也有可能比原来低 E 不能确定
166. 率的标准化时,所选择的标准人口是
A 选择有代表性、较稳定的、数量较大的人群为标准 B 以比较的两组资料各部分之和作为标准 C 以比较的两组资料中任选一组资料作为标准 D A、B、C三种选择都可以 E A 、B 、C 三种选择都不行
167. 率的标准误为 A )1(ππ- B )1(ππ-n C n /)1(ππ- D )1(ππ-n E n /)1(ππ-
168. 四格表χ2检验的自由度一定为 A 0 B 1 C 2 D 3 E 4
169. 四格表χ2检验用于 A 两个均数比较 B 两个率比较 C 率的统计描述 D 多个率的比较 E 以上都不对
170. 用一般四格表计算公式的条件是 A 实际数均≥5 B 理论数均>5
C 理论数≥5和样本总例数≥40 D 理论数≥5和样本总例数<40 E 以上都不对
171. 用校正四格表χ2检验计算公式的条件是 A 实际数均≥5 B 理论数均>5
C 实际数≥5和样本总例数≥40
D 有出现5>理论数≥1的格子,且样本总例数≥40 E 以上都不对
172. R ×C 表χ2检验自由度为 A 1 B R+C-1 C R ×C-1 D (R-1)(C-1) E 以上都不对
173. 大样本时,两样本率比较时 A 只能用两样本率比较的u 检验,不能用χ2检验
B 只能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 检验,不能用χ2检验 C 只能用χ2检验,不能用两样本率比较的u 检验 D 两样本率比较的u 检验和χ2检验都不行 E 两样本率比较的u 检验和χ2检验都可以
174. 两个样本率比较,设α=0.01,当χ2>χ20.05 ,则 A 可认为两个样本率不同 B 可认为两个样本率相同 C 可认为两个总体率相同 D 可认为两个总体率不同 E 以上都不对
175. 四个样本率比较,设α=0.01,当χ2>χ20.01 ,则
A 可认为各样本率不同 B 可认为各样本率不全相同 C 可认为各总体率不同 D 可认为各总本率不全相同 E 可认为各总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76. 四个样本率比较,样本总例数为100,作χ2检验,其自由度为
A 1 B 99 C 96 D 4 E 3
177. 四格表如有一个实际数<1,分析时 A 就不能作四格表χ2检验 B 就必须用校正四格表χ2检验 C 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D 一定可作一般四格表的χ2检验 E 只能用精确概率法
178. 两个样本率比较,设α=0.01,当χ2>χ20.01 ,则 A 可认为两个样本率不同 B 可认为两个样本率相同 C 可认为两个总体率相同 D 可认为两个总体率不同 E 以上都不对
179. 4个样本率比较,有1个理论数小于5 大于1,其它都大于5 A 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B 就必须用校正χ2检验 C 用一般行×列表χ2检验
D 可对邻近的行或列进行合理的合并 E 只能用Fisher精确概率法
180. 秩和检验要求的条件是 A 计数资料 B 计量资料 C 成正态分布 D 方差齐 E 以上都不对
181. 非参统计与参数统计相比较,优点是 A 统计效率高 B 容易计算
C 适用范围广,不限于资料的分布 D 结果更可靠 E 以上都是
182. 下列何种非参统计方法用于随机区组设计的资料 A H检验
B Friedman秩和检验 C Wilcoxon秩和检验 D 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E K-W检验
183.在线性相关分析中,已知r=1则一定有 A b=1 B b=0 C a=1 D SS剩余=0 E SS剩余=SS总 184. 相关分析时,要求 A X、Y均服从正态分布 B X服从正态分布 C Y服从正态分布 D X、Y均服从对称分布 E 以上都不对
185. 在双变量正态分布的相关回归分析中,r和b的关系是 A r值增大,b值也增大 B r值减小,b值也减小 C r值增大,b值减小 D r值减小,b值增大 E r值是正值,b值也是正值 186. 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 A r≥1 B r≤1 C r≥-1 D r≤-1 E 1≥r≥-1
187. 两随机变量作相关分系,相关系数r=0.98,则认为 A 存在因果关系 B 存在线性关系
C 存在高度紧密的线性关系
D 尚需作假设检验,才能确定两变量间有无线性相关 E 存在数量关系
188. 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原则是 A 各观察点与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和最小 B 各观察点与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C 各观察点与直线的垂直距离的和最小 D 各观察点与直线的垂直距离的平 方和最小 E 以上都不对
189. 回归系数b的假设检验,其自由度为 A n B n-2 C n-1 D n-3
E 2n-1
190. 两组资料中,回归系数b较大的一组 A r较大 B r较小 C 直线更陡 D 两变量关系越密 E 两变量关系越不密切
191. 直线回归分析中,对回归系数作假设检验,其目的是 A 检验两变量是否有相关关系 B 检验曲线拟合的好坏 C 检验回归系数b是否为0 D 帮助判断是否有异常值 E 检验总体回归系数是否为0
