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经济新闻的系列报道
作者:芮玲玲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10期
【摘 要】系列报道是新闻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特别是在经济类新闻中,系列报道因具有形式多样、气势恢宏、内容厚重等鲜明特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全方位的全景发布新闻事实,所以常常被采用。因为在采访环节、撰写环节、编辑环节做足文章,灵活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宣城日报社的经济新闻系列报道,一改以往经济新闻在人们脑海中即是计划报表的固定模式,不仅鲜活,生动;也可读,耐看。 【关键词】经济新闻 系列报道 采访 撰写 编辑
当一个重大经济现象产生或经济事件发生时,当一篇新闻报道说明不了或者阐释不全这个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时,系列报道就要挑大梁了。
系列报道是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特别是在经济类新闻中,系列报道因具有形式多样、气势恢宏、内容厚重等鲜明特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全方位的全景发布新闻事实,所以常常被采用。
近年来,宣城日报社组织了多次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系列报道,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采访环节:要深入、充分,到现场、接地气,凸显一个“深”
正如经济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样,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如何让经济新闻生动耐看?采访是最基础的工作。特别是经济新闻的系列报道,采访好、采访到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深入的采访,才能在社会宏观大背景下展示经济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才能透过经济现象看本质,将复杂的数据化为简单的事实,让读者一看就懂,看了不厌。
宣城日报近年来针对经济新闻系列报道,格外强调采访工作的重要性。这其中,将采访摆在了第一位。在采访中,我们坚持做到:深入、充分,到现场、接地气,凸显一个“深”。 事前有充分的准备。每一次采访前,我们都要策划先行,对采访的对象事先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的资料,尽量多掌握采访对象的情况。随后制定采访提纲,定下大概的采访内容,要分几个篇章,大致的题目等。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
到现场、接地气。系列报道采访,报社都抽调精兵强将,由社领导亲自带队,走进基层一线。2012年的仲夏,宣城市委根据当时重点工作——美好乡村建设的部署,要求报社对邻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浙江湖州市的新农村建设经验进行深入报道,以资借鉴。接到这个任务后,报社由分管总编带队,冒着高温酷暑,用三天时间,深入湖州市下辖吴兴、安吉、长兴等3县十多个乡镇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后,我们带回的资料有一大摞,采访笔记有厚厚的一本,为随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力求深入。采访要细,要到边到角,绝不留下疑问。只有最大限度的掌握新闻事实,熟悉和感知新闻事实,融入新闻事实本身,才能够写出详实、内容丰富、有力度的稿件来。 二、撰写环节:要连贯、递进,围绕主线、突出主题,凸显一个“通”
在充分采访的基础上,稿件的成败关键就要看写得如何了。当前,不仅仅是经济新闻,任何新闻稿件都对稿件的形式和内容有着较高的要求,以求吸引读者的关注。就经济新闻系列报道而言,对此就更为注重。就像战争题材的电影需要宏大的场面、高科技的特效来烘托氛围一样,系列报道要连贯、递进,围绕主线、突出主题,凸显一个“通”。
首先,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凝聚一个主题。经济新闻系列报道形式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用一条主线将多篇报道贯穿起来,使所有文章围绕一个主题。
今年8月上旬,宣城日报派出专题报道组冒着酷暑高温,两赴郎溪,探寻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之一——郎溪模式背后的魅力。记者走进一户户家庭农场深入采访,透视发展脉络,解析示范样本,之后形成了“关注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系列报道。第一篇《家庭农场:让田野充满希望》,介绍了郎溪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效应;第二篇《郎溪样本》,总结了郎溪家庭农场的几种模式,不同特点;第三篇《郎溪模式:从何而来》,从政府、部门、协会三方透视了家庭农场得以在郎溪成长的深层次原因。三篇文章构成了一个整体:郎溪家庭农场的前因后果、现状未来。
其次,各篇文章要独立成篇,各有侧重。经济新闻系列报道通常所涉及的都是重大经济现象,要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反映同一问题,这就决定了系列报道的各篇报道既相对独立、又各有侧重。
2012年上半年,宣城日报推出的“关注‘郎溪现象’系列报道”,显然符合这一要求。 宣城市郎溪县从一个曾饱受落后之困的农业小县,在短短的几年里,一跃而为承接转移的“高地”。投资客商成群结队,蜂拥而至;县域经济异军突起,进步神速,形成了独有的“郎溪现象”。报社派出由两位副总编带队的五人采访组,对“郎溪现象”进行采访、报道,挖掘内涵。
这次采访行动,最后共刊发了六篇报道,其中每一个都能独立成篇。“郎溪现象”受市主要领导批示关注,不可谓不重大;每篇文字超过4000字,不可谓不厚重。但从第一篇《“洼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向“高地”崛起的“郎溪现象”》,到最后一篇《“郎溪现象”启示录》,人物、场景、故事,没有一点重复。六篇深度报道从概括开篇,中篇有招商人的故事,有园区的透视,最后到总结启示,层层递进,读来各有千秋,发人深省。
第三,要前后贯通,形成体系。经济新闻的系列报道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宣城日报社对对湖州市新农村建设经验的采访报道,是结合省委宣传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的首次大型异地采访,也是首次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对外省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
这次系列报道由四篇文章组成:《党政主导:导演乡村巨变》、《社会共建:多声部的“大合唱”》、《示范引路:引出“美丽乡村”满园春》、《生产优先:铿锵的主调 灵动的变奏》。虽然是四篇独立的文章,但我们在第一篇前,以“写在前面的话”引出系列报道,对为什么采访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予以说明,简要提示报道的内容;在第四篇也就是最后一篇,以“写在后面的话”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对宣城市应该怎样学习“湖州模式”提出观点。不仅如此,四篇文章的标题也含有“玄机”,党政主导、社会共建、示范引路、生产优先,恰恰是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的内核所在。这些要素,将四篇文章“打包”成一个有机整体,凸显了系列报道对连贯、通透的要求,彰显了系列报道的优势所在:系统、全面、有力度。
报道刊发后,不仅得到了宣城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而且也获得了湖州日报同行的高度认可。
三、后期制作:要醒目、要出彩,烘云托月、多管齐下,凸显一个“重”
“后期制作”是系列报道的编辑工作,是对系列报道的“包装”过程,也是能“出彩”的工作。宣城日报每一次系列报道的见报,都经过精心设计。
一是充分利用辅助新闻形式,如记者札记、采访感言、编者按等,对新闻主题进行再提炼,进一步挖掘,在内容上做“重”。例如,在关注“郎溪现象”系列报道中,报社就刊发了两篇评论员文章,突出深化“郎溪现象”的现实意义。又如,在对“湖州模式”进行报道时,每篇文章都配发短评,增加文章的整体厚重感。
二是充分利用版面元素,如版面位置、图片、版式设计等进一步烘托,在形式上做“重”。大部分的系列报道,固定安排在一版、二版头条位置,连续推出。设计刊头,做大小标题,加框处理,使报道更加醒目,增加气势。
正是因为在采访环节、撰写环节、编辑环节做足文章,灵活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宣城日报社的经济新闻系列报道,一改以往经济新闻在人们脑海中即是计划报表的固定模式,不仅鲜活,而且生动;不仅可读,而且耐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时,每次“重磅推出”的经济新闻系列报道,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权威、深入解读,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形成了品牌效应。 (作者单位:宣城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