192. 比较某地区某年两种疾病的人数多少,可绘制 A 条图 B 圆图 C 直方图 D 线图 E 半对数线图
193. 要描述某医院某年肝癌病人的病理分型的构成,宜绘制 A 条图 B 圆图 C 直方图 D 线图 E 半对数线图
194. 要描述某地某年成年女性的体重分布,宜绘制 A 百分条图 B 统计地图 C 直方图 D 线图
E 散点图
195.所谓流行病学是指
A 研究人群中常见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B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与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C 医学的一门方法学
D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E 研究疾病流行的医学科学分支 196.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病人 B 健康人 C 健康携带者 D 人群 E 健康与疾病
197.最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理论法 D 横断面调查 E 病例对照研究
198.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 A 地方病 B 慢性病
C 疾病与健康状况 D 传染病 E 地方病与传染病
199.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流行病学 A 研究疾病病因学 B 不涉及疾病的诊断 C 不开展临床试验
D 不涉及疾病治疗
E 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与健 康状况
200.所谓疾病分布是指 A 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B 季节、地区和年龄分布 C 性别、人群和地区分布 D 地区、人群和长期变异 E 地区、人群和时间分布
201.下列哪项关于发病率的论述是正确的
A 发病率是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测量危险度(计算RR值等)以探讨发病因素及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B 理论上只有存在发病风险的人口才作为发病率计算的分母,分子是一定时期(一般指年)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间某人多次发病,则应多次计为新发病例数。发病时间很难判定时,可以用初次诊断时间作为发病时间
C 发病率的高低受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等的影响,可按上述特征分别计算,即发病专率。在对不同地区进行率的比较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率的标准化
D 对于癌症、结核病之类的疾病有时早期并无自觉症状,发现病人的方法(如普查还是报告)等对发病率的影响较大,还应注意疾病的漏报率和随访率对发病率的影响
E 以上都正确
202.下列哪项关于患病率的论述是正确的
A 患病率一般用于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存在或流行的频率,说明此类疾病流行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对于急性病和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
B 患病率计算时分子是一定时期内的新、旧病例数
C 在对不同地区进行患病率的比较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率的标准化
D 在发病率、病程均稳定的情况下,患病率等于发病率乘以病程 E 以上都正确
203.下列哪项关于病死率的论述是正确的 A 病死率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B 病死率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 C 用病死率作为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要注意可比性 D 病死率分母中患者情况不同则指标的意义不同,不能用医院病死率代表所在地区的病死率
E 以上都正确
204.下列哪项关于死亡率的论述是正确的
A 死亡率可反映一个人群的实际死亡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B 死亡率可按病种,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分别计算,称为死亡专率;对于病死率高的疾病,可以用死亡专率代替发病率
C 死亡率计算时分母必须是与分子对应的人口
D 比较不同地区死亡率时因人口构成不同,需要先对死亡率进行标化
E 以上都正确
205.下列哪些疾病可以用感染率描述其流行强度 A 胃癌 B 糖尿病 C 高血压 D 乙型肝炎 E 风湿性心脏病
206.下列哪些疾病可以用病死率作为其预后的描述指标 A 流行性感冒 B 慢性痢疾 C 急性心肌梗塞 D 胃癌 E 肝硬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